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這是朱自清先生經(jīng)典散文《春》的開篇語。當暖陽漸照大地,當冰雪層層消融,當柔和的東風(fēng)吹來,被寒冬凝固了的一切,都漸漸蘇醒過來,當小草冒起綠意,當柳芽浮上枝頭,人們臉上就展現(xiàn)會心的微笑“春天來了”。
人們對春天的渴望,對春的呼喚,總是那么熱切,甚至急不可待,有句詩“冬天已經(jīng)到來,春天還會遠嗎?”,在中國,當春節(jié)到來,家家戶戶都有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對于中國的北方來說,春節(jié)期間仍然是風(fēng)雪漫天,冰封大地,根本就難覓春的蹤影,但國人對春的呼喚卻是溢于言表,清代的張維屏有首《新雷》“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冬覺春生。千紫萬紅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聲”。對人們來說,冬天似乎只是一個過度,是造物主為了迎接春天而給人們制造的磨難。春天意味著新生,春天意味著希望,春天意味著幸福:春天是一個可以寄托希望,可以承載幸福的季節(jié),人們在除夕張貼春聯(lián)就是寄托了許多的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人們總希望在新的一年會有好運,幸福從天而降,所以家家戶戶還要在門窗上貼個倒的“?!弊?。
春天被人們寄托了無窮的希望和祝福,可能和中國人傳統(tǒng)勞作模式密切相關(guān):中國人勤于農(nóng)作,以食為天,過去,人們從豐收中體驗收獲的喜悅,也可以解決一家老小的衣食,而嚴寒而漫長的冬季卻使人們無所適從,只能靠儲存余糧來過冬,一旦歉收的年份,對國人來說,漫長的冬天簡直就是一種煎熬,人們在嚴寒中盼望春天,能趕快播種、收獲,即使是蔬菜,只要收獲就能解決溫飽,但是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春天有時恰恰是“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在國人的記憶中,尤其是老年人,還有在青黃不接時,為了吃飯,家家戶戶扶老攜幼,離鄉(xiāng)背井、遠走他鄉(xiāng)去“逃春荒”的辛酸記憶,我真心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牢記過去,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此時,又是春回大地之時,天地間跳動著陣陣春的氣息。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63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