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間的斷想
山水間的斷想
文:王國林
行走山水間,可以一飽眼福,甚而讓身心欣悅。但對于大多數(shù)游覽者,他們所追求的不外乎“到此一游”,然后把身影嵌入山水,任性拋置腦后;把山水定格手機,炫耀曬友圈。
其實,真正懂得游玩的人,是懂得貼近自然的。游覽,只是一種形式,一種外在的需求,一種身體的抵達(dá)。而更多的是,把身心交給山水,親近山水,融入山水。山水與人合一,以期達(dá)到旅游的最高境界。
山水間的“虛無”
名山與秀水,往往相互契合,相互滲透,才更顯其神韻、氣度。比如西湖,比如山峽,比如廬山。而很多名山,比如華山,比如泰山,它們就缺少水的融入,水的映襯,然而,依舊聞名天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華山,沒有水的依附,也盡顯其峻拔、雄壯。按理,山?jīng)]了水,就沒有精魂。而華山,是有精魂的。它的精魂在于虛無,因為虛無,便覺渺遠(yuǎn)??此铺摕o,卻又被虛無占領(lǐng)。比如神話,比如傳說,比如想象。那些“虛無”的存在,在時間的演繹過程中,看似遙遠(yuǎn),卻又接近真實。于是,便有了吸引力,這吸引力,牽引著人們的腳步,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還有那些遐想。
任何的名山,除了它本身的自然力創(chuàng)造的因素外,還賴于別的真實的依附,比如摹刻、碑銘、題字、樓閣、亭宇等等。
正因為有了這些“虛無”,比如沉香劈華山救母的故事,比如中峰玉女峰的故事,比如南陽公主的故事,比如韓愈投書蒼龍嶺的故事,等等。這些虛無的故事,凄迷而智慧,它們給華山以神奇,讓人們在欣賞其險峻挺拔的同時,去駐足遐想,去凝眸沉思,于是有了前行的動力,有了“到此一游”的沖動,有了高談闊論的理由。
人們留了影,便都匆匆而去。因為還有那些許許多多虛無與真實,在等待著他們的腳步去丈量,等著他們目光去打撈。只是,我不知道,在他們匆匆而來,又匆匆離去的聲影中,是否存留“華山論劍”的氣韻,是否知曉金庸先生與華山的淵源。
我也曾站在華山的那金庸先生書寫的“華山論劍”的碑刻前,把華山的遠(yuǎn)峰,布置在我的身后,于是,我似乎就有了“山高我為峰”的擎天氣勢,也有了“一覽眾山小”的開闊胸襟。我在默默地靜想:是華山成就了金庸,還是金庸成就華山。或許,是后者吧。
當(dāng)我站在華山北峰的頂峰,眺望著山下,那“會當(dāng)凌絕頂”的開闊便蕩滌著靈魂,而魂靈也因此而清澈,而明凈。特別是眺望蒼龍嶺的時候,仿佛有韓愈只身騎在嶺上的孤獨而窘迫的身影,讓我憐惜而又慨嘆。時至今日,我也不知道如何解讀韓愈投書的故事蘊藏著的真正的內(nèi)涵。
在那“華山論劍”碑刻前留影的游人摩肩接踵。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規(guī)矩”:排隊等候??墒?,還是有那么一些游客,把“規(guī)矩”拋擲腦后,擠進排隊的人群。他們忽略了鄙夷的目光,也忽略了“言傳身教”的訓(xùn)誡。
扔掉的“文明”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而溫暖的國度,有了自由行走的腳步。我們?nèi)ビ螝v山水,看別樣洞天。可是,我們中的極少數(shù)游客,在匆匆行走的路途上,隨手丟棄殘存的食品袋和礦泉水瓶?;蛟S,他們會這樣想,小小的食品袋抑或礦泉水瓶,對于偌大的山山水水來說微不足道。設(shè)若每個人都這樣想,這樣做,那文明何在?因此,我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應(yīng)該放慢目光,或者停下腳步,去看看那些肩挑重?fù)?dān)打造美麗山水的人們,去看看他們汗水里夾雜著的艱辛與疲憊。
我們應(yīng)該去精心呵護明媚的山水,去珍視別人的勞動成果。不要以為小小的舉動會無關(guān)痛癢。文明的社會要依托文明的舉止,悲哀有時是我們自造的。那些生活中的陋習(xí),如同腐肉,如果不剔除,它就會慢慢蠶食我們原本完好的軀體,甚而浸染我們魂靈。
文明不能停留在口頭,而要靠行為去檢視,我們的遺傳的因子應(yīng)該是文明。
雕刻的“丑陋”
如果把文字或者文字表現(xiàn)的深刻內(nèi)涵刻入石頭,那就是文明。這種文明,既是悠久的漢字文明,也是墨色文化的精髓,它給人以審美意趣。那是一種書法美學(xué),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內(nèi)涵。比如,那些摹刻,那些碑文,或出自名家,或來源于名人,這就給予了山水底蘊,豐富了山水的內(nèi)涵。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名字或者“某某到此一游”刻入亭柱,那就會成為一種丑陋,它遮掩了文明的腳步,延緩文明的進程。最為關(guān)鍵的是,這種丑陋,可以遺傳,可以蔓延。
還好,有的景區(qū),管理者為了契合某些人的愿望,他們在適當(dāng)?shù)牡胤?,固定著一條條鐵鏈,游覽者可以買一把鎖,把名字抑或意愿,雕刻在鎖上,滿足“想不朽”心理,當(dāng)然,也為景區(qū)更好的發(fā)展提供輔助行為。
山水間的“特殊部隊”
我在許多景區(qū)游覽的時候,往往會停下腳步,看那些行走在山水間的特殊“部隊”。
他們的年齡大多在五十上下,他們手中的“武器”不是刀槍,不是劍戟,而是一根棍子,一把火鉗,一個編織袋。行走在大路的邊緣地帶的他們,艱難地攀援著,匍匐著,用鷹一般的目光收尋,收尋那些或顯露,或隱匿的塑料袋、塑料瓶。
他們面容平靜,因為他們早已見慣了那些衣著華麗、光鮮的人們的行為。而那些自認(rèn)為“文明”的人,依然熟視無睹,我行我素。還美其名曰:“那是他們的職業(yè)所在”。我不知道這是什么邏輯?只知道我們生在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國度,我們是華夏文明的后裔。
有時候,我在暗暗的想:“文明人”與“拾圾者”行為的對抗,不知道要“對弈”多少年?抑或這種“劣根性”還要有多少年的存活率?
“殘缺”的雕像
為了給景區(qū)的環(huán)境,增添文化的氣息,許許多多的景區(qū)管理者,在路旁安置雕像。這些雕像,如一張張名片,往往被賦予特定的含義,讓人們在散步、休憩的時候,與游者對話,讓游人遐想。
在一景區(qū)的路旁,我曾看見一尊雕像,一個青年男子的雕像,他坐在椅子上,膝上放一電腦鍵盤,一雙手指似乎在敲動鍵盤,一幅聚精會神“工作”模樣。可是,當(dāng)我第二次看見這個雕像的時候,那個曾經(jīng)的鍵盤不翼而飛。只剩下那雙懸空的雙手,和那個似乎神情專注的目光。那雙懸空的雙手,不知道還要“懸空”多少年。
像這樣的“殘缺”雕像,隨處可見。有時候,我只能用維納斯的殘臂來定義他為“殘缺美”。
為山“洗澡”
在黃山,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通常是兩個人一組,游走在山水間,守護著山山水水,為山們“洗澡”。他們就是“放繩工”。
如果你沒有親見他們的工作,還真的以為是一群“登山”愛好者。其實,他們工作內(nèi)容,就是清理那些游客丟棄的垃圾:塑料瓶、煙盒子、塑料袋、食品袋等等。
他們的年齡大都在五十上下,每天清晨出發(fā),傍晚回家,天天如是。他們出發(fā)時,身背特制繩子,和一些專業(yè)工具。這些“放繩工”,大都兩人一組,在游客經(jīng)過的地方的懸崖絕壁間,樹林茂密處,攀援著,收尋著?;蛏匣蛳?,或走或停;或躬身,或斜軀;艱難而從容,沒有埋怨,沒有怒容。累了,就坐在路邊休憩;困了,就倚在樹旁養(yǎng)神。
當(dāng)然,他們也為游客去撿不慎丟掉的手機、相機。但是,他們不收報酬,更不會索取。那時刻,游客感動,他們則漾起幸福快樂。游人問道:“那些瓜子殼之類東西,時間長了,自然會腐爛的,撿它干啥呢?”,他們會說:“那些東西堆多了,影響景區(qū)容貌不說,它會影響山水的肌體,影響山水的明凈?!焙脗€“山水的明凈”呀?而我們游客,在享受山水的明凈的時候,是否想到“放繩工”的辛勞呢。他們在為山水“洗澡”的同時,伴隨著的還有生命的危險,還有家人的擔(dān)憂和牽掛。你會不會想到:你一個小小的舉動,是將他們的生命置于不顧?于心何忍啊,我們的游客!你放縱自己的手腳,其實是放縱你的自己的靈魂,那靈魂將皈依何處?
后記:游覽山水,其實就是讓靈魂受到洗禮,蕩滌。管住自己的手腳,還山水一個明凈的空間吧。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anwen/vkaedkqf.html
山水間的斷想的評論 (共 2 條)
- 漫舞洛城 推薦閱讀并說 一門心思選好文,百花叢中覓新人!讓文學(xué)來溫暖整個世界,你的關(guān)愛和支持就是我們中國散文網(wǎng)發(fā)展壯大和愈加旺盛的堅硬基石和有力支撐?。?!在鮮花鋪就紅毯的圓夢路上,有你有我的不離不棄和溫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謝謝你我最親愛的朋友?。?!順祝工作心情都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