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的話題
起名的話題
一個人的名字無非是區(qū)別于他人的記號,以證明每個人在世界的存在。然而,在起名上卻是大有講究的。有名有字,有號有別名,其繁雜和豐富,我國屬世界之最。但這歷來僅限于那些出人頭地和有身份有文化之人,至于那些普通百姓們和無名小輩,就沒有那么多講究了。
古人起名時,先有名后有字,而名與字意義基本一致,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字承祚,祚,福也,壽也是福;詩人孟郊,字子野。有的名與字的意義相互呼應(yīng),“三國”時的趙云,字子龍,龍在云中遨游也。有的名與字是類屬關(guān)系,如明代仇英,字實文,英為花,實為果,關(guān)系密切。有的名與字取自同一個詞或名句,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字子固,“鞏固”為一詞。明代錢謙益,字受之,出自“謙受益”。
農(nóng)村在給降生于世的孩子起名,大多是圖吉利,盼成才,叫“富貴”、“發(fā)家”等。有的寄予厚望和期待,叫“騰龍”、“富強”。不過命運難測,長輩的期盼往往落空,于是逐漸就不那樣去費腦筋了。村里有叫“小狗”、“小貓”的,還有的叫“門樓”、“籮頭”的。但這些人后來也有成“氣候”的。人名用字往往隨社會思潮和時代精神的變遷而變化。解放初期,通常叫“國慶”、“新民”、“新華”?!按筌S進”時,通常叫“躍進”、“建新”。“文化大革命”時期,通常用“紅”、“軍”、“忠”、“衛(wèi)”等字起名。
我國是一個封建意識濃厚的國家,由于男女在社會上地位不平等,中國婦女的命運是最慘痛和不幸的,她們飽受苦累,生兒育女,可是一生也沒有個正規(guī)體面的名字,北方叫“大妞”、“二妞”,南方叫“么妹”、“滿妹”,婚后又成“某某(男人的名字)家的”,有了子女,又稱“孩他媽”、“妞他娘”。不但農(nóng)家婦女是這樣,就是那些官宦人家或書香門第的婦女,一旦成婚,也稱為“張門李氏”或“某夫人”、“某太太”,至于那些被視為卑賤的女子(丫環(huán)、妓女、娼妓、歌女),更找不到她們的名字,就連那些英雄豪杰之女,你也休想知道她們的名字,梁山上的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你知道她們的真實名字嗎?
中國是一個擁有眾多人口的泱泱大國,每個人都要有個符號,以證實自己的存在,要想姓名不重復(fù)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就是在同個時代,重名也常見,很自然帶來一些麻煩。據(jù)說公安部門在某小城竟查出年齡、性別相同的23位叫王勇的嫌疑犯。(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在起名時,還要有性別的區(qū)別,除姓氏外,男的后邊的字大都是國、軍、民、志、山、江、海等等;而女的后邊的字大都是蓮、芬、娟、花、蘭、香、敏等等,但如果交換過來,就分不清男女,會鬧出笑話來。
有媒體報道,《獨二代“四字名”越來越多》:“80后”第一代獨生子女初為人父母,給“獨二代”取名標新立異,像劉李沐恩、陳夏雨銘之類的“四字名”越來越多。其中多是把父母雙姓合一,再取兩字,組成“四字名”。
傳統(tǒng)四字名主要有以下三種格式:一、復(fù)姓+雙名。如歐陽山尊、司馬相如、上官云珠等。二、雙姓+雙名。所謂“雙姓”,源于兩家通婚或過繼,把兩個不同的單性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雙字的新姓氏,并子孫后裔一脈相承,如清道光湖南巡撫陸費恩洪、中華書局創(chuàng)始人陸費伯鴻等都是浙江桐鄉(xiāng)“陸費”雙姓的后人。第三種、已婚婦女夫姓+父姓+雙名。如香港的陳方安生、范徐麗泰等。
近年來,四字名出現(xiàn)新格式,就是“父姓+母姓+二字名”,如張楊舒儀、林陳瀟瀟等。這種新穎的取名格式可以極大地減少重名現(xiàn)象,體現(xiàn)男女平等理念。但它與港臺地區(qū)已婚婦女“夫姓+父姓+雙名”的姓名格式很難區(qū)分,在與港臺同胞交往中容易產(chǎn)生誤解。
這種命名方式也是有限制的,以下兩種情況不適用:一是父母同姓者,自然不能為孩子取名為李李揚帆或王王雪瑩;二是父母姓氏組合諧音不雅者,如齊馬(騎馬)、陶王(逃亡)等。
歷史上的起名,往往互相撞車和對光,于是形成了重名。如漢代有兩個韓信,都封王爵,區(qū)分為韓信、韓王信。歷史上兩個莫愁,一個是石城(南京)莫愁,一個是洛陽莫愁。在革命隊伍中,中共“一大”代表、曾任武漢大學(xué)校長的李達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副總參謀長李達同名。
當今社會,人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把起名當成大事了。有的嬰兒還沒出世,早就起好名字了。那些長輩為了給孩子起個好名,引經(jīng)據(jù)典,翻查名人史錄。同時,有的地方還成立了“起名公司”,在大街上還有高價起名的先生。同時,樂于取洋名,其歷史已有1700多年之久。
一個人在起名時,最好還是名副其實,不然就沒有什么價值了,那樣挖空心思和絞盡腦汁,也就白費了。
名字,不但在中國受到重視,而在世界某些國家也同樣重視和講究。僅以日本為例,日本的父母們在給孩子起名字的問題上絞盡腦汁,在成千上萬個由中文的偏旁部首演化而來的日文漢字中挑選組合,其組合的結(jié)果,多得幾乎不計其數(shù)。目前,日本法律規(guī)定新生兒取名可以使用的日文漢字為2232個。如果孩子的名字中含有禁止使用的日文漢字,那么在改名字之前,這個孩子是不能登記戶口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之后,日本首都東京首先開始對取名進行限制。每過一段時間,取名用的日文漢字名單就會修訂一次,以反映詞匯的變遷狀況。大多數(shù)取名用的日文漢字都蘊涵著特定的意味:男子用名要體現(xiàn)出堅毅和力量,女子用名要體現(xiàn)出優(yōu)雅和美麗。近幾年來,因為許多父母更愿意以新奇獨特取代傳統(tǒng),稀奇古怪的名字日漸增多。
除此之外,將名字與其人的真實面貌和人生聯(lián)系起來對照,便發(fā)現(xiàn)許多名字耐人尋味。
李自成稱闖王,大概是他明白想當大王不能自然而成,非靠拼殺打天下不可。而洪秀全則不然,以為自己天生就該當王,“洪”乃“洪福齊天”之意,“秀全”這名由“我乃人王”四字組成,其中“我”借用“禾”,禾,我近音。
有些人,聽名字就讓人懷想不已。納蘭容若,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首詞,其風流旖旎絕世才調(diào)一覽無余。蘇曼殊、李叔同,這些絕代公子都在前朝,屬于那個穿長衫的年代,但在名字中就可想象出那些讓人為之銷魂的詩文。
名字中的“姓”和“名”的搭配也很有學(xué)問。唐朝政治史上有個特殊人物叫長孫無忌,這名字天生高貴,氣派非凡,在唐初的貞觀之治中,長孫無忌被列在首功之位。而“桂英”本該是村姑,用“穆”一壓,俗氣全消,成了英姿颯爽的掛帥巾幗。
作家們的名字更是妙不可言。謝婉瑩是個美麗的名字,改成“冰心”,去掉了女性姿態(tài)和氣息,唯以靈魂示人。周樹人,聽起來應(yīng)該是個鄉(xiāng)村木匠,改成魯迅后,才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質(zhì)。當代作家瓊瑤,原名陳喆,筆名瓊瑤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边@是一首甜美的愛情詩,筆名正是瓊瑤言情作家身份的絕好體現(xiàn)。郭沫若曾用過“杜衎”這個筆名。他說,“我的母親姓杜,而她的性格是衎直的,為紀念我的母親,故取這個筆名?!惫粲懈睂β?lián):“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似乎是“韜奮”這個筆名的由來。他自解為:韜,是“韜光養(yǎng)晦”;奮,是“奮斗不息”,用以自勵的意思。
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原名周月賓,出生于四川成都,母親是比利時人。為了表示自己是炎黃子孫,就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筆名叫“漢屬英”,后來諧音為“韓素音”。
盡管名字和人的命運并無多大的聯(lián)系,但人人都還是希望自己的名字獨特、悅耳、脫俗,這是人情之常。畢竟,世上只有一個自己,誰愿只做一個市井等閑之輩呢?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66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