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古景古傳說之5《古山古街》
在古山有一條橫貫?zāi)媳钡睦辖?。長400余米,寬約4-6米,店面為東西朝向。道路中間是鵝卵石鋪成的石子路,各類店屋鱗次櫛比。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仍有照相館、染布店、小木店、打鐵店和燈籠店等店鋪的存在。整條街的店鋪整齊,商品繁多,生意興隆,有時從縣城運貨上來的竹排可以直接泊在溪灘邊,裝貨卸貨十分方便,當時古山被譽為永康東北角的一個商業(yè)重鎮(zhèn)。又由于古山是永康連接外地的南北要道之一,后溪灘曾經(jīng)是古山的主要市場和活動中心。華溪的北岸是一片沙灘,集市、戲劇、迎龍燈、打羅漢和祭祀等活動都在此舉行。1942年,日本鬼子未侵入古山以前,古山的古街,從上胡公殿直至瑞虹橋頭止,全是沿溪店面。街道只有丈余寬,全用石子鋪砌,上面都蓋有瓦棚,溪岸邊的柱與柱之間設(shè)有涼棚凳。涼棚凳供乘涼之用;瓦棚晴天可以遮太陽,雨天可避風雨;趕集日供商賈經(jīng)商營業(yè),平時供行人歇息聊天;演戲時觀戲,迎燈時觀燈之用。每逢集市,各式的流動攤販就把攤子設(shè)在瓦棚下的街道上和溪灘上。抗戰(zhàn)時期,古山整條街都被日本鬼子燒毀。直到解放后,街道才改造成如今的樣子。
古山一直以來都是著名的五金之鄉(xiāng),加之周圍人煙稠密,物產(chǎn)豐盛,自明崇禎甲戌(1634)年11月初十開市,至今已延續(xù)380多年。每逢集市,車來人往,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解放以前,古山一度成為永康的物資集散中心。抗戰(zhàn)期間,因浙贛鐵路線被切斷,寧波、天臺、臨海等地大量貨源改運古山,然后遠銷衢、金及贛、湘等地。古山老街一度貿(mào)易鼎盛,商店林立,居全縣之首,曾有小府城之稱。
古山的集市根據(jù)習慣有固定的交易場所,一直以來綜合市場設(shè)在后溪灘,市場內(nèi)設(shè)有棉布、京貨、南貨、小五金(分設(shè)高低攤),還有其他雜貨小物件地攤。米、糠市設(shè)在大祠堂后,畜禽市場設(shè)在小山(今在信用社位置),柴炭市場設(shè)在大祠堂前和五六常祠堂前,山地貨設(shè)在上胡公殿后(今后溪田),菜市場設(shè)在橫街和大井頭,雞子(雞蛋)市場設(shè)在聯(lián)珠橋頭,水產(chǎn)市場設(shè)在葫蘆塘沿,布票、糧票等躲在小弄堂交易,老街兩邊在店鋪前也擺滿臨時的小攤。
古山的集市,根據(jù)記載:早在三百多年前,先人們就為了繁榮古山的經(jīng)濟,曾組織過多次開市。先是開義市,為商人備好攤架、攤板,不收地稅,開市與世雅村進行競爭,結(jié)果兩村都沒有好結(jié)果,大家開始時都興致勃勃,到后來都掃興而止,其實在一個地方要開個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天時、地利和人和。
曾傳說早時在古山北面六七里遠的地方有很多個村莊叫前黃十八處,也就是現(xiàn)在的前黃至橋下一帶。那里的集市貿(mào)易興旺發(fā)達,當時古山的管事們看紅了眼,千方百計想辦法出措施要把古山市開起來,最后決定去前黃借市試試。
借東西可以把實物借去,用完后送回,可這借市怎么借呢?大家也弄不明白,商量來商量去決定派兩個能說會道的管事帶著禮品去前黃借市。(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前黃的管事覺得事情有點難辦,不借怕傷感情,借呢怕日后……為了這個人情,他們只肯勉強借三市。古山管事們認為借市主要是借時間,雖然時間不多,這也是個天大的人情。你想:好端端的一個集市,要停三市,移到古山交易,這樣的改變在習慣上是很難的,也難怪前黃管事們擔心。他們既然講出口了也難以收回,也只好這樣吧。去借的管事們講定了時間,借來牙郎大秤,準備好一切,待到時間到就開市。
湊巧,當時古山有位賣金貨的人名叫阿旺,那天趕完四路口集市回古山,路過前黃市基,市基上有兩只金絲鳥在啄米吃,他不由得他心里一陣高興,放下?lián)泳腿プ进B,那鳥一面蹦蹦跳跳,一面嘰嘰叫著啄食,阿旺蹲下身子慢慢接近金絲鳥,最后猛撲上去,一下子把兩只鳥抓在手里,他把鳥放到裝金貨的箱籠里,高高興興地挑回古山。當挑到聯(lián)珠橋頭時,阿旺輕輕地打開籠蓋看時,兩只小鳥刷一下飛了出來,飛到溪灘上,阿旺追東趕西,小鳥就在溪灘上來回飛,就是抓不到,阿旺只有空高興一場,沮喪地回家了。
后來有人說那兩只金絲鳥是兩只金雞的化身,隨著金雞在溪灘的事慢慢傳開后,有人就講:“金雞飛溪灘,市日做古山”。從此古山市就一市比一市熱鬧,一直延續(xù)至今,前黃市就慢慢消失了。
關(guān)于古山的集市還有另一種傳說,就是俞溪頭赴古山借市的傳聞。俞溪頭在永康東部的崇山中,地方不大,人口不多,那一帶村小,大多分布在山溝里,巖前,巖后,可投湖,苦竹畈,新樓,上、下丁,大路任等等村莊之間往來不是很方便。那里沒有集市,要趕市就得走幾十里路,那一帶的百姓迫切要求有個集市進行交易,可將山貨、水果、農(nóng)副產(chǎn)品推銷出去。他們聽到古山去前黃借市的傳聞后,心里也癢癢的,也想開個市,好讓俞溪頭發(fā)展起來。他們就派人來古山借市,古山的管事們是有點精明,怕借市出了問題,商談了好一段時間,就是不答應(yīng)。俞溪頭的管事人心里挺不高興的,但又說不出來,只好悶悶不樂地往回趕。在回去的路上,經(jīng)過古山的門前畈(今古山南的下陳涼亭)時,看到古山田里的農(nóng)作物生長那樣旺盛,覺得古山連土壤都這么肥,不覺動起心來:“借市不成,這么肥的泥土也可帶點回去?!?隨即就抓了兩把泥帶走。
管事們把從古山帶回的泥土撒在了俞溪頭的市基上,從此俞溪頭市也形成了。他們也逢五逢十設(shè)市,方便了一方百姓,活躍了俞溪頭一帶的經(jīng)濟。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