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腹張
狐貍腹張
利瑪竇 《畸人十篇》
【原文】
野狐曠日饑餓,身瘦臞。
就雞棲竊食,門閉無由入。
逡巡間,忽睹一隙,僅容其身,饞極,則伏而入。
數(shù)日,飽飫欲歸,而身已肥,腹干張甚,隙不足容。
恐主人見之也,不得已,又數(shù)日不食,則身瘦臞如初入時,方出矣。
【今譯】
野外的狐貍整天挨餓,曠日饑餓,身子很瘦,身瘦臞。
狐貍就到雞棲息的地方竊食,來到雞舍偷雞吃,雞舍的門關著,野狐不能進去,門閉無由入。
野狐正在雞舍外來回走動時,逡巡間,忽然看見有一個縫隙,忽睹一隙,這縫隙僅僅勉強能容納狐貍的身子,僅容其身。
狐貍饞餓極了,又饞又餓得不行,于是就匐著身子擠進去了雞舍里,伏而入。
狐貍在雞舍內(nèi)連吃帶住,呆了幾天(數(shù)日)后,野狐吃得飽飽的,想回去了,飽飫欲歸,而它的身子已長得肥肥胖胖的,身已肥,尤其突出的部位是它的肚子,它把肚子塞得滿滿的,腹部膨脹得圓滾滾的了,腹干張甚,它鉆進來時的那個縫隙已再也不能容納下它了,是隙不足容。
野狐唯恐被主人發(fā)現(xiàn),恐主人見之也,害怕被逮著,此地不易久留。
野狐不得已,它不得不守著雞舍忍著又饞又餓,而接連幾天不吃東西,數(shù)日不食,這樣一來野狐的身子又瘦得像當初進來時一樣了,身瘦臞如初入時,這才逃了出去,方出矣。
【賞析】
此則寓言是天主教派到中國傳教的教士利瑪竇,根據(jù)《伊索寓言》改述的,伊索原意是:“時間能解決困難的問題”。
利瑪竇把這則寓言引入《畸人十篇》中,宣傳基督教義,規(guī)勸人們應該自給自足,不要有非分要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