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歌聲
天姥歌聲
梁孟偉
浙東新昌有這樣一個美麗傳說,古時上山砍柴采藥的先人,曾在一座云霧飄渺的山上,聽到仙人天姥縱情地歌唱,后人就把這座山稱為天姥山。
天姥大概是位女性,我們無從窺見那神秘的容顏,但肯定有石破天驚的歌喉。據(jù)說她歌唱的時候,飛禽為之翔舞,走獸為之和鳴;響瀑為之鼓掌,鳴泉為之彈琴;草木為之歡笑,巖石為之點頭。砍柴的樵夫放下锃亮的刀斧,采茶的姑娘停止蝶舞的手指。時間仿佛停止,空間已然凝固。
過了若干年,歷史翻到了南北朝時期,號稱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出仕永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還期那可尋?”這時的天姥層巒疊嶂,關(guān)山難越;荊棘遍地,寸步難行。謝靈運“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率領(lǐng)鄉(xiāng)人,披荊斬棘,移石鑿巖,終于開辟出一條長達(dá)70里的驛道,人們稱之為“謝公道”。崎嶇險峻、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天姥山,也給了這位山水詩人很多的靈感:“連巖覺路塞,密竹使徑迷”,“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漣。”留下了許多佳句名篇。(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謝靈運開辟的謝公道,讓多少文人紛至沓來?謝靈運開唱的山水詩,引起多少詩人的共鳴?有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全唐詩》收錄的2000余位唐代詩人,竟有450多位詩人、1500多首詩,為天姥山深情地吟唱!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
原來,天姥的歌聲,并沒有隨著天姥的離去而沉寂,反而隨著詩人的紛至而嘹亮,至唐達(dá)到高潮!
在這些詩人中,既有像青年就入臺越、游冶忘歸達(dá)四年之久的杜甫,和四入浙江、三至越中、二登臺岳的李白,也有王維、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杜牧這樣的大家,還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羅”等名家。遙想這些才情橫溢的詩家,撫剡溪之清流,望天姥之雄奇。他們或載酒揚(yáng)帆,擊節(jié)高歌;或竹杖芒履,徐行低吟。無不盡情贊詠天姥風(fēng)光,留下了大量詩篇。
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動人的舜禹傳說,瑰麗的神話故事,玄妙的福地洞天,尤其是“佛宗仙源,文物之邦”的天臺山,都為浙東披上了一層神秘而美麗的面紗,成為文人墨客向往的精神世界。
浙東群山逶迤,勝跡處處,乍一看,天姥山實在沒有什么不同凡響之處。方圓三十多公里,連綿十幾個山頭,中間那尖尖的主峰,海拔也不過八百來米,東南與天臺山遙望,西北與班竹山為鄰。看不到海上日出,聽不到天雞高唱,更難尋洞天石扉,也并非世外桃源。
但天姥確實有其獨特之處,除了天姥的由來能激發(fā)詩人無邊的遐想,更有那山上的傳說能撩撥起無限的詩興。
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的斑竹村口,有一座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石拱橋。正是這座小橋,和傳奇的司馬承禎聯(lián)系在一起。它的名字就叫“司馬悔橋”。相傳,司馬承禎因唐玄宗連發(fā)詔書請他出山從政,只好打點行裝上路。走到斑竹村的這座石拱橋時,見到這里高山流水,林木蔥郁,清新明媚,頓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尋煩惱,還不如回去仍舊過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于是,司馬承禎轉(zhuǎn)身回到深山中。從此開始,這座“文官到此需下轎,武官到此需下馬”的落馬橋,同時也成了有名的司馬悔橋。
據(jù)東漢《搜神記》記載,相傳剡人劉晨、阮肇上天姥山采藥,林深草密,迷路乏食,摘桃充饑,溪邊邂逅兩絕色仙女,盛邀款待,結(jié)為伉儷。半年后,劉、阮思鄉(xiāng)心切,不料至家,鄉(xiāng)人不識,詢問老者,竟是第七代子孫。劉、阮返回尋妻,復(fù)至桃源一帶,結(jié)果無著,兩人徘徊溪畔,惆悵不已。“惆悵溪頭從此別,碧天明月照蒼苔?!薄般皭澫币幻纱硕鴣怼,F(xiàn)在劉門山麓的劉門塢村,村首迎仙閣已毀,村后采藥徑如故,西尖山上的愛巢“桃源洞”更讓人浮想聯(lián)翩。
天姥山不但有美麗的傳說,更有奇麗的風(fēng)景。天姥山溪澗潺潺,怪石累累,瀑潭相疊。瀑多而奇,有虎哮瀑、龍吟瀑、含羞瀑、跨馬瀑、五級瀑……潭多而怪,有畚箕潭、米篩潭、元寶潭、四角潭、大龍?zhí)丁瓋蓚€潭更奇特,一是“噠粥潭”,因為瀑急潭深,水花往上撲濺,酷似一鍋剛煮開的粥直冒熱氣。另一個是“跌落水”,那瀑泉從高達(dá)30多米的峭壁上陡然“跌落”。山澗頑石經(jīng)千年飛瀑沖刷洗禮,千姿百態(tài),宛如搗臼、面盆、燒棍、磨盤,散落其間;虎、豹、牛、羊,匍匐其中。
更令人稱奇的是萬馬渡,兩山夾峙的一條山谷中,盡是些圓滾滾、光溜溜的石頭。色澤不同、大小各異,從近百公斤至幾萬公斤,從金黃到紅棕到青白顏色,數(shù)以萬計的巨石成群結(jié)隊,浩浩蕩蕩,自上而下,奔瀉數(shù)里。如遇雨天,站在山巔遠(yuǎn)眺,只見山洪奔瀉,沖擊巨石,白浪飛濺,嘩嘩作響,聲若千軍吶喊,形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在這些巨型鵝卵石上,你會發(fā)現(xiàn)大大小小許多口小、肚大、底平的冰臼。地質(zhì)學(xué)家考證,這里的冰石河屬于第四紀(jì)冰川遺跡。
如此壯美的風(fēng)景,如此動人的傳說,自然深深地吸引著詩仙李白。
李白一生,有人說曾四上天姥,26歲一次,39歲一次,46歲一次,53歲一次,想必不止一次地聽說過天姥動人的傳說,欣賞到天姥奇麗的風(fēng)景。
725年,也就是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出巴渝、穿三峽,漫游江陵時,遇見準(zhǔn)備前往南岳衡山的司馬承禎。那一年,司馬承禎已經(jīng)80高齡,隱居在天臺山的玉霄峰。我們已經(jīng)無從知道一位道教宗師與一位年輕詩人的對話,但司馬承禎的出現(xiàn),肯定深深地影響過年輕的李白。李白最初游歷天姥,也可能與其有關(guān)。726年,即開元十四年,他腳蹬謝公屐,沿著謝公道,登臨天姥山。這一年,李白26歲。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居?xùn)|魯,之后,與司馬承禎的好友、道士吳筠一同隱居新昌。不久,吳筠應(yīng)召赴京。由于吳筠的推薦,唐玄宗派遣使臣召見李白。于是,李白起程北上,前往長安。他以為從此平步青云,卻只得到了一個翰林供奉的清職。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正是在這種情景下,他在山東創(chuàng)作了那首千古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回憶起自己瀏覽天姥的兩次經(jīng)過,在謝公宿處的周圍,淥水蕩漾,清猿啼鳴。自己一次次換上謝公屐,攀登在云梯一樣陡峭的彎彎山道之上。終于登上天姥山最高山峰,撥云尖北坡有蹲牛巖、蝌蚪尖、布谷巖、雞籠巖、馬鞍、大屋山等山,云霧中的這些山巖,如蹲牛回眸,蝌蚪游天,黃鶯迎春,布谷催綠,“天雞”司晨,駿馬奮蹄。李白流連千巖萬壑,迷花倚石而眠。天雞的啼鳴驚醒了他的美夢,東海的紅日冉冉升起在眼前。
這時天上碧空紅日,群山云蒸霞蔚。李白站在山巔俯瞰,云霧中馬坑等、地藏寺、平頂、茅洋、百菊、王會、大巖崗等四周群山騰云駕霧,徐徐前來,仿佛俯首稱臣;東南相對的天臺山追隨著諸山急急趕來,聆聽天姥的神曲天籟。它們仿佛是一個個“云之君”,以霓為衣以風(fēng)為馬;好像一位位“仙之人”,由猛虎鼓瑟彩鸞駕車。
瓢潑大雨也阻擋不了李白的游興,飛瀑流泉常常使李白流連忘返。穿著蓑衣戴著笠帽,徘徊在虎哮瀑、龍吟瀑……流連在畚箕潭、米篩潭……領(lǐng)略著萬馬渡洪水激石的激蕩澎湃,欣賞著潭瀑相接的幽深偉岸。這時的萬馬渡和潭瀑水,如鐵騎突出,如萬馬奔騰;如虎嘯猿啼,熊咆龍吟;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層巔為之驚悸,深林為之顫栗。
天姥山的草木,為李白提供了詩情的靈感;天姥山的山水,為李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于是他揮如椽之筆,書如珠美文:
……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此時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山水自然。歌聲已近尾聲,歌唱將要結(jié)束。但李白畢竟是李白,他突然宕開一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對權(quán)貴的抗?fàn)帯K蚍饨ńy(tǒng)治者投去蔑視的一瞥,它唱出多少懷才不遇人們的心聲。這就是這首詩的過人之處,也是李白的偉大之處。
這一年,李白46歲。寫完這首詩后,他再次沿著那條唐詩之路來到天姥山。
李白的歌聲,不啻是又一個天姥的吟唱。
李白的詩作,讓天姥山達(dá)到嶄新的高度。
從此,天姥的歌聲就會永遠(yuǎn)傳唱!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78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