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繞梁
余音繞梁
韓娥善歌
? ? ? ? ? ?《列子·湯問》
【原文】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
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賂發(fā)之。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今譯】
從前,戰(zhàn)國時韓國有一位善于歌唱的女子叫韓娥,唱歌唱得十分出色,她在歌唱時會傾注全部的感情,有強烈的感染力。
一次韓娥往東到齊國去,途中路費用盡,沒有了口糧盤費,缺少糧食,經(jīng)過雍門(齊國都城臨淄西南的城門)時,只好靠賣唱來解決吃飯問題,韓娥的歌唱聲清脆悠揚,婉轉(zhuǎn)回蕩,十分美妙動聽,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
后來她唱完歌就走了,離開了那里,韓娥雖然走了,而她歌聲的余音仍在雍門的梁棟間縈繞回蕩,似乎還在耳邊回響,her voice continued to resound in the ears long after she left,過了三天還沒有斷絕(古時“一”為單,"二"雙,"三"為多。),周圍的人都以為韓娥還沒有走,仍在那里唱歌呢。
韓娥經(jīng)過客舍,投宿一家客棧時,受到侮辱,她很傷心難過,因而“曼聲哀哭”拖著長音放聲哀哀地悲哭。
聲音那么悲涼,如泣如訴,整個街區(qū)無論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都為之動容,不自覺地沉浸在哀怨里,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都悲傷愁悶,相對垂淚,三天都吃不下飯。
人們急忙去追趕韓娥,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歡快的歌曲,韓娥回來“復為曼聲長歌”重新為他們?nèi)崧暩璩?/p>
一里的男女老少聽了,個個都高興得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鼓掌助興,愉快地跳躍不能克制自己,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先前的悲愁全忘了,于是大家湊了不少路費,用厚禮送她。
所以雍門那的人,到現(xiàn)在還模仿韓娥的聲音,至今那里的人都善于歌哭,那是在放歌韓娥的遺唱啊。
【賞析】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the sweet musical echo remained whirling around the house for three days,成為贊美歌聲動聽的典故。
“余音繚繞”樂曲結(jié)束后留住耳邊的聲音,仍繞著屋梁回蕩。the song has stopped ,but the melody remains.
“余音繞梁”、“歌聲繞梁”、“繞梁三日”比喻歌聲悠揚婉轉(zhuǎn),a singer's voice is extremely beautiful,優(yōu)美動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leaves a deep impression,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