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人適合意守丹田
今天要講《莊子》的這一段:
田開之拜見周威公。周威公就問他:“你在祝腎那兒學(xué)習(xí),那么你從他那兒聽到了什么呢?”田開之說:“我只不過是掃掃地而已,又怎能從先生那兒聽到什么呢?”周威公說:“你就不要謙虛了,你一定聽到過什么?!碧镩_之說:“我只是聽先生說:‘善于養(yǎng)生的人啊,就像放羊一樣,看到有羊落后在后面的時候,就用鞭子趕一趕?!敝芡蛦?“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說:“用不著進入深山荒林里去,把自己藏起來,也用不著全身投入世俗里面,都沒這個必要,而是站立在兩者中間。如果他能夠既不靠左,也不靠右,而是在兩者的中間的話,那么他的名聲就必定是最高的?!?/p>
這一段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田開之講的:養(yǎng)生要像放羊一樣,當你看到有一些羊落后的時候,就要拿鞭子趕一趕。
讓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出于內(nèi)在最深層法則的驅(qū)動,你內(nèi)在的能量總是會分成兩個傾向——左邊的能量和右邊的能量,而這兩個傾向往往是對立的,也就是中國古人講的“陰性的能量”和“陽性的能量”。
大多數(shù)人會在他的前進道路上,首先碰到其中一方的能量,比如說他首先碰到陰性的能量,或者首先碰到了陽性的能量;他首先碰到了屬于智能的能量,或者首先碰到了屬于愛的能量。
一個人不太可能同時具備完整的兩方面狀態(tài),尤其在一開始的時候,他總是只具備一方的狀態(tài)。一開始的時候,人總是從一方的狀態(tài),作為一個切入口,開始切入的。
講到切入口,你要知道,兩千五百年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那個切入口和我們現(xiàn)在的切入口是不一樣的。也許你沒有注意到過,兩千五百年以前,那個時候的人,他們還沒有那么的“大腦化”——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能量,還沒有完全的大腦化。他們沒有如此復(fù)雜的思想經(jīng)驗。
他們很多的能量,有些人位于心輪,有些人甚至位于丹田。所以當你問一個古代的人“你在用哪里想”的時候,他會用手指指向他的胸口,他直覺的知道,他是用胸口在想,而不是用大腦在想,因為確實是這樣。對于古人來說,他的思考中心還沒有上升到頭部,他思考的中心還位于心輪,甚至更低的地方。
如果你問一個孩子“你在用哪里想”的時候,他的小手會指向他的肚子。他的中心非常低,他甚至是用肚子在想,連心輪都沒有到,所以小孩子往往會感覺到,他肚子里在想心思。你如果有過養(yǎng)小孩的經(jīng)驗,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小小孩兒,他總是覺得他肚子里在想心思,對不對?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他的思考中心在丹田,連心輪都沒有到,所以小朋友是用肚子在想。
對于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他們的中心遠遠沒有到像現(xiàn)代人類大腦這樣的高度,他的中心比較低。也許現(xiàn)代人,只有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才會覺得他是用肚子在想,但是古人甚至到了成年,他都覺得他是在用肚子思考。他非常的簡單,非常的純粹,所以他是用肚子在思考。
如果你的中心沒有這么高,如果你的中心是在肚子,是在心輪,那么當有一個圣人教你意守丹田的時候,你就非常容易徹悟,非常容易切入,因為你意守的地方就是你的大腦——是你靈魂的大腦,并不是生理的大腦。你意守的地方與你靈魂的大腦是吻合的,它們非常匹配。在匹配的情況下,所有的能量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在運動的。你思考的中心實際上是你身體最重要的中心,所有能量都在圍繞著思考中心運轉(zhuǎn)。
未完待續(xù)。
摘自《莊子耳語》029? 夕陽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