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哲思
《莊子·內篇·齊物論》當中論述了“齊物”和“齊言”的理念。他的哲思中表達了: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齊一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我們常常認為矛盾的雙方總是對立的,諸如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榮與辱,成與毀。這些在我們看來兩方是涇渭分明,難以統(tǒng)一的。而實際上,這些只是觀念上的分別,事物本身是客觀存在,兩方的本質是無差別的一回事。因而事情本身無好壞,對錯,是非之分。這兩者的本質是“一”,不是“二”。
人籟是管簫之聲,乃為人所為;地籟是大自然的聲音。而后,何為天籟?天籟非為人籟與地籟的簡單相加,而是人在深奧的自然面前舍去一切是是非非之心,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超然之境的時候才能領略到的聲音。
人們在事與物面前容易陷入紛爭,而紛爭常常由于人們的“成心”。人在最初都是有自己的本真之心的,但由于外物的干擾及自身五官等的后天局限,于是乎漸漸有了一己之私,一己之見。私心與成見充盈在胸,于是引發(fā)難以克服的固執(zhí),偏見和紛爭。正如“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以一己有限之見是常常不能洞明自然真理的。
莊子從對是與非,可與不可,然與不然,分與成,指與非指等方面的論述表明萬物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它們不僅相互依存也相互轉換。它們是渾然一體的,與其糾纏于是是非非的偏見之中,不如用虛靜之心去照見萬事萬物,排除自我中心的障蔽,讓光明呈現。猴子對“朝三暮四”很是厭惡,而對“朝四暮三”滿心歡喜,名實未變而對猴子的心理作用卻不同。
若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天下莫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周夢蝶竟不知是蝶夢莊周還是莊周化蝶。其萬物實為一,哪里還分辨物我,此是,此非呢?于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奔热晃锱c我齊一,則萬物皆一,又何須分辨出對立的雙方。放棄狹小的執(zhí)念才可達豁然明朗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