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靠買糧食為生?反科學的荒唐偽史
原文地址: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14049651359759
原作者:生民無疆
一、古希臘沒有可大量出口的商品
? ? ? ?希臘土地貧瘠,氣候不好,難以養(yǎng)活較多的人口。我們在就高估算的情況下,古希臘時代,希臘全境的至多284497人、56899戶人家;其中雅典約5799人、1160戶人家。但是,根據古希臘文獻推算,希波戰(zhàn)爭時希臘人口1277.5萬以上,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時希臘人口4500萬以上,亞歷山大東征時希臘人口5000萬;而據專家的估算古希臘人口2800萬以上。即便是按照專家的估算古希臘人口數(shù),也是我們估算數(shù)的98倍以上。參閱《數(shù)字證史:四個古希臘人口數(shù)據,證明古希臘史均系偽造》
? ? ? ?民以食為天。西方史專家們宣稱,人口眾多的古希臘主要依靠對外貿易中獲得的糧食為生。例如,國內發(fā)行量巨大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說:
? ? ? ?“開始時,(古希臘的)這些城邦主要靠自給型農業(yè)、放牧和捕魚為生。但是,到公元前8世初,這種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因人口壓力面遭到破壞??释恋氐霓r民不得不到海上去當海盜、商人或殖民者,或者如時常發(fā)生的那樣,三者兼而事之。到公元前5世紀時,包括黑海在內的整個地中海地區(qū)環(huán)布繁盛的希臘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為與母邦一模一樣的海外城邦。
? ? ? ?殖民地的建立引起一個最后改變整個希臘世界的連鎖反應。殖民地用船把以谷物為主的各種原材料運到人口過剩的希臘本土,作為回報,得到酒、橄欖油和諸如布和陶器之類的制成品。這種貿易使希臘本國的經濟急速發(fā)展。希臘的土壤較適于經營橄欖園和葡萄園,而不適于作麥田,所以,既然小麥可以進口,多巖石的山坡也就可以用來種植葡萄樹和橄欖樹,故土地的開墾面積大大增加了。
? ? ? ?因此,轉向商業(yè)性農業(yè),使能夠養(yǎng)活的人口比以前經營自給型農業(yè)時增長2-3倍,同樣,制成品也增加了,這可以從不僅在地中海周圍,而且深入內地,在俄國中部、德國西南部和法國東北部也發(fā)掘出大量希臘陶器這一點上看出來。與此同時,希臘商船隊在往返運送貨物方面也獲得很大成功。那時的貨物與奢侈品截然不同,體積龐大,以如此巨大的規(guī)模運銷各地,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1]
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1.?起初,希臘人靠種地、放牧和捕魚為生;因土地貧瘠且人多地少,便去當海盜、商人或者殖民者,并且成功地在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qū)建立了大批的殖民地“城邦”。
2.?殖民地城邦的希臘人往希臘本土販運糧食;再把希臘的葡萄酒、橄欖油、陶罐、布匹運往殖民地銷售;希臘人出口的是“酒、橄欖油和諸如布和陶器之類”,均為不值錢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昂貴的奢侈品。
3.?既然有了穩(wěn)定可靠糧食來源,希臘人專心干“商業(yè)性農業(yè)”,用制成品換糧食吃,日子過得還不錯,人口比以前增長了2-3倍。
? ? ? ?
? ? ? ?上述說法,均難以成立。
? ? ? ?首先,按現(xiàn)行西方史,地中海西部先后是迦太基、羅馬人的勢力范圍,東部沿岸是波斯(巴比倫)帝國的國土。希臘的每一個海盜群體,至多不過百余人,他們如何能建立起殖民地?迦太基、羅馬、波斯(巴比倫)能容忍這些海盜橫行霸道,甚至圈占地盤建立獨立王國么?尤其是能出動500多萬大軍討伐希臘的波斯帝國,難道連這些上岸定居的海盜都對付不了?
? ? ? ?其次,希臘人的葡萄酒、橄欖油、陶罐、布匹之類,均為毫無技術含量的大路貨,在其周邊地區(qū)毫無競爭力,甚至毫無市場。在希臘周邊,正是葡萄、橄欖產地,無處不是葡萄、橄欖種植園。在古代社會,家家戶戶都會釀酒、榨油,廣大農民都是吃自家的橄欖油,喝自家的葡萄酒,用自己織的布縫制衣服。按現(xiàn)行西方史,希臘臨近擁有幾千年的高度文明史的巴比倫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高度繁榮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人民的生活質量遠高于希臘人。稍加瀏覽西亞的一些比古希臘更古老的“出土文物”就能發(fā)現(xiàn),古希臘的任何“商品”,統(tǒng)統(tǒng)是相形見絀。(西方人顧頭不顧腚的“考古”,讓古希臘的商業(yè)文明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在地中海東部地區(qū),包括黑海沿岸,希臘的這些產品根本沒有市場;而地中海西部被虎狼之國迦太基把持著,希臘船只根本無法航行??傊?,希臘人用葡萄酒、橄欖油、陶罐和布匹之類交換糧食是行不通的。

圖片




? ? ???第三,因為千里長途海運,運輸成本高昂,希臘人的葡萄酒、橄欖油、陶罐、布匹之類,必然價格奇高,無人問津。即便是能夠賣出去,也利潤微薄,甚至嚴重虧損。如此得不償失的買賣,不可能換到多少糧食,完全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獲得支撐人口“增長2-3倍”的糧食。退一萬步說,即便希臘人“商業(yè)性農業(yè)”和人口“增長2-3倍”之說屬實,希臘全境至多也不過84 - 112萬人口,雅典也不過1.7 - 2.3萬人口。
? ? ? ?第四,專家們有意無意地忘記了,古希臘時代的愛琴海、博斯博普魯斯海峽和希臘半島周邊海域,一直是戰(zhàn)場,斯巴達與雅典的戰(zhàn)艦每天都在襲擊對方的船只;同時,古希臘一直在不斷侵略波斯建立殖民地,波斯也長期以古希臘為敵。運糧船當然是敵人最喜愛的獵物。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古希臘的商船如何運出葡萄酒、橄欖油、陶罐、布匹之類,再源源不斷地運回糧食?
?
二、沒有能夠滿足古希臘需求的糧食產地
? ? ? ?希臘土地至多能養(yǎng)活28萬人,我們僅按專家估算古希臘人口2800萬計算,那么,其中2772萬人依靠進口糧食養(yǎng)活,即古希臘的糧食需求99%依賴進口。古希臘從哪兒進口糧食呢?換個問法,哪兒有這么多糧食出口給希臘呢?
? ? ? ?在現(xiàn)行的古希臘羅馬史中,向希臘羅馬出口糧食的地方很多:高盧(今法國)、埃及、黑海沿岸。我們逐一進行分析。
? ? ? ?如前所述,自古以來,法國糧食產量極低,滿足自身需求都十分困難。
? ? ? ?埃及面積雖大,而適合人居的地方主要是尼羅河三角洲,此外是狹長的尼羅河峽谷,包括河道、湖泊、沼澤等在內才4萬平方公里。尼羅河三角洲是經過漫長歲月形成的沖積平原。2000多年前,埃及的非沙漠地區(qū)的面積至多3萬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不足法國的十分之一。埃及位于沙漠氣候區(qū),氣候條件也遠比法國惡劣,生產效率必然低許多。法國尚且難保自身溫飽,埃及更不可能有多余的糧食出口。按照現(xiàn)行的西方史,埃及隸屬于波斯帝國,即便偶然有剩余糧食也不會賣給希臘人。即便是埃及向希臘出口糧食,也無法運抵希臘,因為橫跨地中海運抵希臘,不僅要一直沿著希臘的敵人波斯帝國的海岸線航行,而且路途遙遠,完全不可能的實現(xiàn)。
? ? ? ?唯一可供選擇的便是黑海沿岸的廣大地區(qū)了。盡管黑海沿岸擁有大片平原的地區(qū),但是這里位于北緯43度以上,人煙稀少,天氣寒冷,農作物產量很低。這里有可供2750萬人的剩余糧食嗎?
? ? ? ?首先,我們基于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的中國來分析。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社會,正常年景能流入到市場的糧食,至多占年產量的10%。如果是荒年,市場上就一粒米也找不到了。即便是找到也是“斗米千錢”。這就是說,農業(yè)人口10萬的地區(qū),能夠流出的糧食,至多能養(yǎng)活1萬人口。
? ? ? ?我們再看法國。法國18世紀末,法國總人口才2515萬,其中“教士大約有15萬人,貴族約為50萬,而第三等級在大革命前夜是2450萬”,統(tǒng)治階層占全國人口的2.58%,而全國的非農業(yè)人口在1/6至1/5之間。[2]此時,法國“農業(yè)經濟和人口之間勉強實現(xiàn)了平衡”,即終于實現(xiàn)了糧食產量勉強夠吃。但是,這種平衡極端脆弱,不具備抵御較大天災的能力:
? ? ? ?“1788年,農業(yè)出現(xiàn)災難性的歉收,多年的價格停滯之后突然爆發(fā)了饑荒,城市和農村都出現(xiàn)了騷動?!盵3]
? ? ? ?于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奏曲上演了,接著便是舉國大亂數(shù)十年??梢?,以法國18世紀末的糧食產能,非農業(yè)人口占全國的比例不能超過15%,否則就會出問題。
? ? ? ?據此,我們來一個“時空穿越”,將18世紀末法國的糧食10%出口到古希臘(另外約5%的剩余糧食用來養(yǎng)活法國貴族、工匠、仆從等),在不考慮運輸損耗的前提下,也只能養(yǎng)活251.5萬古希臘人。
? ? ? ?也就是說,要想養(yǎng)活2772萬古希臘人,需要11個法國的農田和農業(yè)人口:2772萬÷?251.5萬?﹦ 11.02
? ? ? ?那么,以18世紀末法國的農業(yè)水平,養(yǎng)活2772萬古希臘人需要有農業(yè)人口:2515萬× 85%??×11.02 ﹦ 2.3558億人 = 4711.6萬戶
? ? ? ?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萬平方公里, 80%的土地適合農耕,現(xiàn)有耕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合33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1%)。僅以現(xiàn)有耕地面積計算,11個法國的農田面積便是335萬平方公里。
由此,我們作以下假設:
1.?黑海沿岸地區(qū)的糧食畝產量與法國18世紀晚期一樣;
2.?黑海沿岸地區(qū)氣候與法國一樣好,而且一直沒有天災;
3.?黑海沿岸地區(qū)基本沒有工商業(yè),只有極少量的貴族或者統(tǒng)治者,且絕對保證農田所獲10%的剩余糧食全部出口給希臘人。
基于以上三點假設,黑海地區(qū)必須擁有:
1. 335萬平方公里的農田;
2.?2.3558億人4711.6萬戶的農業(yè)人口,即4711.6萬壯年農夫;
古希臘時代,整個歐亞大陸的農田之和也遠沒有335萬平方公里,全球人口之和也不到2.3558億。
? ? ? ?
? ? ? ?如果按古希臘時代的農業(yè)水平來計算,結果將更為驚人。無論怎么測算,其結果都是十分荒唐的。
?
三、沒有能滿足古希臘糧食需求的運糧船
? ? ? ?在交通手段落后的古代,即便是黑海地區(qū)擁有足夠多的糧食可供出口,也是沒有意義的。假設古希臘已經在黑海地區(qū)買到了糧食,如何運回去卻成了大問題。保加利亞沿海地區(qū),是距離最近的,我們以此展開分析。
? ? ? ?如果雅典從保加利亞運回一船糧食,整個路程需要多長時間?據《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
? ? ? ?“奧德里賽帝國的海岸線是從阿布德拉到攸克星海中的多瑙河。一條商船沿著海岸航行,走最短的路線,在全程都是順風的情況下,需要4晝夜才能走完全程;一位腿腳靈活的人由陸地上沿著最短的途徑,由阿布德拉到多瑙河,需要11天的時間。”[4]
? ? ? ?綜合商船的往返即順風、逆風,“古希臘”商船走完全程大約需要6個晝夜;而普通青壯年男子步行,大致需要12天(無夜行)。如此看來,“古希臘”商船海上航行的速度,大致與普通青壯年男子步行速度相當。一名青壯年男子長途步行的速度,每天至多20公里。由此可知,即便是“古希臘”商船始終堅持晝夜兼程,每晝夜至多能走40公里。按照最近的里程計算,從保加利亞到雅典的海上距離約1300公里,往返一次2600公里。2600?÷?40?= 65天。
? ? ? ?這就是說,如果運糧船始終晝夜兼程,往返一趟,需要65天。事實上,由于船員體力、糧食和水的補給、風暴等天氣原因,商船不可能一直晝夜兼程。商船往返一趟,至少需要90天。
? ? ? ?在古代,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并非任何季節(jié)都適合航海:
? ? ? ?“當人厭倦的炎熱季節(jié)漸漸結束時,太陽回歸后五十天,是人類航海的最佳季節(jié)……但是你要盡快返家,不要等到新鮮葡萄酒上市,秋雨季節(jié)以及南風神的可怕風暴的來臨……我不稱贊春季航海,因為我心里不喜歡它,這個季節(jié)航海要碰運氣,很少逃避得了厄運?!盵5]
? ? ? ?在希臘周邊的海域,一年之中,適合出海航行的時間不到一半。因此,古希臘商船的活動時間十分短暫,遠航黑海地區(qū),一年只能往返一趟。
? ? ? ?我們再看船只的載重量。據古希臘史,古希臘人的最先進的船只,是靠170名槳手搖槳的“三層槳船”,其載重量是:裝載200人(其中170名槳手、30名戰(zhàn)斗人員)和若干兵器。假設船員平均體重140斤,則每條這三層槳船可以裝載能力為:140斤×200=2.8萬斤。
? ? ? ?為了便于充分認識問題,我們索性按照每條船運載糧食6萬斤即30噸計算,這與一千多年后征服者威廉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艦船的載重水平相當。而且,我們暫不考慮船員的重量,盡管這些船員是必須存在的。無疑,這是大大高估了。
? ? ? ?我們來分析古希臘人口對運輸能力的需求。
? ? ? ?假設雅典城邦有100萬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糧食1.5斤,則雅典每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5斤?×?365天×100萬人=?54750萬斤。那么,雅典每年必須運回的糧食為:54750萬斤?÷?6萬斤??=?9125船。假設每艘船每年成功往返2次,那么,雅典專門用于運輸糧食的船只數(shù)量為:9125?÷?2??=?4562.5艘。專門從事運糧的船員人數(shù)為:200人?× 4562.5?=?912500人。
? ? ? ?為了100萬雅典人的糧食需求,必須建立91.25萬人的運糧船隊,即91.25%的雅典人是海員。這就是說,在雅典,除了病殘孕,凡是能走得動的年滿5歲的男女老少,都得去當海員運輸糧食,才能保證大家有糧食吃。
? ? ? ?這樣的數(shù)據,顯然是十分荒唐的。
? ? ?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有意無意地忘記了重要的一點:糧食是十分金貴的東西,怕蟲、怕濕、怕高溫等等。因此,在陸地運輸儲存糧食已屬不易,在風雨潮濕的海上運輸糧食那就更難了。以古希臘時代的船只,動輒在海上飄蕩一兩個月,糧食十之八九或者霉變腐爛,或者化為麥芽了。
?
四、結論
? ? ? ?古希臘沒有可供交換糧食的產品,周邊各地也沒有大批的剩余糧食可供出口。即便是周邊地區(qū)有剩余糧食,古希臘也無法運回足以養(yǎng)活大批人口的運輸能力。在糧食產量極低和航海水平落后的時代,通過海上貿易進口糧食實現(xiàn)生存發(fā)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在古代不可能誕生依靠工商業(yè)獨立生存發(fā)展的國家。
?
注:
[1]【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上冊),第10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2]【法】喬治·杜比主編《法國史》,呂一民、沈堅、黃艷紅等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關于1789年法國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該書有多種說法。如第811頁:1789年時,“城市只占法國人口的1/6”;而第874頁又說:“1789年,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
[3]【法】喬治·杜比主編《法國史》,呂一民、沈堅、黃艷紅等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812頁。
[4]【古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徐松巖譯,第24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5]【古希臘】赫西俄德著,張竹明、蔣平譯,《工作與時日》,第21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