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醉撈刀河|撈刀河畔|清澈的井水
在樹木茂盛得有幾分陰森的尾巴塘沖里,有幾塊菜地和稻田,更有一口好井,更準確地說是一口泉水塘,面積三十多平米,深兩米多,出水量充足,水質(zhì)甘甜。準確的位置是蛇嘴嶺斜對面的、杉樹塘尾緊靠群山腳下。在離井水面三米多高和十多米高的山腳位置,挖有深深的排水溝和沙泊,讓附近高山上流下的水混合著泥沙、樹葉等分兩批排灌到杉樹塘的一頭一尾去井里。多出的泉水又通過井邊上的“小沼澤地”由高向低流到相隔一條行人路的稻田去。這樣田里的泥水和雜物不會直接通過水溝倒流到井里來。靠稻田的井邊,插有很多幾米長的松樹樁,防止路基往井邊松垮,起保護作用的還有水草和四季常青、莖桿細圓又整齊的燈芯草,遍布井的四周。從井底中間長出圓圓的青色葉子飄浮在清澈的水面上的“滑油丹”只起裝飾作用??可竭呍诰蜎]高度的石壁上有不少幽深濕潤的石洞,里面常年“住”著田雞、石蛙、黃鱔和烏龜之類喜歡水的動物。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當然有道理。這井里常有些長不大的、稱不上“魚”的小魚仔,其中有一種叫“道士魚”的小魚,學名“中華斗魚”,長大了也只有一寸長,色彩鮮艷,“服飾”華麗,民間的道教人士在吃小魚時,是要擦亮眼睛的,不知為什么就是不敢吃它。
在靠人行路的井邊,有一塊不到一米長、半米寬的青石板,從井邊往中間伸去,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粗壯的松木樁頂住加固定。我們?nèi)寮壹覒魬裘刻於家獊硖魩讚厝ブ箫垷锜?,各人都是用扁擔挑一對木桶來到井邊,先打些水將桶洗干凈,洗桶水就近倒入稻田里去后,扁擔不離肩,雙腳站到青石板上去,面對著井,雙手各抓一只桶的提手和鐵鉤,將桶放倒在石板兩邊的水面上,接著,腰再彎下一些,雙手將木桶口的一小部分按入水里去,泉水由慢到快涌到桶底,將要滿時,手將整個桶口垂直按到水里去,待桶浮上來時,將桶稍微傾斜一些,讓水流小部分出去,免得在路上走時倒到自己的身上。將扁擔放在肩上正中間,雙手用力提桶,幫助扁擔減輕負擔,稍慢些全神貫注地起身伸直腰,桶即離開了水面。石板兩邊突然少了些水,周圍水快跑來填補,引起 了水面的騷動,整口井的水面都興起了漣漪,到處跑動,一些碰到井邊石壁,一些互相對碰,加上小魚以為有吃的上下躥動,更攪亂了的細碎而透明的波紋,久久還不能平靜。離開石板上路了,啟程的前幾步輕盈而緩慢,腳步節(jié)拍根據(jù)搖晃著的桶里的水而定,直到腳下、腰、肩、手都配合好了,桶里的水服服帖帖了,就加快些步伐了。
水井離我家是三百米左右,挑著水從井邊出發(fā),先走一段之字上坡路,穿過稻田和菜地,再沿著高高的杉樹塘塘基走一段平路,到了蛇嘴嶺邊,接著沿流水溝下嶺過土地廟,到了村前的平路,再沿著左邊是水溝,右邊是深深的水渠的沙路經(jīng)過曹門口,再過一青石板小橋,已到我家門前斜的草坪地。穿過去到了比坪又高一尺的屋檐下,上去左轉進入一條小巷子,進幾米深,就到了我家廚房的門外了,叫母親將門柵抽開后開門,通過后,進了窄窄的廚房,小心翼翼將滿桶水倒入大的水缸里,再去挑第二擔、第三擔。
我母親不怎么拘于細節(jié),追求速度,澆水灌入水壺里、鍋里時,對不準,有一部分流到地上了,每天我家所用井水比同樣多人的鄰居多不少。
我家每天要用五擔水,大部分時候都是我和二哥輪流去完成,在雙搶季節(jié)里,干農(nóng)活已經(jīng)很累了,也要在吃飯前去挑,有時天快黑了也一樣,要“麻”著膽去完成。(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69791/
夢醉撈刀河|撈刀河畔|清澈的井水的評論 (共 6 條)
- 白草詩人 推薦閱讀并說 確實好文,細心讀過,推薦給更多人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