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故事:關于自我
佛經(jīng)故事:關于自我
迪心
關于“自我”或者是“我”這個概念,不同學派、不同宗教、不同國度、不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說千道萬也是講不清楚,也弄不明白的。
貫穿佛經(jīng)中的重要概念其實不是“自我”或者“我”,而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經(jīng)講“明心見性”,“我”是“四大和合”的“相”,是虛幻不實的。
因而這個“相”,只是一種表征,它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幻相。因緣際會是一種果報,也是虛幻的,是“空”的。
切入“空”的真諦,那就是“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這樣的狀態(tài)。諸相就是“色”,最終歸于“空”。其實“空”亦是一種相。(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相是什么?稱之為一種層次,一種境界,或者是一種時空狀態(tài),都可以。無相謂之空,就是沒有差別的狀態(tài),沒有你我他它的差別,沒有物質(zhì)現(xiàn)象,沒有欲望,沒有思想,也沒有情感,更沒有賢智慧愚和倫理道德,也就是什么都沒有的“無”的狀態(tài)。
佛法開釋眾生真諦,尋求涅盤正道,就是尋求達到“無”的境界,那樣的境界,不在有“自我”或“我”這個說法,這樣“自我”就解脫了,就覺悟了,也就成佛了。
但是,生命修行之路,漫漫兮其何修遠!我們只能一步發(fā)心、立愿、修行,不是只是現(xiàn)在今生,而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未來,持之以恒,永無休止的。
說一個故事:
華嚴寺是一座非常有名望的寺廟,經(jīng)常有乞丐來乞討。這天,一位斷了左臂的乞丐來到華嚴寺乞討,正好遇見“徹悟”方丈。
徹悟方丈沒好臉色嚴肅地對乞丐說:“你去,把前院的這堆磚頭,給我搬到后院去,我就給你飯吃?!?/p>
乞丐聽了很生氣地說:“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磚頭呢?你這不是在捉弄我嗎?”說著他乞丐怒氣沖沖地向寺外走去。
“你給我站?。 睆匚蚍秸纱蠛鹊?,然后親自用一只手抓起一塊磚頭,說道:“搬磚這樣的事,一只手就能做得到,你為何不去做呢?”
乞丐見狀,面露羞愧,不再爭辯什么,用他唯一的一只手和方丈一起搬起磚頭來。兩人花了半天的時間,才把磚頭全部搬完。
臨了,徹悟方丈遞給乞丐一些銀子,乞丐接過錢,感激地對方丈說:“謝謝你!”
徹悟方丈說:“謝什么,這是你自己憑勞動賺到的錢!”
乞丐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你的。”說完深深地鞠了一躬,離開了華嚴寺。
這天,華嚴寺又來了一位乞丐。徹悟方丈把他帶到后院,指著那堆磚頭對他說:“你把這堆磚頭搬到前院去,我就給你飯吃。”
這位乞丐四肢健全,身強力壯,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頭也不回地走了。
寺中弟子十分不解地問方丈:“方丈大師,你上次叫那乞丐把磚頭從前院搬到后院,這次你又讓這乞丐把磚頭從后院搬到前院,這到底是想把磚頭放在前院還是放在后院呢?”
徹悟方丈微笑著對弟子說:“這些磚頭,對我們來說,放在前院和后院都是一樣的,但是對乞丐來說,搬與不搬,其意義就不一樣了。”
時隔數(shù)年后,一位衣著考究的人來到華嚴寺,要拜謝徹悟方丈。這位氣度不凡的人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只右手。原來他就是那位用一只手幫方丈搬磚頭的乞丐。
原來這位一只手的乞丐自從徹悟方丈讓他搬磚以后,他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后來他努力拼搏,終于有所成。
而那位四肢健全的乞丐,數(shù)年來依然還在附近村落行乞。
這個故事,實際就是關于“自我”的故事。
“我”在這里,一只手與兩只手,并無差別,都可以做事,能做事,而且能做好事情,這就是正確認識“自我”,給自己定位,確定價值取向的問題。
馬云說:如果你不愛錢,錢肯定也不會愛你,你也不會擁有錢。
迪心說:如果你只愛錢,錢同樣也不會愛你,你有錢也會失去。
再講一個故事:
唐朝有一位智閑和尚,曾經(jīng)拜靈祐禪師為師。
一天,靈祐禪師問智閑和尚:“你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在做什么呢?”
“?。吭谀锾ダ锏臅r候啊,能做什么呢?”智閑和尚冥思苦想,無言以對。只好說:“師父,弟子愚鈍,還請師父賜教!”
靈祐禪師笑著說:“我不能說,我想聽的是你的見解?!?/p>
智閑和尚回去禪房,翻箱倒柜查閱經(jīng)典,翻閱佛經(jīng),但沒有一本書里記載了這樣的事情。
智閑和尚頓時感悟道:“本以為飽讀詩書熟讀佛經(jīng)就可以體味佛法,參透人生的真諦,不想這一切都是空?。 ?/p>
智閑和尚灰心之下,一把火將自己的書籍經(jīng)典全部燒掉了,并發(fā)誓說:“從今以后,再也不學佛法了,省得浪費力氣!”
智閑和尚辭別靈祐禪師下山,靈祐禪師沒說任何安慰的話,也沒有挽留,任他自行離去。
后來,智閑和尚來到一個破損的寺廟里住下,過著和原來一樣簡單的修行生活,但心中卻總是放不下靈佑禪師問他的問題。
這一天,智閑和尚如同往常一樣行走在林間,苦思著那個問題,有意無意間隨手撿起一片碎瓦片拋了出去,瓦片正好打中一棵竹子,立時發(fā)出清脆悅耳的空響聲。
智閑和尚突然感覺一片空明,內(nèi)心澎湃,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讓他全身都在顫抖,同時充滿了喜悅,他終于達到了禪悟的境界。
《金剛經(jīng)》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實際上,凡夫眾生,皆是住相生心,總是住欲生情,這才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世界也便由此幻化而成,最終形成了我們自以為是的“自我”、“情感”和“宇宙”等等認知上的概念,進而緊緊地束縛著眾生。正是這樣鎖鏈般的束縛,使得眾生不得不在六道中輪回不止。
諸緣因心而起,諸相因我而生。如果窺破“我相”,諸相自滅,萬法皆空。
凡夫愚鈍之人,以為有我,所以總是被這個“有我”所產(chǎn)生的“幻相世界”所迷惑,以為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都是真的,貪著其事,沉迷其欲,難以自拔。
未學佛法的人,見山是山,所以是山;見水是水,所以是水;
修習佛法的人,見山非山,山不是山;見水非水,水不是水;
證悟佛法的人,見山非山,故名為山;見水非水,故名為水。
說明白點,是也不是,非也不是,山水的概念,只是一個名號而已。
上面佛經(jīng)故事中,第一個故事是尋求“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需要的是“自制、自信、自強、自立”的“自覺自渡”。你如果喜歡,那么就去努力,就去付出,而不是索取!
第二個故事是講“自我”的本質(zhì)問題,“我”是蒙昧無知的假相。娘胎中的那個“胎兒”,沒有思維,也無情感,無知無覺亦無識,何來“自我”這般概念?
現(xiàn)代倡導“胎教”,這是要把大人的思想意識或愿望強加給未出生的胎兒,“胎兒”當然能“受”,卻沒有“想”,更不能行,更不會形成認識。你以為天才兒童真的是娘胎中學會琴棋書畫的啊?
信仰迷失、道德淪喪、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貪淫腐敗等等社會亂象,這正是執(zhí)于“我相”的根本原因。
智閑和尚無法回答師父問題,就是因為執(zhí)泥于胎兒這個“我”,能做什么呢?
故事沒有告訴大家智閑和尚到底證悟了什么,整部佛經(jīng)也沒有告訴大家佛證悟了什么。沒有告訴什么,其實就是什么都告訴了。
如同浮沉與生命苦海中的眾生,佛法就是那駛向彼岸的船,船已經(jīng)在身邊,大家還猶豫什么?既然上了船,為何還問真的能到彼岸嗎?為何還傻傻地問彼岸真的存在嗎?
彼岸就在心中,身外無處可尋。
我是誰?我是什么?
我是我,非真我;我非我,故名我。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