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吃虧是福
我有一句座右銘——吃虧是福!世界是公平的,付出了總會有回報,因此生活中不需要斤斤計較一時的得失。其實這也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zhì)的尺碼。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的有一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我們生活中的一得一失,都處在這種“福和禍”的轉化關系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利益,也沒有永遠的吃虧。得失必然是循環(huán)往復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難敞開心懷,用淡然的心境閑看每一次的“吃虧”。
歷史上很多的賢士君子皆是如此,他們都以能吃虧來要求自己和訓誡子孫。能否吃虧,以至于成為古人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之一。
被世人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留下兩句四字名言,一句是“難得糊涂”,另一句是“吃虧是?!?。對“吃虧是?!保嵃鍢蛴羞@樣一番詳盡的注解:“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內(nèi)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盈滿乃虧損之契機,虧損則會逐漸趨向盈滿,損失自己則有益對方,對方得心平,自己會心安,有了平安,自然就有福氣了。( 文章閱被稱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他曾經(jīng)說道:“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庇纱说弥?,學會吃虧,善于吃虧,樂于吃虧,這絕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好壞,行為善否的真實寫照。德不高者不甘吃虧,心不誠者不愿吃虧,品不正者不肯吃虧,行不端者不能吃虧!如果從正面說,聰明的人才甘于吃虧,高尚的人才樂于吃虧,偉大的人,才肯終生吃虧。古語講:滿招損謙受益,也就是這個道理。
回想鮑叔牙與管仲相交時的持節(jié)退讓,藺相如與廉頗同為將相時的忍辱負重,張良為圯上老人拾履,居里夫人為科學獻出生命,魯迅伏案寫作積勞成疾過早離世,雷鋒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用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些都是“吃虧”的,但青史卻永遠記住了他們,并且傳為美談。他們把吃虧當作一種責任,把吃虧當作一種福氣,反映了他們個人思想的崇高境界。
凈空法師說:一個人,總是執(zhí)著,那是業(yè)障。一點虧都不肯吃,一點小小的不如意都忍不過,他還會有什么成就?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有時候看似失去,實則是擁有。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可能在下一刻為你打開了一扇門。(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過于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舍本逐末。當失誤擺在面前,而且很快的找到教訓后,就應該迅速將這件事沉淀下來了,過多的計較會使自己陷入對過往的沮喪情緒里,這種情緒會遏止我們的自信,甚至影響判斷。因此,承受吃虧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xiàn)。我們擁有的不必很多,重要的是有擁有一個得失的準則,幫我們在復雜中找到那么一點簡單,在躊躇中找到那么一點依據(jù)。如果把吃虧當作一個途徑,那確實需要付出勇氣,也需要策略。二者相加,就會獲得自信,而不是患得患失的焦慮。
在漫漫人生路上,沒有一帆風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登上高峰的。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么多的完美,通往成功的路必然是曲折崎嶇,風雨險阻。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彩虹?不過這時請記住,吃虧是福,愛占小便宜的人往往是吃大虧的人。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地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樂于吃虧既是一種境界,又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更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只有確立了這樣堅強信念的人,才是獲得了永遠幸福、永遠自由的人。
說到底,不管是給予還是索取都應該有個度,但是給予永遠比索取快樂……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2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