《訪談錄》

應南京廣播電臺杭凱老師邀請,我接受了南廣學生的采訪,下面是采訪筆記。
1,筆名的由來。
記得是十四五歲的時候吧,看到很多的作家名人都有一個筆名,于是我就悄悄地想,也給自己起個筆名吧,因為自己姓楊,就叫楊楊吧,但是一看,這個名字又太普通了,便想到了把字換一下,音同字不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名字中間有個波,聯(lián)想起了海洋的洋,蕩漾的漾,洋漾這個名字便由此產(chǎn)生,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洋漾這個名字一直跟隨我至今。
2,寫詩的經(jīng)歷。
我是從2013年提筆開始創(chuàng)作的,迄今為止,共發(fā)表過詩歌散文近800余篇,作品多被網(wǎng)絡媒體刊載,微信平臺隔三差五地就制作推送,部分作品被做成視頻,一些作品被全國各地朗誦詩會采用,部分作品被編入合輯出版。2016年11月,成功舉辦了“親愛的,當我們老了”——洋漾詩歌作品朗誦會。
準確地說,我大量的寫作是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當時手術后躺在床上不能下地行走,整天抱著手機,許多文字就是在那時候應運而生的,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的作品如泉涌,一發(fā)不可收拾。(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3,詩歌對自己及身邊人的影響。
去年七月,我參加江蘇省朗誦協(xié)會的招募考試時,我寫了一首詩:《詩歌情緣》
小時候
詩歌于我
是一封長長的信
我在燈下慢慢地寫
你在燈下細細地讀
.
長大后
詩歌于我
是一張白白的紙
我在紙上描繪心情
你在紙上翻閱光陰
.
后來啊
詩歌于我
是一片遙遠的夢境
我在江南翹首期盼
你在塞北揮毫深情
.
如今啊
詩歌于我
是一段難以割舍的愛
我在這里歡笑哭泣
你在那里喝彩示意
從這首詩里就可以看出,我喜歡寫詩,也喜歡朗誦,詩歌滿足了我的心理需求。
記得是去年十月,南京的一位朗誦朋友有幸應邀參加西安的一個詩會,他一到現(xiàn)場,在節(jié)目單上第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名字,我的作品《旗袍,百媚橫生的江南》放在了第一個開場第一個,她異常的興奮,告訴了他的朋友洋漾是我們南京的,是我的好朋友,她特別特別的開心,立刻打了電話告訴我這一信息,然后又拍個照片給我發(fā)過來。
今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微信平臺跟我約稿,我想寫一篇軍嫂的作品,于是就跑到堂妹家,跟她講清了我的來意,讓她跟我講她自己的軍嫂故事,她把當年的信件一一找出來,讓我感受,通過她的敘述和整理,我完成了《兩地情話》,八一節(jié)的時候,被《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我們的精彩人生》《樂享未來》和《聲動誦讀微刊》等多家平臺發(fā)布,還作為到部隊基層慰問演出的節(jié)目,收到了好評,堂妹也因此而格外的歡喜。
還有就是我的孩子和親朋,他們從原先的不茍同,到逐漸賞識,到現(xiàn)在的支持與分享,他們?yōu)槲业呐Χ院溃瑸槲业某晒湴痢?/p>
再有就是朗誦團的老師們,他們從原先的不看好,到現(xiàn)在的參與并誦讀,他們是我創(chuàng)作的動力,我會好好珍惜,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4,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
有人說我的作品適合朗誦,那就把我的作品歸類為朗誦詩吧。
的確,我在寫作的時候,頭腦中就是閃現(xiàn)誦讀的感覺,特別是在修改的過程中,尤其明顯,只要這句不順口,就一定會調(diào)整,有的時候會突然短路,找不到合適的詞,因為朗誦詩很在意韻,這樣讀起來才會朗朗上口。
我寫作,不局限于卿卿我我,更多的是謳歌大自然,借景抒情,立足當下,贊誦新時代。最近完成的作品《這片深愛著的土地》和《永遠跟黨走》都是這類作品。
5,創(chuàng)作的起因。
我寫文字有幾個起因:
一個就是觸景生情,看到一些景色,或者參加某些活動,勾起自己的想法與心情,就會寫。就拿去年來講吧,我寫了一篇《最美不過夕陽紅》這篇散文是參加珍珠朗誦團去天泉湖活動,有感而發(fā)寫的。還有一篇《心與時光都記得》這篇散文,是去年年底的時候,聲動誦讀的朋友們到南京來為我辦《親愛的,當我們老了》洋漾詩歌作品朗誦會,我在那樣的氛圍里寫的。再比如我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寫一些作品,就拿今年春天來說吧,從二月份開始,我寫了很多很多的花:木棉花、梅花、櫻花、桃花、梨花、杏花、還有鳶尾花等等等等,通過對這些花的描述,贊美花的品格,達到抒發(fā)自己情懷的目的。
二是身邊發(fā)生的大事,電視里報紙上刊登的這些大事,這些大事對我的觸動很深,都是我寫作的觸點,都能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
第三個就是寫一些應時應景的文字,比方說母親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我會要求自己寫一篇散文獻給母親,或者寫首詩獻給媽媽。端午節(jié)快要到了,我寫了一首詩《在汨羅江上,找尋》來紀念屈原。
這些應時應景的文字,對于我來說,不僅能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一些平臺會跟我約稿,他們總愛問我:姐姐,有沒有元宵節(jié)的作品?有沒有國慶節(jié)的文字……所以逼著自己提前準備好。就像5月4號那天的那篇《青春的榮耀》一樣,我早就寫好了,要不然又要朗誦又要制作,哪里能來得及呢?如果我沒有作品,那別人不是會很難過,很失望嗎?所以我就提前把這些文字寫好。
第四個寫作的由頭呢,就是一些微信群,經(jīng)常會布置同題作文,有的是每天都有,有的是一段時間一次,要么一周,要么十天或者半個月,圍繞一個題目,大家都來寫,我把這種同題作文,當成是給自己個練筆的一個機會,只要有空就天天堅持,寫我對這個題目的感受,等平臺發(fā)布之后,我再看看別人是怎么思考的,吸取別人的長處,我覺得這對自己是很有幫助的,這樣可以不斷地修煉自己,提高自己!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這種環(huán)境和氣氛中寫下來的。比如說有一次群里要求以主題“河流”寫一首詩,我想了一下,我想不能僅僅是寫自然界的河流,河流是有生命的,于是就酌量寫出了一篇《生命的河流》,這篇作品被做成的視頻,做成配音秀,在網(wǎng)絡上很受歡迎。還有一次群里要求寫南海,這時候我想起了小的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叫“南海風云”,其中里面有這樣一個鏡頭,海風吹著海邊的水鳥,于是我就立意,把自己比喻成一只水鳥,于是《南海,我是你島上的一只水鳥》應運而生,這篇作品在全國為你讀詩的30多個微信群同時播誦。
6,談談作品《香樟》的寫作背景。
也許,許多南京人只知道梧桐,并不認識香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公園里,馬路邊,山坡上,隨處可見,只是我們不認識它,對它的認知不夠罷了。
第一次正面接觸香樟,是我的一個同事帶給我的,那天,他興奮地從外面抱回來一節(jié)粗枝,告訴我們,這是香樟,他順著木頭的紋理,把它鋸成一片一片的,頓時,滿屋子都是香氣,香樟的香氣,非常濃郁,非常好聞。他說,把它放進衣櫥里,就是天然的樟腦,防蟲防蛀。
去年夏天,王阿姨從院子里折回一大束綠油油的枝葉,我問她這是什么樹?她說這是香樟,我說怎么沒有聞到香味呢,她說香樟的葉沒有香味,只有枝干才有,把它放在家里,可以防蚊蟲,于是,我就把那大束枝葉放在了沙發(fā)后面,看著它一天天干枯,它的香味也隨之一點點散發(fā)出來。真的,整個夏天,家里沒有一個蚊子。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徹徹底底被香樟征服,喜歡上了香樟。
還記得有一次,我跟朋友路過小桃園,我問她,你知道路邊這么多這么高的樹是什么樹嗎?她說不知道,我便自豪地告訴她:這是香樟。
真的,身為南京人,生活在江南,的確是幸運,能逢著許多北方?jīng)]有的環(huán)境,能看到許多北方?jīng)]有的植物,能遇到許多北方無法遇到的人。
上個月,我在小區(qū)散步的時候,又看到了好幾棵碩大的香樟樹,于是,便動筆寫下了《香樟》
擁著如初的向往
你把根深深扎進土壤
擎著滿天的濃郁
你把綠伸向了遠方
你用傘狀的茂密
精致著樹冠
你用無聲的芬芳
催生出希望
你收集著陽光
照耀在孩子們的臉上
你挺拔著秀美
慰藉出生機和力量
坐在香樟樹下
我一點點懷想
站在香樟樹下
我一步步徜徉
很少有人關注你的成長
很少有人讀懂你的柔腸
可你,一半清涼藏在心底
一半歲月志高氣揚
香樟,你不畏秋風蕭瑟
不懼嚴冬寒霜
你不與百花爭艷
不與松柏逞強
你以虬勁的枝椏
告示未來
你以純樸的身姿
風雨中搖曳,浮塵中生香
你寬厚的胸懷
與書香一脈相承
你舒展的臂膀
與責任一同擔當
香樟啊,千年的古樹
你不拒貧瘠,不怕蛀咬
你,無愧于香中之魁
無愧于樹中之王
7,最滿意的作品。
我不知道哪篇作品是自己最滿意的,我只能說有哪些作品是被大家喜愛的。
詩歌有:《繾綣在水一方》,《大漠中的胡楊》,《生命的河流》,《徜徉在秦淮河畔》,《旗袍,百媚橫生的江南》,《詩意的遠方》,《木棉花開》,《一路向北》和《這片深愛著的土地》等。
散文有:《寂寞,是一種清?!罚肚遗c深情共余生》,《一朵芙蓉著秋雨》,《文字可以相依,珍藏也是幸福》,《忽而秋已深》和《泡舊了的花香》等。
我知道,我的文字還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這兩天聽了《夏青杯》決賽的作品后,倍感自己的差距,我要更加努力,發(fā)奮學習,彌補自己的短板,向作品的深度和廣度邁進,讓作品深入人心。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949909/
《訪談錄》的評論 (共 8 條)
- 魯振中 審核通過并說 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