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化廟會

我的老家在岐山縣青化鎮(zhèn),每年農歷古會期間,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候跟會的情景。那時候年齡小,走在人群中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卻樂此不疲,天天纏著大人要去跟會。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家鄉(xiāng)的古會永遠是最繁華、最熱鬧、最開心的。
青化古會實際上是由傳統(tǒng)廟會演變而來的,熱鬧非凡,遠近聞名。聽老人講,解放前,青化街道老十字以北邊200米處,曾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雕梁畫棟的寺廟,據(jù)考證,始建于明代。廟里有一座高約30米的寶塔,共三層,是青化地區(qū)標志性建筑和一大景觀。廟,因塔而得名,叫“玉皇閣”,與東臨的法門寺遙相呼應,蔚為壯觀。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尤其是七月二十五和十月二十三兩個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們都會云集到玉皇閣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有傳說,在玉皇閣燒香祈福相當靈驗,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來青化祈福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人更會搶占先機,廟會由此而生,而且一年盛過一年。解放后,玉皇閣被改建成“青化中學”,青化建起第二所中學后,原“青化中學”被更名為“青化一中”。
改革開放以后,商品經(jīng)濟空前活躍,原來的廟會也逐漸演變成了會期五天的物資交流大會,商品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一度時期,西北五省的客商前來趕會,客流量最多時達到每天幾萬人。
每次過會期間,東西南北四條街道人多得跟下餃子似的,大家肩并著肩,前胸貼后背,鞋底緊貼著地面,在涌動的人流中磨蹭著前行,生怕一抬腳鞋子被后面的人踩掉。雖然這樣,每次會后,打掃街道的仍然會撿到許多被踩掉的鞋子。
人們簇擁著緩慢前行,身旁的叫賣聲不絕于耳:百靈打火石兩毛錢一盒、上門修理縫紉機、甑糕甑糕甜甑糕……
青化西街八隊的土壕里是牲口集市。干農活離不開牲口,莊戶人把牲口看得比啥都金貴。過會期間,有人把自家騾、馬、驢、牛等牽到集市來交易,小馬駒、小牛犢活蹦亂跳,非???a target="_blank">愛。(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如果有人相中了某個牲口,一般不會跟賣家直接談價,賣家也不會輕易告訴買家心理底價,通常都是請中間人來兩頭議價,這種人被稱為“經(jīng)紀”。經(jīng)紀把手先后伸進賣家和買家的袖筒或是衣服前襟下面,雙方在下面用手指頭互相掐捏來討價還價,整個過程中雙方幾乎不說一句話,只是點頭或搖頭,彼此就心領神會。我那時候對這種交談方式很好奇,也感到很神秘,許多大買賣往往就這樣談成了。偶爾也會遇到一兩個女經(jīng)紀人,她們跟男經(jīng)紀一樣,與買賣雙方用手掐價,毫不避諱,非常老練。這種女人,大多比較潑辣,不太注重穿著打扮,有的嘴里還叼著個旱煙袋,走路風風火火,說話粗聲粗氣,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十足的“女漢子”。
西街村莊北邊空地是豬羊集市。羊市占東邊,豬市在西邊。有出售肉公羊的,也有母羊帶著小羊羔的。怕小羊之間產生混淆,主人往往會給自家小羊脖子上,系個小鈴鐺或其他顏色的布條,以示區(qū)分。小羊羔白凈可愛,一般都很聽話,很少離開母羊半步。有時候,也會看到兩只強壯的公羊跳起來,用犄角頂仗,你來我往,勁場很大,互不相讓。
羊市旁邊緊挨著豬市。母豬、小豬相對比較多。賣家怕小豬亂跑,用軟繩子把小豬兩只前腿背綁到耳根后面的脖子上,叫“背綁豬娃”,這樣,小豬才會老老實實臥在地上。如果有人過來二話沒說,挨個提住小豬的耳朵,把它高高地拎在空中,左眺眺,右看看,任憑它拼命掙扎叫喚,這人就是不松手,他不是鬧著玩,是通過小豬叫聲的清脆程度和身子扭動的力度大小來判斷其是否健康茁壯;如果再回頭仔細打量一番母豬,更說明這人是大內行,他在心里參照母豬的體型,預測小豬最終能長多大。這種人不用講是熟手買主,賣家一定要熱情對待。
也有婦女把自家養(yǎng)的雞拿到集市來變賣,無論公雞還是母雞,雞的雙腿都用布條死死地綁著,防止它們亂跑亂飛。為了討個好價錢,女人會使出渾身解術與買家討價還價,老遠就能看見她們滿嘴的唾沫星子亂飛。
一次廟會,我跟爹娘去趕會賣豬娃,下午集市散了,一窩豬娃賣得剩下三只瘦小的,爹娘要去買東西,囑咐我用架子車把小豬拉回家。可到家一看,少了一只豬娃,這可咋辦?它是什么時候跑的?怎么跑的?我一點感覺都沒有。爹娘回來劈頭蓋臉地罵了我一頓,我嚇得直哭。娘哭得比我還傷心,那時候家家戶戶缺錢花,就靠養(yǎng)豬養(yǎng)雞賣點零錢補貼家用。要知道,丟一頭小豬,等于把全家人幾個月甚至全年的油鹽醬醋錢丟沒了。
青化東街是木頭集市,有成品的木制品,如風箱、門窗、箱柜、桌椅、凳子等,也有棺板、壽材,以及蓋房用的新、舊木頭,有人要蓋新房,或者給孩子結婚置辦家具,為老人料慮后事,都會來這里置辦。
街道老十字附近,擺滿的是各類小吃攤,羊肉泡、炒涼粉、熱粳糕、豆腐腦、燒醪糟、油茶、麻花、油糕、炊家燒肉、景家面皮、冰糖葫蘆、棉花糖、甘蔗等等,特別誘人。每個攤子上,一般都坐滿了食客。莊戶人生活艱難,成年改善不了一兩次生活,街道逢會,賣了豬、羊、雞,難得大大方方花一回錢。攤位前,經(jīng)常能看到有些人,好像幾天沒吃過飯似的,三下五除二,就把要的吃貨咥得一干二凈,末了,還要用舌頭舔一舔碗邊的辣子調和和油星。十字南北大街上,賣布匹服裝的,一家挨著一家,叫賣聲一浪高過一浪: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出口轉內銷!降價大處理!廠家直銷!跳樓大降價!西寶雞、東咸陽,么見過的好貨在這里……
最讓人流連忘返、止步不前的要數(shù)羊肉泡了。家鄉(xiāng)的羊肉泡與西安的羊肉泡饃完全不同,很有特色,不僅味道鮮美,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它的肉、湯、饃是分開的,想吃肉吃肉,想喝湯喝湯,想吃饃吃饃,互不影響。最值得一提的是,老家的羊肉泡饃用的是發(fā)面特制的鍋盔饃,叫“硬面鍋盔”,香脆可口,易于消化。小時候跟會,啥都想吃,最想吃的還要數(shù)羊肉泡饃。但那時候,大人們兜里也沒幾個錢,我們小孩子們只好混在人群中,在羊肉泡攤子附近多走動幾個來回,為的是聞一聞肉香味解解饞。
老劇院在街道東頭的中間,白天晚上都在演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輪番上演,讓人百看不厭。那時候,農村文化生活極度匱乏,沒有電視,也極少有電影,一到廟會,劇院里就人滿為患,墻上爬的,樹上騎的,還有鉆下水道逃票的。老漢吧嗒吧嗒抽著硬旱煙,老婆子們瞇瞪著雙眼,個個笑得樂開了花。前面有人剛站起來鼓掌,后面就有人使勁吆喝:“快坐下!快坐下!”生怕影響了自己看戲。
到后來,鎮(zhèn)上在北街蓋了新劇院,樣板戲被傳統(tǒng)秦腔劇目所取代。廟會的時候,岐山縣劇團在新劇院白天晚上演大戲,像《三滴血》、《火焰駒》、《鍘美案》、《三娘教子》、《周仁回府》等,這些老人們耳熟能詳?shù)膫鹘y(tǒng)劇目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中。老劇院每天放電影,這里是年輕人的天下。有一晚放映朝鮮黑白故事片《賣花姑娘》,偌大的劇院內觀眾爆滿,墻上、樹上、房頂上到處都是人,電影機后面的人只好站起來看,而坐在中間的人,想上個廁所都非常困難,根本走不出來,有的好不容易出來了,上廁所以后卻再也進不去了。
再往后,家鄉(xiāng)的古會越來越豐富多彩,除了放電影、唱大戲,還有雜技、馬戲、歌舞等,吸引著大批的年輕人去觀看。
青化鎮(zhèn)一年有五次古會,最盛大的要數(shù)農歷七月二十五和十月二十三。那時候,正是農閑季節(jié),年輕人相親遇面大都選在大會期間。姑娘們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花枝招展,小伙子也把自己收拾瀟瀟灑灑,玉樹臨風,然后三五成群走上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嘻嘻哈哈,一切盡在不言中。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家鄉(xiāng)人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年輕人觀念比較開放,找對象也不再局限于老家附近,而是面向全國各地。尤其是在外面創(chuàng)業(yè)的,如果誰能領個外地媳婦回來,家鄉(xiāng)人都認為這娃有本事,而不是以前那種背地里說“誰誰在外面引回個媳婦”,含有嚴重的歧視和貶義。
現(xiàn)在的故鄉(xiāng)人,家家住樓房,戶戶有小車,再不行也有個電摩,跟集趕會方便得多了,唯一的缺憾是街道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都出門創(chuàng)業(yè)了,很多人都留居在了大城市,村里只剩下看門管小孩的老年人。以前青化過會,街道人多得走不動,現(xiàn)在過會,人與小轎車、電摩可以隨便過往。
街道有了正規(guī)的農貿市場,各類小吃干凈又衛(wèi)生,市場對面,還開了一家大型超市,鄉(xiāng)親們需要購買什么,隨時可以采購到。農業(yè)機械化的普及,騾、馬、驢、牛等大型牲口再也派不上用場,牲口市自然也就消失了。農家蓋房,全部改用水泥混凝土、鋁合金、塑鋼門窗、防盜門,木料市場也沒有了。
我多年在外,一直忘不了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岐山香醋、辣椒、臊子面、肉夾饃、搟面皮,包括小時候最想吃而沒錢買的羊肉泡,家鄉(xiāng)純樸的民風民俗,深深鐫刻在我的心靈深處。雖然,家鄉(xiāng)廟會昔日的盛況已經(jīng)淡去,但在每年的故鄉(xiāng)廟會到來之際,我的心仍然會不由自主地飛回老家,與鄉(xiāng)親們一起追尋那過往的繁華……
作者:武雙喜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0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