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聲里過年
老家灣子的中央是祖輩留下的老祠堂,那時已成為生產(chǎn)隊里的倉庫,門口幾級大青石的臺階下一方空地,成了天然的“文化”廣場。是我們兒時玩耍的場所。大人們一有空暇則會坐在石階上拉家常、談傳聞、講從古戲里知道的歷史中的人和事。諸如鍘美案、程咬金、薜仁貴征東……激動時會沖我們?nèi)碌溃骸靶∽?,聽著,小灣讀書趕不上大灣聽話”。直到生產(chǎn)隊長用那裂卷的錘子把水塘埂邊苦楝樹上懸掛的鐵板敲得當當響,人們才不情愿地拎起大海碗回家找工具。
最熱鬧的還是過年的時候。一進入陰歷年,特別是吃過臘八飯后,隊里農(nóng)活安排逐漸稀少,家境好些的人家開始準備年貨,年的氣氛漸濃,偶爾有愛熱鬧的樂手敲響鑼鼓。
初一至初三的幾天里,鑼鼓幾乎是不停的,那套鑼鼓和譜是祖?zhèn)鞯牟幌笠酝钆_戲開演前單調(diào)而急促的“打鬧臺”,只是為了吸引觀眾和鎮(zhèn)定一下囂嚷的演出環(huán)境。也不像扭秧歌那緩和舒展的節(jié)奏。
樂隊在小鑼四聲半拍的引導下齊響,節(jié)奏感強而起伏多變,旋律優(yōu)美而富于感染,大鑼的技巧在于干脆準確的切音;大镲則是樂隊的指揮與靈魂,難度也最大,它的力度與響聲直接傳染影響其它樂手的情緒,當一曲完結(jié)是否要循環(huán)演奏時,都要看大镲手表情暗示;最瀟灑的是小馬鑼手,不時把鑼敲擊后拋向空中,動作敏捷,一般是青年充當;小镲和鼓則容易掌握。當演奏進入高潮時,樂手們會為自己默契的配合而會心的一笑。雖然那時還不懂什么樂理,只知道“聽”熱鬧,看樂手瀟灑的動作,心里隨之擊拍中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那時,人們都聚集在“廣場”上看熱鬧,大人們都穿上整潔而沒有補丁的衣服,小姑娘們穿著花洋布的新衣興奮的串來串去,點綴在人群中。在這洋溢著年的氛圍里,在熱鬧的鑼鼓聲中,人們品味出寧靜與祥和,幸福與滿足,暫時忘卻了生活的艱辛。
正月十五以后,便算是年過月盡,又恢復以往的忙碌,開始一年辛勤的勞作,大苦楝樹上的鐵板,又有規(guī)律的“當當”響徹寧靜的灣子。(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后來我通過自學而初通樂理,識得幾根“豆芽”,成為一個業(yè)余樂隊的首席小號,是否能與之附會出一點關聯(lián)來,很難說得清。倒是一直有心回老家整理記錄那伴隨我童年以及給了我鄉(xiāng)人愉悅和充實的打擊樂譜。遺憾的是當年的樂手大多已作古,幾件樂器也不知所終,就連那一方空地也因人口的增加而不復存在。
年仍然象輪回的四季不時碾過生活的空間,已習以為常。惟有那鑼鼓聲時常響在耳際,那景象閃現(xiàn)眼前,那熱鬧的年的氛圍融融于心。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75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