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場里那些活兒
麥場里那些活兒
? ??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麥收季節(jié)是一年里最忙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機械化工具,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割拉運麥子。富有勞動耐力的村人把麥子一鐮一鐮收下來,再用架子車運到場地里,然后套上牲口拉著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場,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沿襲的農耕收獲方式。經過繁瑣的程序,最后才能見到金燦燦的麥粒子,正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話兒。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過去麥場里那些活兒早已不見了蹤影,但是一到麥收時節(jié)印在腦海里的麥場里那些活兒,仿佛影像一般還會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
? ?? ? 當布谷鳥歡快鳴叫、麥葉漸漸泛黃時,村里的家家戶戶便忙乎著造場。這是麥收工作必須進行的第一步,就像一場大戲要演好必須有一個施展的舞臺一樣。場地是臨時造的,一般先把臨近路邊的麥子地騰出一片來,先用鐵筢子或耙翻個遍,打碎坷垃,用石磙碾平,然后潑水滲透,灑上麥糠。在石磙后面綴上成束的柳枝條再碾,直到把場地碾得平平的,場面越硬越好,不能有一點浮土。 造好場后,要抓緊時間收割麥子。因為麥收季節(jié),天氣炎熱,雨水也會多起來。一旦碰上連陰雨天氣,到嘴邊的麥子就會溜掉。農村有一句話叫做“龍王嘴里奪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 ? 麥子運到場里,一個重頭戲就是碾場。碾場必須趕在晴天,印象里那個時候村人早上就會把場地掃干凈,到太陽八九點鐘的時候,等場面曬干以后開始扒麥垛。在過去,碾場的時間很長,一般要十天半月光景。所以麥垛都垛得很高,一般有一兩丈高,上面收攏成一個圓頂,中間高四周低,便于雨水下趟。霎時間,田野里聳起了一個一個麥垛,成了一道風景。因為麥垛高,垛垛時要有一個人踩垛,這樣才能垛得瓷實,不至于歪垛。因為麥垛高,扒垛時很費勁。要先用抓鉤錛起來,拉下來放到地面上,再用三股木杈把麥子挑到場地里。扒垛時很有講究,要會使用巧勁,順著麥茬口扒,省力氣;如果逆行扒垛,費力很大,細思一下,看似不起眼的活計,里面有好多學問呢。
攤場也有講究,要攤得均勻,薄厚一致。不能厚了,厚了碾場碾不透;不能薄了,薄了石磙會把場地碾壞,還會碾爛麥粒。攤場不能攤到邊沿,一般要留四五尺,以免石磙碾場時把麥子撲散到場邊浮土里。攤場時要把麥稈挑起來,然后再抖落下來,不能有死疙瘩麥稈。整個麥場要攤得圓圓的,因為石磙在畜力的拉動下轉的是圓圈,這樣攤場可以保證把麥子碾得均勻。攤完場,曬大約兩個小時左右,還要翻一下麥子,為的是把麥稈曬透,碾場時可以盡可能地把麥粒碾掉。
以前的碾場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畜力,當時的畜力在豫東就是馬驢騾牛。上午十一點半左右,開始套上牲口碾場。碾場要細細地來,不可性急。套牲口時要把走得快的牲口放在外面,譬如馬驢騾,慢的牲口譬如牛,要套在里面。用繩子把牲口的韁繩連接起來,便于它們步調一致,確保力量朝一個地方使用??坷锩娴纳陧\繩還會接上一段繩子,碾場的人手里緊抓著這根長繩,這是為了控制牲口的走向。碾場的人一只手拿著長長的鞭子驅趕牲口,一只手緊攥著韁繩,口里還要吆喝著趕牲口的號子,讓石磙一圈一圈不留縫隙地碾過攤好的麥子。整個攤的麥子碾過一遍后,這時使喚牲口的會卸下牲口,把牲口趕回家喂一下,農忙時節(jié)還會給牲口加點大料的。(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 ?? ? 趁此機會,留在場里的人要把碾過的麥稈翻一遍,這叫做翻場。翻場時要把麥稈挑起來抖落一下,把里面的麥粒子抖落下來,落到場的地面上,這樣便于再次碾壓。翻場時要留出一個毛道,一般有一二尺寬,順著一個方向,把麥子從這邊翻到那邊。翻場時一般要幾個人來做,目的是為了讓牲口連續(xù)干活不誤工。大的場面,這邊牲口碾著,那邊可以翻場。這邊翻好,那邊也碾好了,馬上可以到這邊繼續(xù)碾場。翻好場后要圍著攤的麥子整理一下,盡可能整理成圓形或者橢圓形的麥場。碾過的麥子體積縮小,所以翻過場后盡可能縮小麥場的面積,利于提高碾場的速度。第一遍場翻好后的這段時間是一天里最熱的時候,碾壓的麥稈經過暴曬,很快干透,利于下一次的碾場。吃過午飯,農人要趕上牲口迅速下場碾場。碾一遍翻一遍,一般碾上四五遍就可以了。碾第二遍時開始在石磙后面掛上落石,目的是盡快把麥粒子脫落下來,直到把麥稈碾劈碾成麥秸,變得潔白光滑,變得柔軟輕飄。這個時候麥子已經碾掉十之八九了,到下午三四點時牲口開始下套,站在一邊歇著,接下來的任務是起場。
? ?? ? 起場前要先把麥秸細細翻一遍,盡可能把夾在麥秸里的麥粒抖摟出來,還要把麥秸集合成小堆,農人把小堆麥秸叫做麥樸子,集合成麥樸子是為了便于搬運。選好垛麥秸的地方后,即開始以麥秸垛為基點扇形向外面擴散。起場要快,一般需要幾個人集中來干。這時候還需要一個人踩垛,便于把麥秸垛垛得高高的。麥秸比起麥稈柔順的多,這一次垛垛比起垛麥稈要容易點。垛太高了,麥秸挑不上去,需要把麥樸子舉過頭頂,往垛頂撂過去。場里的麥秸全部起干凈時,要進行圓場的工作,用大掃帚圍著麥場一周向麥場里面掃去。下面要用耬杷從麥場周圍往里耬,這樣做是為了再一次把僅次于麥秸的麥糠分離出來。耬罷后再用掃帚向麥場里面掃,掃不動時把耬杷翻過來推含有麥糠的麥粒,這個活兒很費力,還要一絲不茍,推過后再用掃帚細細地掃干凈。直到最后把含有麥粒的麥糠堆成一個大堆,老百姓把這個大堆叫做麥紊子。如果有風,根據風向就可以揚場了。在過去要把麥粒子從麥糠里分離出來,沒有其他辦法,就是靠揚場,沒有風只有等風。
? ?? ? 為了能夠趕上風,一些人要睡在場里看場,因為麥子都在場里,可以說一年的溫飽都在這里存放,不能出現(xiàn)一點閃失。說白了看場就是防止偷盜。我小時候曾經多次看場。一是看場,二是可以趁夜里起風了揚場。在野地里露天睡覺有時不踏實,總擔心野地里的蛇或是其他什么小蟲子爬耳朵里,不時要用手電在自己周圍照一下。還沒睡覺時,看著夜幕里的星辰,想象宇宙里的奧秘,也是挺有趣的。過一會兒,露水會打濕被子,所以睡覺時不敢把腿露出來,一旦受了露水的寒氣,會得上難治的病癥的。我有時候很是想念看場的日子,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晚上卷上被單,拎上涼席,到麥場看場。大人們白天干活太累了,他們攤開鋪蓋,倒頭便睡。也有人家扯上燈盞,連夜在場里干活。沒有睡意的則蹲在場邊上聊天,天南海北侃大山,當然談論最多的還是當年的收成。孩子們在麥場上熱鬧嬉戲,捉迷藏、逮甲蟲,但要不了一會兒,就會被大人們哄去睡覺。這時候麥場開始安靜下來。白天的燥熱漸次退去,晚風吹過來,涼意細細;各種蟲子的叫聲雜糅在一起,組成了交響曲;麥田邊一行行的樹木枝葉婆娑,暗夜里麥香四溢。如果逢上月朗星稀的夜晚,整個田野一片乳白,有風吹過來,沒有收割的麥子發(fā)出窸窸窣窣的聲音,可以給人帶來萬般享受,而這種“睡場”的感受絕對是城里人無法體驗的。
? ?? ? 根據自然規(guī)律,一般到了后半夜會起風,于是看場的會抓住時機,趕緊起來揚場。看準風向后,趕緊把麥紊子推成垂直于風向的長條形。趁著風,要粗略地把麥紊子的大糠揚出去,這時的揚場其實是大概的揚場,這個活兒小孩子也可以干,是個粗活,這是揚場的第一步。不過技術含量也不低,需要揚場的人握緊揚叉,叉滿麥糠盡力迎著風頭拋向空中,要做到不高不低。在風力的作用下,麥粒和麥糠分開。麥粒較重,落在麥紊子的前面,麥糠隨風飄走,大一點的落在近處,小的飄到遠處。揚大糠風越大效果越明顯,可以省下好多力氣。揚場一般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盡力揚,一個人拿一把大掃帚在麥粒子堆積的地方打落子,就是把揚出的麥粒子堆上面的麥秸和麥糠,或者麥余子(帶糠皮的麥粒子)用掃帚輕輕掃去,這個技術性要求很高,只能掃出去麥糠麥秸麥余子,不能把麥粒子掃出去。需要眼明手快,小心翼翼,否則不能勝任此項工作。另外打落子時還要戴一頂斗笠,因為要冒著下落的麥粒子去掃,不戴斗笠,重重的麥粒子砸得人受不了。揚場和打落子這樣嫻熟的技術,是多年勞動經驗的積累,是教科書上絕對學不到的東西。在我的印象里,八十年代那幾年,都是父親揚場,我打落子。后來年齡稍大一些,我也學會了揚場。把麥紊子里的大糠揚出去后,下面還要再揚一兩次,直到把麥粒里面殘余的雜物全部清理干凈。揚場又是體力活,不能一個動作,要不斷換式,這樣可以減緩肌肉的緊張程度,做到勞逸結合。等把大糠揚出去后,剩下的麥粒子還不是很干凈,這時候需要用木锨再揚一次,晚上看不清,很難揚干凈,所以這個活兒一般放在白天。到了第二天早上,揚出的麥子要趁著天氣晴朗攤開曬一下,以免入了倉發(fā)生霉變。
? ?? ?場地里那些活兒隨著時代變遷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九十年代,村里人普遍用上了手扶拖拉機,石磙也少見了。拖拉機拉著鎮(zhèn)壓器,碾過的麥子脫粒很快,比起畜力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不過其他活計基本上沒少,還得造場、攤場、翻場、起場、揚場。進入新世紀,農村來了一次徹底革命,傳統(tǒng)的碾場場面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顯身手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一頓飯工夫就可以收好多麥子,而且打出的麥粒又干凈又避免了浪費。主人只需準備好口袋站在地頭等著裝麥粒就可以了。這樣一來,畜力徹底退出了農耕舞臺,一些傳統(tǒng)的農具也隨之退出了歷史。
?懷念場地里那些活兒,盡管單調、乏味兒,又臟又累,但是增長著勞動者的智慧,讓人受益匪淺。我的童年也許不怎么斑斕多姿,但我慶幸在父親的帶領下,我學會了場里的那些活兒,盡管現(xiàn)在排不上用場了,但讓我掌握了好多勞動的技巧,這在以后的日子里,使我從來沒有感到勞動的苦累,倒是能夠享受勞動帶來的歡樂。消失了場里那些活兒的時代讓人感慨時代的前進,那將是一個農耕時代的符號,永遠會烙在記憶的深處,也促使現(xiàn)在的人們珍惜擁有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