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陸名城”-----宜都(散文)
“二陸名城”-----宜都
(散文)
(秀麗的清江大橋)
一瀉千里的萬里長江,向東滾滾流去;碧波蕩漾的清江,自西潺潺而來。兩江匯合之處,矗立著一座雄峻秀麗的古城。這便是歷史所著稱的“二陸名城”----宜都。
宜都市位于長江中游南岸,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宜都派出所所在地。遠在漢代,宜都便為兵家注目的軍事要塞。漢武帝劉徹征伐西南夷陵,經過此地,古稱“夷道”。三國時,劉備得荊州,改稱宜都郡。宜都之名,沿襲至今。宜都之名為何而來?“二陸名城”(亦稱“古陸城”),據(jù)史料記載:三國陸遜在宜都屯兵拒蜀……
陸遜,本名議,字伯言,吳郡人。他二十一歲即為孫權幕府。因辦事得力,提為賬下右部督。不久,陸遜為東吳大將呂蒙賞識,竭力向吳王推薦。于是孫權召見陸遜,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呂蒙屯兵陸口。(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章武元年,劉備岔東吳襲荊州、殺關羽,親率幾十萬大軍出川報仇雪恨。孫權幾次迎戰(zhàn)受挫,又求和不成,只得派陸遜為大都督,領兵宜都抗蜀。當時,劉備在宜都大江北岸的猇亭(今宜昌市猇亭開發(fā)區(qū))設立大本營,聲勢浩大,士氣高昂。面對大軍壓境,陸遜親自督陣,于宜都之西筑土為城,砌石為墻,并在城關建立“烽火臺”報警,號稱“陸城”。陸遜采用火攻大破劉備之后,被吳王加封為輔國將軍。并對“陸城”進行加固,疏理河道。于是,有了如同民謠描述的“橋對橋,廟對廟,獅子望著獅子笑”的宜都風光?!瓣懗恰币矎拇寺劽谑?。
陸遜死后,其子陸抗為都督,深知宜都“控制巴蜀”、“鎖鑰荊南”的重要,故亦屯兵于此,并加固城墻,還對陸遜組織的十二口水井增加了一倍,淘凈澄清。后來,陸抗任大司馬,臨終前還上書吳王,指出宜都地處三峽出口處的西陵峽口,乃“國之西門,一旦有失,當傾國爭之……”。
陸抗死后,他的長子陸晏為將軍,無視宜都的險要,為晉軍所破,全家遭到殺戮,僅四子陸機逃脫,后他成為江南一大才人。唐朝大詩人杜甫,對陸機的詞備加贊賞,稱他“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明代進士何景明也稱他“吳下才人是陸機”……
在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中,宜都雖享盛名,而在解放前這里不過是個凋蔽破敗的小縣城,人口不過幾千人,街道狹窄,房屋矮小,滿目瘡痍。令人不能不發(fā)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嘆。如今,高樓林立,寬敞的街道,整潔繁榮,擁有造船、發(fā)電、機械、輕紡、大型星級酒店、工廠的建筑群鱗次櫛比,掩映在綠陰叢中。改革開放以后新建設的清江大橋,長三百七十米,寬九米,把“二陸名城”裝點得更加雄偉俊麗。素有國際聲譽的“宜紅茶”,不僅產量增加幾十倍,質量也不斷提高,花色品種也達到六十多個,可謂“名揚四海,譽滿五洲”。
未來的“二陸名城”,將會變得更加美麗!
注:原稿刊登全國公安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文學天地”、湖北省公安廳主頁“警營隨筆”、監(jiān)管總隊“學習天地”
作者:交通運輸部公安局長航武漢分局 “交流辦” 阮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