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底色
將軍底色
前段時間寫了篇追述段德昌烈士的《將軍之殤》,大學幾個朋友看了,聊來聊去,又引出一位將軍來。真不知藏龍臥虎的三湘大地得了何方靈氣,傳奇的故事總在那里抽枝拔節(jié)。本文要說的這個將軍,和段德昌地脈相連,但天數(shù)各異。二人同為益陽桑梓,一個南縣,一個桃江。前者早殤,含恨啼血;后者暮歸,積愛成福。
于晚輩而言,前者如空谷足音,后者則稍有薄緣。這要從40年前桂子山說起。
一
武昌桂子山,實際上只是低矮的坡崗土丘,如果沒有一所華中師范大學設置在這里,即或積土成山,恐怕也難雄踞于儒林廟堂。倒是師生們蜂巢般的書齋,讓這里金風盛起,黌門名氣覆蓋南北諸省。
本人有幸,于1974年結束知青生涯,忝為華師學子。(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在華師,我感到武漢同學的親切和真誠絲毫不讓川人,我們相處非常融洽,他們對我也很尊重,如同兄弟姐妹一般,星期天還少不了被邀至家中蹭飯。那時大家水一樣通透,火一樣熱情。溫和恬靜,一如舊時代女性的李汛同學就是其中之一。
李汛家在漢口中山大道銅人像附近,這個星期天,她的媽媽做了一桌子菜。幾十年后,有著男孩子性格的姜美珍同學還在網上調侃“記不記得,讀書時在李汛家里吃豬蹄膀!張兄的樣子還刻在腦子里!”姜同學還感嘆:“那時物質匱乏,個個吃得風卷殘云!”
是不是風卷殘云,有沒有狼吞虎咽,嘴角的記憶抹干40年了,還上哪去撿尋食渣的殘片。但我一直很嘆服的倒是李汛同學的母親,一個北方人能夠做一桌地道的南方菜,精致到大碟小碗,排兵布陣一樣,極有講究,背后似有高人調教。
沒錯,伯母背后還確有“高人”。那就是李汛同學的父親,一個非常英氣的少將軍人。我在相框里看到的應該是他50年代初擔任四野53軍副參謀長的照片,活像我們當時十分崇拜的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明星演員王心剛,甚至氣質上還有過之。盡管這時他已脫下軍裝,轉業(yè)地方好多年了,可當他進來和我們這些晚輩微笑點頭的那一剎那,我依然感覺到他骨子里沁出的那種軍人的剛毅和儒雅。我們都管他叫伯父,他仍是微微一笑,點個頭,算是還過招呼。對此,還是姜美珍描述得準確到位:“平和寡言,淡定自如,但給人的感覺是蘊藏著一股常人沒有的氣質。那一定是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p>
二
四十多年一晃就過了。李伯父已于前幾年以95歲高齡辭世,我們這代人也都是爺爺奶奶級別了。當我們這些老同學再度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我仍然覺得李伯父并未隨空寂沒,這是個精神光亮的老人。
上網查閱,我才知道李伯父居然就是湖南和平解放中大名鼎鼎的李鐵肖(我軍序列里寫作李鐵蕭)將軍,當年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開國后功成不居,回歸平淡人生,與世無隔與人無爭。若以“上善若水,大德無形”妄鑒尊長,伯父庶幾近之,仰之彌高。
要讀懂李伯父,還真要翻開中國現(xiàn)代史上那一節(jié)風云篇章。1949年8月4日,由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第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領銜發(fā)出起義通電,宣布率領全湘軍民,正式脫離南京政府,加入中共領導之人民民主政權,與人民軍隊為伍。
這場避免生靈涂炭,造福蒼生的義舉中,程潛雖尊為同盟會元老、國軍上將,但誠如毛澤東所說,手中并無兵力,經不住白崇禧的壓力。因為軍隊是跟了白崇禧的。而起義方擁有兵權者,除了陳明仁,再就是湖南省保安副司令彭杰如將軍(黃埔軍校一期畢業(yè)生)了。李伯父既是副參謀長,又是彭的貼身幕僚,在決定去臺灣還是起義的抉擇上,彭相當看重他的意見,最終在邵陽起義,有力地阻擊了前來鎮(zhèn)壓的白崇禧重兵。起義籌劃中,伯父以其人脈氣場多方游說,一時云合霧集。當年起義的官兵眾多,情況各異。有的是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有的只是麻將桌上簽個字。起義前夕,伯父把伯母送回桃江鄉(xiāng)下,帶家中兩個弟弟和一個堂叔一起舉事邵陽。在起義中同樣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劉養(yǎng)鋒將軍,2000年回憶中說“在邵陽、湘潭、湘鄉(xiāng)一帶對白崇禧部隊及叛軍一系列戰(zhàn)役,李運籌帷幄,備著勛勞?!?/p>
這是李伯父人生轉折的一大亮點,但這并不是一時間偶然擦出的火花??梢哉f他這團火,是從1938年開始燃燒。當時國難當頭,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李伯父他們幾個青年學生毅然決定舍棄學業(yè),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洪流。
殊不知革命伊始,就犯了“方向、路線”錯誤。本來要投延安的,但因路途遙遠,前往不易。一番商量討論,最終認為無論國軍共軍,都是抗日部隊,投誰都行。恰恰有位同學的親戚在國民黨軍隊中任高官,就這樣,李伯父們加入了國軍88軍63師377團,一段曲折的人生由此開始。為抗擊日寇,先駐防浙江蕭山等地,后轉戰(zhàn)湖南、廣西,曾參加過溫州保衛(wèi)戰(zhàn)。多年以后,李伯父談起當年的選擇,仍是感嘆不已。
其實幾個學生說得也對。當時國軍、共軍都是抗日隊伍,而且國軍還是在抗日主戰(zhàn)場正面作戰(zhàn)。抗戰(zhàn)八年,國軍陣亡300多萬人,其中將領200多名,為民族解放付出的慘重犧牲,超過其它任何國家。
投筆從戎,抗擊外辱,書生報國有門,總算遂了伯父一大心愿?!白?a target="_blank">夜中秋月色明,潮聲陣陣炮聲隆。傷心又問錢塘水,底事奔騰總不平?!边@是當年李伯父的軍中詩篇,看得出抗戰(zhàn)精神和衛(wèi)國壯志是他民族情感的底色。
三
從伯父一生履跡看,忠貞愛國的民族抱負,同很多仁人志士一樣,從未動搖過。但是一個國軍將領,何以偏偏對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會那樣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成為精神支柱里一大重要元素?我一直很難理解,伯父的政治靈魂為什么比我們很多共產黨人還要堅定?對信念執(zhí)著到虔誠的他,80歲還寫入黨申請書,而未獲批準的原因,也正在這里。人家說,都80了,還入什么黨?擱置一邊。熱臉去貼冷什么的,不僅令人啼笑皆非,還讓今天好大一批“布什”(布爾什維克)費解。
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結呢?伯父,要讀透您,真要把您連根拔起?
伯父是1917年生人,字克強,出生書香門第,其曾祖父李石屏,清朝大夫,在甘肅為官,80歲時去世,在家鄉(xiāng)建有小石橋,至今還惠澤閭里,承載鄉(xiāng)民的現(xiàn)代生活。伯父自幼在家接受傳統(tǒng)國學教育,祖父教其寫字讀書、作詩寫對聯(lián)。11歲起入益陽魏公廟小學,信義中學,長沙交通高中。伯父的血液之河,似乎“愛國”、“明志”占了相當大的比重。1945年春,在杭州西湖,伯父的一首《七絕.游西湖謁岳忠武墓》,盡可讀作他的銘志篇,“胡馬南來草木兵,東南半壁盡蹄痕。忠魂應作名湖主,還我河山屬萬民?!边@樣的詩句,只能是帶槍的男人的詩句。
我特別注意到,伯父作這首詩的時候,第二次國共合作尚未破裂。但可以看出,朝野板蕩,一個正義軍人與腐朽政權的決裂是早晚的事。后來,一個重要人物和組織出現(xiàn)了。
年長伯父5歲的老上級謝士炎,是葉劍英秘密發(fā)展的中共地下黨員,1947年調任國民黨保定綏靖公署少將處長。他對李伯父十分信任和賞識,幾次寫信讓李伯父前往共謀大計,終因鐵軌被破壞無法成行。但是伯父的思想已經點亮,不久毅然參加了“3130”?!?130”是中共華中局長沙工作組的簡稱。主要任務就是對湖南保安部隊各級長官進行游說,策劃起義??梢哉f,李伯父如果不能成功策反,整個計劃都將擱淺,功虧一簣,程潛哪有抗衡白家軍的底氣。所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53軍時,軍長是彭杰如,而伯父則是軍中的靈魂人物。這里應該交待一下,伯父在國軍中是上校軍官,當時對待起義將領是逢官升一級。雖然不是55年授銜,但也是共產黨官方封賜,因此所有文史資料中一律明文記載的就是“李鐵肖少將”。
以上幾段史實,真的是把李伯父連根拔起了。我甚至懷疑過,伯父是不是我黨“臥底”,是不是又一個“佩劍將軍”。但事實上這種推斷是不成立的,他就只是一個正氣軍人,一個認定了主義的愛國將領。他的心境,不是變化無常的世界,沒有虛幻、雜冗,沒有投機、渾沌。自幼熟讀古詩舊詞,難免會有幾個古代熟人和粉絲?!芭R患不忘國,忠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創(chuàng)造這些至理名言的偉大先賢們,均與伯父心照神交。人在高處,方知地氣可貴,李伯父對共產黨的認知,實在太樸實太本真。當年國軍軍官升職比較隨意,長官看好就可以提拔,投奔同鄉(xiāng)是重要的晉升之路。離職也是隨意和常見的,不舒心不開心就走,工作不穩(wěn)定,生活無保障。新中國,人民安居樂業(yè),工作穩(wěn)定,生活幸福,這也是他感恩共產黨的重要原因。直到暮年,伯父仍然發(fā)自內心的抒懷:“甌海駆倭真解恨,長沙遇黨最難忘。”,“囑咐兒孫須奮進,紅旗指引莫彷徨?!崩钛赐瑢W就是在她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加入共產黨的。由是觀之,無論是在一切都要侍候政治的時代,還是身處信仰移位的物欲環(huán)境,伯父的信仰一如既往,還真不是政治上的應聲之蟲。
李汛同學曾問過伯父當年的決斷,為什么不選擇逃往香港或臺灣?伯父說,有錢人才選擇逃亡,擔心共產黨沒收財產。當年家中一無所有,無產者無畏,對共產黨并無懼怕之心,再說對國民黨已經完全失望,希望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我終于明白了老人一生不變的追求,那是扎了根的。這根系,既源于一種文化傳承,也成熟于他所處的時代?!澳鞘切叛龅臅r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jié),那是黑暗的季節(jié)、、、、、、”(狄根斯),修夜漫漫,認準了的精神標桿正是其定力修煉,融進生命就和一生的靈魂不離不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李伯父們,是特殊季節(jié)里的特殊品種。
四
伯父一生清廉。清廉到什么境地,時下一代新人,簡直難以想象——為國軍效力十一年,全部身家就是一個箱子,一個行李袋,無任何積蓄。走南闖北,實為生計,兩次賣槍,維持家用。李汛同學告訴我,她母親說生她大哥時,只買了半斤肉補身子,窘況可想而知。
在解放軍部隊,伯父條件還算不錯,不說香車寶馬,但也一直是小灶待遇,衣食無憂。天下底定,將軍卸甲,起義官兵紛紛裁減。伯父轉業(yè)地方后,從1957年起按行政16級發(fā)薪,每月104元。伯父家中兄妹8人,他是長子,工作后每個月都堅持給父母和干媽寄錢。16級,也就是個副縣團級,這與一個少將軍人相去甚遠;也與一個軍副參謀長很不般配,職級低了好幾個檔次。但是李伯父很滿足,一是在那時,這已經高于一般的家庭;更要緊的是他認為自己能夠幸存下來,已是很不容易的了,十多年烽火沙場,盡管沒沾過共產黨一滴血,自己卻與死神多次邂逅。
邂逅死神,又擦肩而過,對于伯父來說,不可謂不奇。就是在與謝士炎通信聯(lián)系上的那次,要不是交通阻隔,恐怕他也同謝士炎烈士一樣,早已成為蔣委員長的刀下之鬼。由于叛徒出賣,謝士炎不幸被捕,1948年就義,留下了蕩氣回腸的口占一絕:“人生自古誰無死,況復男兒失意時。多少頭顱多少血,續(xù)成民主自由詩?!?983年,在雨花臺謝士炎遺像前,伯父亦賦詩一首:“雨花臺上謁英容,未效馳驅我恨深。躍馬提兵遺句在,生為人杰死猶榮?!笨磥?,重氣節(jié)輕生死的伯父,還在遺憾當年未能馳驅謝部。
生死關頭,李伯父幾次逢兇化吉。1948年沈陽解放前夕,東野大軍挾錦州會戰(zhàn)之雄風,鐵馬冰河,重兵圍城,要離開已經非常困難了。在沈陽的老友同事隨后多為階下囚,唯伯父逃過一劫,其因在伯母。伯母是東北人,與伯父成婚后,伯父決意要帶她去湖南見公公和婆婆。于是托警署的表哥買了兩張票,攜伯母乘飛機離開沈陽飛到北京,又坐火車到了天津,在塘沽口適遇一艘軍艦要路過上海。上海,那時成了救生航母。伯父伯母乘軍艦到上海后又輾轉湖南長沙。所以李伯父說伯母也是他的福星。應該一提的是,這艘軍艦目的地是臺灣,上海只是短暫停留。伯父當時要是思想稍有閃念,即可去后來躍為亞洲四小龍的那個美麗寶島。
最后一次遇險,也是最貼近死亡的一次,是49年湖南邵陽之戰(zhàn)。湖南保安司令部的全部兵力撤出長沙,聚集邵陽,宣布起義。遭白崇禧部圍剿。雙方軍隊展開激戰(zhàn),伯父所部半夜受襲。身穿白襯衣的伯父,自然目標明顯,對方一梭子彈打過來,又現(xiàn)奇跡,身邊的警衛(wèi)員應聲倒下,鮮血濺到伯父的白襯衫上,伯父竟毫發(fā)未損。好多年后,伯父回憶起來還驚怵不已!
伯父可以說是提起腦袋投奔共產黨。進了新政,給他什么位子,給他什么待遇,都行。軍帳中坐第七把交椅的,安排到武漢市商業(yè)局當副科長,也不計較。說低調吧,這已經夠低調了。然而他有些舉措還是叫人不可思議,主要反應在對待幾代人的政治身份方面。伯父家族前世顯赫,到了他父上一輩日漸式微,家道沒落,靠變賣田產養(yǎng)活一大家人,他上學的費用都是由干媽資助。土改劃成分劃的是貧農,但是他自己硬填個破落地主。子女們的家庭成分本該填起義軍人或者革命軍人,他卻讓填“舊軍官(起義)”。這么一填,讓后人們跟著認栽。直到后來查明“3130”確系共產黨領導的進步組織,才將家庭成份糾正為革命軍人,李汛同學也才得以上大學。難怪李汛在學校謹言慎行,比淑女還淑女,生怕得罪誰。
我們書生氣十足的李伯父,您這是低調還是誠實?晚輩們還真的有些匪夷所思。九泉之下,伯父您自己說。
五
本人讀書,少有從頭到尾按序細讀的習慣,總是跳躍著翻閱。李伯父的人生章節(jié),又跳到個人情感這一頁了。
軍人的愛情,我知道比較多的,是像山東老解放區(qū),子弟兵和婦救會的故事。對于刀鋒亂世中李伯父的愛情,還是從他自己的詩詞里開始了解的?!盎茧y相隨十載余,霜花一現(xiàn)終成虛,獨年妻絕秋燈下,只有余容伴讀書,腸欲斷,淚先枯,曉鳳殘月夢魂獨?!边@首詩,注明1947年7月寫于蕪湖。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子,讓伯父魂牽夢繞,椎心泣血,甚至讓我輩不忍卒讀?
李伯父有過兩次婚姻,詩中那個是結發(fā)妻子,湖南一位陶姓姑娘,家中獨女,隨李伯父從軍后如影隨形,后病逝于蕪湖。我們通過伯父的詩作感悟到軍人內心世界,未必沒有多情善感,沒有百身莫贖一人的柔腸。40多年后,1992年伯父舟過蕪湖,還寫了首憶念發(fā)妻的七律:“破鏡焚琴兩未忘,蕪湖往事最神傷。一抔黃土埋香骨,兩岸青山認故鄉(xiāng)。劫后余生人漸老,楚中慈母壽而康。幾回望斷天涯路,寸草春暉我恨長?!?/p>
長街冷雨,至老不衰,涵蓋伯父半個世紀。以伯父當時的地位和一表人才,是否有月老搭橋,紅娘牽線,我們現(xiàn)在不得而知。只聽說第二次婚姻,伯父續(xù)親,現(xiàn)在的伯母正是為他的品質所俘獲。她從伯父對發(fā)妻的思念中,覺得這個男人是可以托付終身的。這在李汛同學的侄女紀念爺爺奶奶的文字里有較為詳盡的敘述——
“一踏入那個房間,她就意識到眼前這個男人無疑是俊美的,濃長的黑眉,高挺的鼻子,紅潤的嘴唇。那身筆挺戎裝更顯得他是那樣的出類拔萃,引人注目。她是沈陽農村里出來的鄉(xiāng)妹子,只是因為不愿像平常農婦一樣,嫁人后一輩子在家務農。她想換一個活法,她年輕漂亮上進有活力,相信自已的能力。于是到沈陽城里來見世面了。她學過打字,曾在警官學校工作過,這一次是應聘沈陽鐵路局警事科打字員的工作。她心里沒底,眼前這個俊秀的招聘官在提問時,似乎一直沒有正眼看過她。”“沒想到,兩天后就收到了聘用信,是李科長親筆手寫的?!?/p>
“李科長有一手好字,他寫的文章好極了?!薄袄羁崎L不抽煙不喝酒,性格好,這么好的人,老婆卻是沒福氣的,聽說得了傷寒,孩子也沒有就死去了?!?/p>
“奶奶聽人講爺爺?shù)乃绞?,從他的詩作‘我欲分琴不續(xù)弦’看出他的感情專一,便對爺爺有了好感。”
人類學家研究的一個重大貢獻是,有了愛情就有了人類永恒的主題,而文學家們又在自己的作坊里生產出無數(shù)的愛情讀本反哺人類。我一直以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伯父就是忠貞不渝的范本,他立在那里,就是一代人的楷?!,F(xiàn)在的伯母,從前一個女人的靈魂那里領走了孤獨的伯父,和伯父相依相守,走過金婚,走過60多個年頭,成就了伯父后半生的幸福。兩位老人可謂是一見鐘情,相愛終生,都把生命抵押給對方。伯父人生的最后一年半時間是在醫(yī)院里度過的,伯母一直在身邊照顧,相互滋潤,靜守時光,一天都沒有分開過。有時伯母短暫離開片刻,伯父就要尋找,像是打著燭光,尋找自己的影子。
對于伯父來說,收獲了伯母,也可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敖Y伴南行六十年,幾多甘苦幾多甜。何時歸釣桃江去,天福山前學種田。”這是伯父90歲寫給伯母的。一個高齡老人,居然像嚼糖葫蘆,嚼口香糖一樣,把愛情嚼得這么津津有味!想知道兩位老人的情感有多深,仍然還得從李汛侄女的描寫中來閱覽:“夕陽投影在老嫗稀疏的白發(fā)上,那彎曲的背一動不動許久了?!薄八难劬ξ⑽㈤]著,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有少許晶瑩透明的淚水慢慢地流出,坐在旁邊的我便知道她又在想他了?!薄昂芫煤芫弥?,久到那一場相見就像經歷了歲月侵蝕的老照片般漸漸在記憶中模糊。但她仍是一閉眼腦海中就會顯現(xiàn)出那雙狹長明亮的黑眸?!?/p>
伯母的哀婉思念,本質上投射的是一對老人的愛情質量,是伯父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那叫男人的魂魄。而孫女筆端的涓涓細流,又是從隔代親的角度來審視生命源頭的上端,窮源竟委。連古訓都說“孫不孝祖”,而孫女心靈里卻有流淌不盡的愛意。這對于本性善良,看重操行,而又特別愛惜自己羽毛的爺爺,可以說是最高禮遇了。
六
我在以上的敘說中,摘引了伯父一些詩句。雖然只是摘引,卻可見其清古的風骨,詩畫的意境。伯父是詩人么?
是的,如果僅僅把他當作一位軍人,那還真看偏了。伯父幼時勤讀詩書,稟賦過人,七歲就能寫對聯(lián)和詩歌。從軍后,其軍旅詩作常有出彩之筆。讀伯父遺詩,我在想,中國自古至今,為什么總會不斷涌現(xiàn)出那么多的將軍詩人呢?岳武穆怒發(fā)沖冠千古絕唱,辛棄疾英雄虎膽詞中之龍。后來者雖毋能出其右,但也不乏傳誦后世,流芳千古之作。伯父就著有《松竹園》詩集,收錄了1938年至2008年間所作詩詞78首。
我讀伯父的詩,并不打算過多的從藝術層面探討得失,主要還是想以我們當今轉型時期國人的生活態(tài)度,于多元化的社會情緒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貼近他的心路軌跡,從前因后果角度去感受一個老人的政治專注度,從而盡可能讀懂商品社會里一種稀缺的品質。1944年,他由國民黨陸軍88軍保送桂林陸軍大學參謀班學習,畢業(yè)后因戰(zhàn)事阻隔不能回部隊,閑居桃江家中?!皵丶G愿未償,幾年抗戰(zhàn)馬蹄忙。獨攜書劍南歸楚,未逐旌旗北入杭。舊雨魚書懷麗水,西風雁字阻衡陽。撫髀東望何勝感,驛路漫漫萬里長?!边@首七律,題目就叫《閑居》。山中無日月,一個熱血軍人壯志難酬,不能作為,揣摸伯父此時的心情,更能理解他的抗戰(zhàn)意志。結合1945年那首游西湖謁岳飛墓來分析,伯父這樣的軍人,不愧為以身許國的民族精英。沒有他們那一代,中國這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家和資源大國恐怕早被列強瓜分殆盡。想想“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我確實要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衛(wèi)國軍魂深深點贊。
“斗室宵深劍氣寒”,詩以言志。湖南和平解放后,伯父劃歸四野。長期追尋光明出路的伯父,很有些“云開日出”的感覺,在53軍軍部他傾其情,暢其志:“四野雄師遍野來,紅旗飄處岳云開。中原北望山河壯,大將南征戰(zhàn)馬肥。誰使人民淪水火,天誅頑丑動風雷。今朝勝利須當醉,血滿刀頭酒滿杯。”可以想象,一個入了人民解放軍行列的高級將領,躊躇滿志,提刀而立的形象,就應該是這樣。一旦精神和意志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就是性度恢廓,聲節(jié)壯烈的絕句。“血滿刀頭酒滿杯”,伯父霸氣縱橫的文字,字字皆殺伐之聲,縱然千軍萬馬,誰敢靠近!
解放后,伯父仍然作詩,緬懷戰(zhàn)友,憑吊先烈,吟物詠景,無不寄托著對共產黨的一往深情。1964年一首浪淘沙詞,大概是向黨組織交心談心之后寫的:“昨夜警鐘敲,心在燃燒,看穿名利等鴻毛?!薄白蛞拱研慕唬瘋€通宵,恩情我黨比天高?!辈讣磁d必吟,登高必賦,2003年在玉龍島,他作“榮辱吟”兩首,曰“八千里路三生約,九十華年一卷詩。莫笑凡愚聞道晚,西行多難我來遲?!薄摆A得余年崇馬列,欣知后起盡忠誠。書生老去豪情在,喜看中華與日興?!?/p>
伯父寫詩不尚藻飾,語言亦不失范于古典詩詞的規(guī)約性。他感詠國是革新,禮贊名山大川,偶爾也淺吟花草蟲魚。1964年3月《為大兒天覺學白石畫蝦》題詩四句:“滄海昔曾經,魚龍認故人。任它水深淺,能屈亦能伸?!边@可能是伯父少有的雅興之作。一位從不與人紅臉的老人,也因此惹出詩禍,平添了一份躺著中槍的經歷。文革中被翻來覆去批判,罪名是借題發(fā)揮,大發(fā)怨言,對黨不滿。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那時革命文化大行其勢,哪里容得這么些花言草語?何況我們的革命群眾受教育不多,既沒多少文學鑒賞力,又沒有多大的革命者胸襟。幸在伯父一直人緣不錯,未受皮肉之苦,革命群眾也知道他畢竟是國家認了賬的少將軍人,不敢貿然引爆這座火山。
1983年伯父離休,在武漢市和江岸區(qū)民革擔任不拿一分報酬的領導,堅持每天上班,依然不改初衷?!爱斈晖艘鄞穗x休,獻了余年白了頭。不道人生容易老,春風又上景明樓。”連年輕人心里都長了老繭的時候,伯父青春依舊。讓他做這份工作,再合適不過了,因為他有擔當意識,靠得??;從組織角度講,既沒讓資源閑置又是零投入,這樣的余熱,勿須國家花錢充電,所以是寶貴財富。
深沉入世,伯父那些詩作,是他寄托生命歷程的精神故鄉(xiāng)?!熬攀A年一卷詩”,伯父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又何嘗不是詩的一生。把他的詩一首首攤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從青年意氣到老鳳雛聲,他的詩,都有一個詩眼接口。這個接口,就是他一生的理想和信仰。直到垂暮,他仍舊在用革命時期的美好愿景澆灌自己。被我們不少人丟失的思想根基,在這樣一個老人心里,還牢固樹立著,他像勞模一樣守護國家的精神家園,人之將去還在發(fā)出聲嘶力竭的獨詠,這使我心底突然泛起一種莫名的灼痛。
2005年,伯父89歲,年抵鮐背,方才加入畢生追尋的中國共產黨。當然,進這扇政治大門,也是經過黨組織多年(這里用“多年”實在不確切,準確的時間應該是半個世紀多)考驗的。好在伯父了卻了一輩子沒有移走的志愿,在政治上終于劃上了一個句號。我們幾個同學說,伯父的修養(yǎng)可謂爐火純青,我們應該好好繼承父輩的傳統(tǒng),在浮躁的社會里安身立命。這大概就是伯父,一個將軍的精神遺產。
轟轟烈烈的來,平平靜靜的去,公元2011年9月7曰,白露前一天,將軍謝幕。
(張永柱2015,3,23于湖北外河園書齋)
將軍底色的評論 (共 13 條)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
- 纖纖柳絮 推薦閱讀并說 欣賞并推薦閱讀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深沉入世,伯父那些詩作,是他寄托生命歷程的精神故鄉(xiāng)......
弱智阿Q:經親戚介紹,有幸讀得此文。細細地品位了好多次??!感人至深,數(shù)度流淚! 書中主人公李鐵肖少將是我的一個長輩(我爺爺?shù)男珠L)。家中兄妹8人,我爺爺排行老二,偶有聽爺爺說起伯爺爺?shù)氖论E,其傳奇故事跟作者寫的一樣,但卻不如作者描述得如此真切,感人,細致。作者必定是花了不少的時間整理的,一絲不茍的精神令人十分欽佩。 伯爺爺一生清廉,卻始終不忘照顧遠在桃江老家生活的親人。在自己并不很富裕條件下,靠二老的工資以及退修工資每年都給農村老家的親人寄生活費用。我讀書時也受過伯爺爺?shù)暮芏喽骰荨2疇敔斎ナ篮脦啄炅?,現(xiàn)在伯奶奶(也已90多歲高齡)每年都還堅持給桃江天福山村老家的爺爺寄錢!這份堅持,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蔣軍漸老,思鄉(xiāng)之情亦越濃!我去過伯爺爺居住過的華師,玉龍島。在玉龍島,當時的他已是近90歲高齡,仍然一心想著回老家生活。曾托我?guī)Ыo爺爺詩一首。我只記得詩中兩句,“浮丘山下白云飛,,,千里家園夢里回!” 通過此文,讀得90歲時寫給伯奶奶詩“結伴南行六十年,幾多甘苦幾多甜。何時歸釣桃江去,天福山前學種田?!庇趾螄L不能感受到那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最后一次見伯爺爺是在武漢的醫(yī)院。已不能自主進食,靠從食管注射營養(yǎng)維持生命,作詩亦更加不可能了。只看到他安詳?shù)靥嗽诓〈采希孟袷撬艘粯?。不知道是不是又在夢中回到了桃江天福山老家?伯奶奶一如既往默默地守護在他身邊。那次見二老,雖然時間短暫,但現(xiàn)在仍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工作中,評論寫到這里,我的眼睛又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