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家事·孟春紀】004秦文公郊天應(yīng)夢 鄭莊公掘地見母『東周列國志』
【閱前提醒】本系列『種花家事』專欄是采用“附經(jīng)而作”的整理模式,即先將“馮夢龍-蔡東藩”十二部歷史演義的公版原經(jīng)抄錄于專欄;然后進行分段分節(jié),并添加小標題;之后對各部分進行敘述,置于節(jié)前;最后注解附錄于節(jié)后。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專欄發(fā)表時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馬圈地為主,寫得較為簡略。待第一遍完成后,會再進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求能趨于完善??偠灾?,本系列是以種花家十二部信史流歷史演義小說為大綱底本,以種花家古典傳統(tǒng)歷史文獻為參照準繩,兼采歷史演義與歷代筆記小說為補充,最終雜糅整合而成。在初步計劃中,『種花家事』系列共有本紀十二,上起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華再造共和,以求取其間兩千七百九十年歷史之精要:
孟春紀·東周列國志;仲春紀·前漢演義;季春紀·后漢演義;孟夏紀·兩晉演義;仲夏紀·南北史演義;季夏紀·唐史演義;
孟秋紀·五代史演義;仲秋紀·宋史演義;季秋紀·元史演義;孟冬紀·明史演義;仲冬紀·清史演義;季冬紀·民國演義……
〇、山話嵓語
? ? ? ? 今天繼續(xù)更新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志》,書接上回CV13047975,本篇是第004章回,主要講的是秦國與鄭國的溯源和發(fā)軔以及鄭莊公克段于鄢的精彩故事。?
1、本篇目錄
一、大秦發(fā)軔
????0、山話嵓語
????1、帝業(yè)之資
????2、平王之困
二、大秦溯源
????1、遠祖伯益(1)女脩玄鳥(2)業(yè)子伯益(3)伯益柏翳(4)大業(yè)皋陶
????2、夏商風云(1)伯益生子(2)鳥身之象(3)蜚廉惡來
????3、蜚廉傳奇(1)霍太石棺(2)蜚廉復(fù)仇(3)海隅之殤(4)蜚廉之死
????4、趙國始祖(1)秦趙分枝(2)因禍得福(3)趙氏之起
????5、非子傳奇(1)時來運轉(zhuǎn)(2)大駱犬丘(3)西申申侯(4)非子爭嫡
????美文欣賞《國語·周語上·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6、赳赳老秦(1)應(yīng)許之地(2)東西犬丘(3)封建諸侯(4)贏秦終焉
三、僭越祭天
????1、初露崢嶸
????2、秦祠白帝
????山箋——平王東遷疑云
????3、陳倉寶祠
????美文欣賞《搜神記·陳寶祠》(晉·干寶)
????4、立怒特祠
????美文欣賞《搜神記·怒特祠》(晉·干寶)
????5、魯惠郊禘
四、嶄新鄭國
????0、山話嵓語
????1、遷都新鄭(1)寄孥虢鄶(2)美男計????(3)遷都新鄭
????2、滎陽京師(1)險要東虢(2)滅虢得京(3)小霸之基
五、鄭伯克段
????0、山話嵓語
????1、都京分立
????2、里通衛(wèi)國
????3、欲施故技
????4、莊公安國
六、黃泉之誓(1)恩斷義絕(2)黃泉見母(3)衛(wèi)侯伐鄭
????美文欣賞《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
2、章回概要
????????①大秦溯源——大秦遠祖吞玄鳥卵而生;舜禹朝大秦祖伯益因善于飼牲而發(fā)達;商紂時大秦祖惡來報國殉身;周初期惡來父蜚廉為報國仇家恨參與三監(jiān)起事以身殉道;周中期趙始祖造父被封于趙,秦趙之氏至此而起;周晚期秦始祖非子與后代秦襄秦文父子時運相濟終得周秦王霸之資。
????????②僭越祭天——西周滅亡后,周王室世衰,秦襄、秦文、魯宣等諸侯紛紛僭越天子,私祭天地。
????????③鄭國發(fā)軔——鄭武公趁西周滅亡天下大亂之機,以十邑之地,滅鄶亡虢,終具小霸之姿。
????????④鄭伯克段——鄭莊公奮二世之余烈,謀霸天下;但其弟段與母武姜意欲不軌,莊公遂逐弟囚母。后幸得潁考叔勸諫,迎母于黃泉,終使孝行得全,霸業(yè)有望。
3、觀后有感
??? ? ??這一段看似沒什么意思,但很有必要詳細分析。我就是因為無意看到這一段才忽然開始正視歷史演義,這才有了之后我在此整理『種花家事』系列專欄的想法和思路。今人多視歷史演義為惑眾妖言,哪怕是位列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也逃不掉今人的口誅筆伐。在這種氛圍下,使我年輕時也有些輕視歷史演義,只當是一種已過時數(shù)百年的娛樂品。而這種輕視就使我在這里吃過一次大虧。
(1)慘痛教訓
????????此事還有從我上學讀書時說起,當時老師曾推薦我們課外閱讀《古文觀止》,說教材中的古代文章以及考試中的一些古文閱讀題材料基本上全在這里面。這就厲害了呦,這是啥,這就是考試秘籍啊!于是我就興致勃勃的搞了一套,然后迫不及待的翻開。但當我讀到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時就直接卡死了,不是意思不懂,畢竟書中帶有譯文,主要原因就是邏輯上理解不了,而根本原因就是當時我并沒有看過《東周列國志》,缺了這一段前情提要以及后續(xù)的劇情背景,致使我被卡死在第一篇,遲遲無法寸進,直至最后徹底使我失去了閱讀學習《古文觀止》的興味。
(2)京城?首都?
? ? ? ? 當時《鄭伯克段于鄢》中第一個令我感到費解的地方就是“京城”。那篇文章此處講的是,鄭莊公受不了其母的嘮叨,就將其弟共叔段封到了京城,因此共叔段被稱為京城太叔。而我以前一直以為京城就是國君住的首都。那么如果共叔段是和國君鄭莊公住在一個城市,為什么造反時還需要跑這么遠;如果不是和鄭莊公住在一起,那我就理解成了,國君直接將首都給了弟弟,自己搬出去了,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當時我根本讀不通,然后就被卡在了這里,遲遲理解不了,直到數(shù)年后看過《東周列國志》的這一段才恍然大悟。
????????哈哈哈,看到我的這樁糗事,是不是有小伙伴感覺我當時太菜了,但其實我懷疑就連明代文豪余邵魚很可能在這里也很疑惑,最后可能也是和我當時一樣的理解(余邵魚所著的《春秋列國志傳》就是馮夢龍所著《東周列國志》的祖本底稿)??蓜e不信,當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件事時,也是楞了很久……
????????明代余邵魚在讀到“京城太叔”這一段時,八成和我一樣的疑惑,而其采用的也是我上面的第一種理解,這一點可見《春秋列國志傳》第十九回,其中〖武姜見叔段無權(quán),恐被莊公所害,乃謂莊公曰:“汝承父位,可于京城之內(nèi)割地,以封叔段,兄弟同享富貴可也!”〗與〖遂封段于京,謂之京城太叔,叔段謝恩而退。次日升堂,有西鄙宰、北鄙宰二人來賀!叔段謂二宰曰〗從這兩句就可以看出,余邵魚也沒搞明白“京城”是怎么回事,他也是認為京城就是首都。首先,其說是“京城之內(nèi)割地”,強調(diào)“之內(nèi)”,這就是其要兼容罷擱,認為莊公不可能將首都劃給段自己搬出去,于是就寫成在首都之內(nèi)割一塊兒地給段;然后其說是“叔段謝恩而退,次日升堂?!边@句話就表現(xiàn)的更明顯了,其專門強調(diào),段第一日剛在首都接旨,第二日就在京城升堂,可見余邵魚是真得以為首都和京城是同一座城市。
? ? ? ? 嘿嘿,由此可見連明代文豪都跟我犯了差不多的疑惑,足見這絕不是我個人的智力問題,估計有很多人都在這里栽過跟頭。而好在余邵魚之后出了位大佬馮夢龍,馮夢龍的史學水平明顯高了不止一個層次,其很清楚此處“京城”的正確意思,于是專門在《東周列國志》中進行了說明,我就是看到這段情節(jié)才恍然大悟,奈何雨季歲月已逝,已缺少重新拿起《古文觀止》的動機了……
????????不在這里傷感了,此處再簡單總結(jié)一下就是:鄭武公滅鄶國,定鄶都為鄭都新鄭,滅虢國,改虢都為京城,后世名之滎陽。而新鄭市,其在鄭州市南側(cè);洛陽市在鄭州市西向,新鄭市距離洛陽市較遠,且不順路;于是鄭武公就將鄭州市西側(cè)的滎陽市定為了京城,距離洛陽近,只用經(jīng)過鞏義市和偃師市就能到洛陽市了,并且有汜水鎮(zhèn)的虎牢關(guān)藩衛(wèi),也較為安全。于是乎新鄭市依然是當時鄭國首都,而滎陽市卻因為距離洛陽市近,方便鄭武公在洛邑和鄭國之間來回往返,便作為鄭武公的在鄭國常駐的辦公娛樂生活之地,就成為了地位不亞于新鄭的鄭國京城。
(3)君子?小人?
????????而我當時讀《古文觀止》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時還有另一個費解之處:文中有先賢的吐槽銳評,結(jié)果都是抨擊鄭莊公居心叵測的,說其是為殺弟而采用欲擒故縱之計,又借贊揚潁考叔,暗中抨擊莊公驅(qū)逐武姜,是為不孝云云〖書曰:“鄭伯克段于鄢?!倍尾坏?,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健季釉唬骸皾}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涫侵^乎!”〗。
? ? ? ? ?當時我看這些對此事的銳評時,是一頭霧水。畢竟從事件表面看,鄭莊公可以說是仁至義盡,對其弟的縱容,也是為了遷就武姜,怎么說是有意殺弟而欲擒故縱?況且武姜對莊公只有生恩,沒有養(yǎng)恩,最后武姜與段合謀設(shè)計殺害莊公,此時殺仇與生恩互抵,莊公也只是將其逐出王宮但還繼續(xù)供養(yǎng),難道不算是仁至義盡?為何要如此吐槽呢?
? ? ? ? 當時感覺我的三觀實在理解不了這些評價,于是就成了我對這篇文章的又一個?極度費解的地方。直到看過《東周列國志》中鄭莊公的后續(xù)內(nèi)容,我才恍然大悟。古人得出如此評價的重要原因,是因為鄭莊公后來干的事的確很離譜,綜合這些事來判斷鄭莊公的確可能是將計就計故意設(shè)套斬掉段與武姜的政治生命,莊公的確是一位絕世梟雄。故此時再回看這篇文章,我也就得出了和先賢一樣的結(jié)論。
? ? ? ? 如今重新復(fù)盤當時我讀《鄭伯克段于鄢》的情境,之所以有這兩個極度費解之處,并一直理不順邏輯關(guān)系,原因就是沒有先看《東周列國志》了解前后背景:不知文章的前情提要,因此不知鄭國京城和鄭國首都的區(qū)別;不知文章后續(xù)情節(jié),因此不知鄭莊公絕非善類,實為梟雄,從而造成我無法理解先賢對此事的吐槽銳評(當然,其實也可能無論鄭莊公是不是好人,這件事都會被儒家銳評)。所以若是諸君偶爾讀一兩篇先秦文章,卻理不順邏輯,可以考慮先翻翻《東周列國志》了解一下大致背景,可能會有意外收獲哦!
一、大秦發(fā)軔
0、山話嵓語
????????根據(jù)目前的歷史新發(fā)現(xiàn)(主要是清華簡的出世),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平王元年時,周平王沒有東遷洛陽,而是東遷至其母族所在的南申國。那時周平王還沒有被公認為天子,他只是自封天王,其還有一個競爭對手,就是他的叔父周攜惠王。據(jù)推測,周平王是靠著崽賣爺田不心疼的策略,大肆向諸侯許諾利益,甚至不惜狂送周土,這才最終獲得大諸侯的認可,入主洛陽,正式為王。而他的叔父周攜惠王一直試圖反攻西戎恢復(fù)榮光,但此舉嚴重侵犯了秦晉等諸侯在西土的利益,最終周攜惠王被諸侯拋棄并慘遭弒殺。
????????但此處我依然按照《東周列國志》的模式進行復(fù)述。主要是雖然此時學術(shù)界關(guān)于“二王并立”已經(jīng)達成共識,但具體紀年與過程卻爭議巨大,尤其是關(guān)于此處的秦紀年,有可能太史公選錯時間錨點了。太史公是將平王元年作為東遷錨點,從而計算秦襄公的紀年時間,但如果東遷洛陽的時間錨點不是平王元年,而是兩王決出勝負后的那一年,則秦紀年就要發(fā)生錯動,至少也要錯動到秦文公時期。但目前對于如何重新計算紀年還是莫衷一是,因此我就索性依然按照《東周列國志》的傳統(tǒng)觀點進行家事復(fù)述。
1、帝業(yè)之資
? ? ? ??周平王元年(元始前770年),周平王經(jīng)過長途跋涉,終于東遷到了洛陽。其見洛邑王城,市井稠密、宮闕壯麗,心中十分歡喜。而四周的諸侯聽聞平王已經(jīng)完成東遷,定都洛邑后,亦紛紛遣使帶著禮物和表章,前去恭賀周平王的喬遷之喜。但是唯有荊地楚國竟拒絕前來,周平王大怒,要親征討罪,被群臣苦勸攔阻,這才息了平王的南征之意。〖山注||? 根據(jù)文獻考證,此時其實就沒有幾個諸侯前來拜見,并且平王連西戎都不敢打,怎么指望他想打荊蠻?!?/span>
? ? ? ? 秦襄公護送完平王東遷后,告辭回國。周平王十分感激,于是許愿:若秦襄公能夠收復(fù)被犬戎侵占的西岐及豐京等地,就將這些西周故地賜予秦國。秦襄公大喜,連連道謝,趕回秦國立刻整頓兵馬,前去滅戎。
? ? ? ? 果然跟老板干和給自己干積極性就是不一樣,援救西周老板時,和其他三路聯(lián)軍聯(lián)手,外加內(nèi)應(yīng)和偷襲,竟然能讓犬戎主全須全尾的逃回去,而輪到自己創(chuàng)業(y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對手,不到三年,就將犬戎殺得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迫使戎主遠遁西荒,輕易不敢東進,至此秦國坐擁關(guān)中千里沃土,又據(jù)殽函之固。大秦霸業(yè),至此而始!〖山注||? 根據(jù)史記記載,此時秦襄公并沒有大破西戎,反而病歿于征途,是秦襄公的兒子秦文公繼續(xù)伐戎,才徹底收復(fù)了西周失地。此處我猜測可能是原作者想暗諷秦伯用心不純才故意設(shè)計出了這個富有戲劇性的劇情以作暗示?!?/span>
〖山錄||《史記·秦本紀》——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zhàn)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駵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color-blue-03 font-size-12">歷史上,秦襄公至死也沒有完成收復(fù)大業(yè)。
〖山錄||《史記·秦本紀》——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蹦瞬肪又荚患?,即營邑之。十年,初為鄜畤,用三牢。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color-blue-03 font-size-12">直到文公16年,秦襄公之子秦文公才算是收復(fù)了周失地。
2、平王之困
? ? ? ??周平王賜秦國西土帝業(yè)之資,倒不見得是真的不知輕重,而可能是真的無能為力。周平王得國不正、諸侯不附,因此根本沒有力量收復(fù)西周故地。與其等到秦國兵強馬壯后悍然出兵搶占,狂扇周王室的臉,不如現(xiàn)在識相點,給秦國補一個名義,留個香火情。并且如果陰謀論點兒,也許這件事早在平王東遷洛陽前就已經(jīng)給秦國許諾好了,即這本來就是平王收買秦國獲得擁護的前置條件,只是雙方顧忌彼此面子,就變成了秦人主動擁戴護送平王,平王感激涕零,遂大手一揮盡贈西土故地于秦。
? ? ? ? 周平王最大的軟肋就是得國不正,其身份地位根本無法服眾,他雖曾經(jīng)是太子,但被幽王廢為庶人了,無論其中有沒有冤情,除非幽王親自為其平反,恢復(fù)其位,否則他就是一個庶人。名不正則言不順,在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中,一個庶人怎么壓服各個諸侯,更離譜的是他是靠其母族勾結(jié)外夷犬戎,殺父弒君后才得到上位的機會。陰謀論點兒,我估計當時這幾個諸侯擁立周平王繼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看中其庶人身份,以及其勾結(jié)蠻夷殺父弒君的黑歷史。另外其后臺母族申國勢力弱小,也可以更方便諸侯架空控制周天子。畢竟至此之后,其庶人之身加上這些黑歷史,足以使其與其子孫當?shù)倪@個所謂東周天子,永世被諸侯拿捏恥笑。
? ? ? ? 并且根據(jù)一些先秦史料,此時東周其實是處于二王并立的狀態(tài),當時還有一個周王,即周攜惠王?,其是幽王胞弟王子余臣,在名分和大義上,遠比平王更合適。但卻正是因為更合適,反而不符合諸侯們的利益,故最后就被晉國尋機,打著為周平王除逆的旗號給滅了。并且平王東遷后,并不是只有楚國不來道賀,而是很多諸侯都沒來道賀。這才使周平王急于培養(yǎng)忠于自己的諸侯,這才有了賜秦國王霸之資的情況。而且不止是秦國,當時為拉攏各諸侯國,晉國、鄭國等和平王較為親近的諸侯,都被平王賜了重賞。甚至陰謀點兒說,可能這些領(lǐng)土割讓之事早在其東遷前就已經(jīng)和各個被收買的諸侯們談好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和他比,完顏構(gòu)都是鐵血真男人!周平王這是完全是崽賣爺田不心疼,以致于東周近千里國土,還沒進入春秋就只剩下地圖上的那一點兒了,而這位自封天王的周平王也很快就淪為了需要與諸侯互質(zhì),需要向諸侯乞討的名義天子了!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1】
????????話說平王東遷,車駕至于洛陽,見市井稠密,宮闕壯麗,與鎬京無異,心中大喜。京都既定,四方諸侯莫不進表稱賀,貢獻方物。惟有荊國不到,平王議欲征之。
????????群臣諫曰:“蠻荊久在化外,宣王始討而服之。每年止貢菁茅一車,以供祭祀縮酒之用,不責他物,所以示羈縻之意。今遷都方始,人心未定,倘王師遠討,未卜順逆,且宜包容,使彼懷德而來。如或始終不悛,俟兵力既足,討之未晚。”自此南征之議遂息。
????????秦襄公告辭回國。平王曰:“今岐豐之地,半被犬戎侵據(jù),卿若能驅(qū)逐犬戎,此地盡以賜卿,少酬扈從之勞。永作西藩,豈不美哉?”
????????秦襄公稽首受命而歸,即整頓戎馬,為滅戎之計。不及三年,殺得犬戎七零八落,其大將孛丁、滿也速等,俱死于戰(zhàn)陣,戎主遠遁西荒,岐豐一片,盡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國。
????????髯翁有詩云:文武當年發(fā)跡鄉(xiāng),如何輕棄畀秦邦。岐豐形勝如依舊,安得秦強號始皇?
二、大秦溯源
1、遠祖伯益
(1)女脩玄鳥
? ? ? ? 大秦之祖,乃為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的后裔女脩。女脩以織布為生,一日織布勞作時,忽有玄鳥落下,產(chǎn)完蛋就飛走了。正巧女脩腹中饑餓,于是就將鳥蛋烹熟吃掉了。而更巧的是,此時女脩已有孕但還未顯跡,直到幾日后,女脩開始出現(xiàn)妊娠跡象,于是其他人就將此孕歸因為玄鳥蛋,之后女脩順利產(chǎn)子,取名大業(yè),寓意千秋大業(yè)。〖山錄||《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yè)?!?/span>
(2)業(yè)子伯益
????????大業(yè)長大成人后,與少典之女女華成親,二人生子大費。后大禹奉舜帝命以治水患,大費聞訊積極響應(yīng)并追隨協(xié)助。后大禹治水功成,舜帝大悅,賜大禹玄圭一柄。大禹義不貪功,忙謝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彼吹勐労笤僬俅筚M,大費奉命覲見,帝舜見其神貌英武,大為贊賞,遂賜福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后嗣將大出!”然后親自做媒,為其賜婚一姚姓之女。大費大喜,連連拜謝。之后大費就跟隨舜帝左右,因大費通獸語,故為舜帝馴養(yǎng)了大量的鳥獸。堯帝大悅,遂賜其氏“嬴”,名之柏翳,即伯益也。〖山錄||《史記·秦本紀》——大業(yè)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钡鬯丛唬骸白蔂栙M,贊禹功,其賜爾皂游 。爾后嗣將大出?!蹦似拗π罩衽?。〗
(3)伯益柏翳
????????其實史記記載的大禹讓功出現(xiàn)了不小的偏差。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大禹是將治水之功讓給了稷、契與皋陶〖山錄||《史記·五帝本紀》——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與皋陶?!?/span>。但是《史記·秦本紀》中,大禹則是將治水之功讓給了大費即伯益。
????????然后是關(guān)于柏翳與伯益是不是同一人。一般認為是同一人,我也認同是同一人,因此就直接將柏翳寫作伯益。理由是《秦本紀》中的柏翳與《五帝本紀》中的益官職事跡相符,因此我就直接按照最好寫的方式寫成伯益。
〖山錄||《史記·五帝本紀》——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于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彼煲灾旎?、熊羆為佐?!?/span>
〖山錄||《史記·秦本紀》——大費拜受,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span>
(4)大業(yè)皋陶
????????上面我是按照《史記·秦本紀》復(fù)述伯益的身份,即大業(yè)之子。但是《東周列國志》的對應(yīng)觀點卻是:大秦始祖的后人中,有一人名為皋陶,是虞舜時的大臣;皋陶的兒子伯翳輔佐大禹治水,被賜姓“嬴”,伯翳在虞舜的手下負責畜牧業(yè)。即伯益乃是皋陶之子。
????????其實《東周列國志》的觀點才是較為普遍的觀點,蓋因這個觀點極具歷史美感。伯益乃是秦之遠祖,而皋陶則是刑法祖師爺〖山錄||《史記·五帝本紀》——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五流有度,五度三居 :維明能信。”〗。而世人又知,秦是崇法而得天下,那若伯益是皋陶之子,該有多完美,這樣就可以完美解釋戰(zhàn)國七雄為何只有秦能變法功成,兼并天下!沒別的,人家祖宗乃是法學的祖師爺,血脈里流著的就是法血,那自然能變法成功。所以伯益為皋陶子的說法雖然遠晚于伯益為大業(yè)子的說法,但卻能很快就占據(jù)了上風。當然也有和稀泥的觀點,即皋陶就是大業(yè),因此伯益既是皋陶子也是大業(yè)子。
????????但我依然是按照《史記》的觀點復(fù)述,原因是“伯益是皋陶子”的說法有一個致命罷擱,就是這么完美的觀點秦為什么不說呢?這么光彩的觀點秦為什么不宣揚呢?畢竟從秦變法開始到秦變法功成,無論是面對保守勢力的兇猛攻訐,還是功成后宣揚法之功績意義,都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句與“秦的祖宗乃是法之祖師爺”相關(guān)的論調(diào)。要知道雖然先秦文獻損失嚴重,但西漢時還保留有《秦紀》《呂氏春秋》等一大批秦國文獻和不少秦博士,但整個西漢都沒有出現(xiàn)這種觀點。至于所謂的西漢劉向《列女傳》說了這個觀點,只不過是東漢班昭校注《列女傳》時添上去的注解,不能算是西漢的觀點。當然這個觀點引用的《列女傳》那句“陶子生五歲而佐禹”,因原文散佚,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上下文了,但大禹作為首領(lǐng),輔佐他的人海了去了,皋陶家族肯定也派人輔佐了,但這完全不能證明皋陶子就是伯益。
????????因此我認為大業(yè)和皋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太史公依《秦記》而作《秦本紀》,其關(guān)于秦之祖的記述是最接近于秦人對自己祖宗來歷的觀點,既然秦人自己拒絕攀附法學名人皋陶為祖,那最大可能就是皋陶真的和秦遠祖伯益沒有父子關(guān)系。當然“伯益是皋陶子”這個觀點的確很富有歷史美學,所以可能我有時也會用一用。
2、夏商風云
(1)伯益生子
????????舜帝禪位大禹后,伯益繼續(xù)追隨大禹,并輔佐其建立大夏。伯益與姚女生子大廉、若木。伯益死后,二子繼續(xù)輔佐夏廷。二人家族在夏開枝散葉,至玄孫輩時已至夏末,當是時夏桀暴虐荼毒蒼生。二子身后家族則要進行命運的抉擇了!〖山錄||《史記·秦本紀》——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span>
????????若木玄孫費昌離開夏桀前往商國,商湯惜其才,命其為御者,商湯伐桀時,費昌為商湯駕車,大敗夏桀于鳴條。商湯大喜,連連封賞,至此伯益的后裔家族至商開始以御為長。〖山錄||《史記·秦本紀》——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span>
(2)鳥身之象
????????商定天下后,天下承平。至商中宗時,商王太戊親擇御者,善御的伯益家族自然進入了候選人之列。擇御之時,太戊于臺上遠觀,忽見有二子御車時似具鳥身騰飛之象,忙問來歷,原來此二子名為孟戲、中衍,乃當年伯益子大廉之玄孫,而正好伯益之父乃玄鳥卵入人腹所化,正應(yīng)此時的鳥身之象。太戊大喜,急命占卜兇吉,卦象果為大吉。太戊大悅,遂命孟戲、中衍二子為王之御,并親為二子賜婚,至此二人家族在商朝開始迅速發(fā)達。〖山錄||《史記·秦本紀》——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3)蜚廉惡來
????? ? 但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伯益家族雖然在商朝混的是如魚得水,尤其是大廉中衍這一枝,甚至最后直接晉升為了諸侯,但該來的總會來的。沒錯,紂王與武王的時代來臨了!此時已在西陲擁國的中衍玄孫中潏生子蜚廉,后蜚廉生子惡來。父子二人皆以力而聞名天下,其中蜚廉善走,惡來勇武,故二人立成紂王之心腹寵臣。二人本將飛黃騰達、貴不可言,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二人的厄運也即將到來,因為在他們的旁邊還有一個看似弱小的諸侯國——周。〖山錄||《史記·秦本紀》——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垂:邊疆。】 。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span>
????????后面的事情就不言而喻了,惡來力抗武王聯(lián)軍,但奈何寡不敵眾,被武王斬殺。其父蜚廉此時正奉紂命出使北方諸侯尋求援軍,得知親子殉難后,傷心欲絕,但等其趕回時,朝歌已破,商已滅亡。好在武王仁義,沒有大肆株連,而是命紂子武庚管理殷民,這使得本打算向武王發(fā)動自殺式襲擊的蜚廉,選擇隱忍,以護族中幸存的家小。就這樣隨著商朝的轟然倒塌,蜚廉的家族進入了至暗時刻!〖山錄||《史記·秦本紀》——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
3、蜚廉傳奇
(1)霍太石棺
????????到商紂王時,伯益嬴姓后人中有一對父子蜚廉、惡來,乃是紂王的寵臣,可惜惡來因反抗聯(lián)軍被周武王處死。而蜚廉為了照顧家小選擇了隱忍。周武王定鼎天下后,沒有對殷人打開殺戒,而是命紂王子武庚繼續(xù)管理殷商遺民,并且為防止殷人叛亂,特設(shè)三監(jiān)以控東土。
????????但不承想,天不假年,武王不久就駕崩了,此時偌大的周國竟然交給了不到十歲的幼童成王手中。然后殷人自然起了想法,后又在管蔡兩位野心家的煽動下,武庚準備帶著殷人向周復(fù)仇,而蜚廉立刻被武庚委以重任。蜚廉得命后大喜,他終于看到了為兒子報仇的機會了,武王殺了他的兒子,那他就去找武王的兒子復(fù)仇。
????????起事前,蜚廉先到霍太山筑壇還令,當年他受紂王令出使求援,歸來時,紂王已亡,他未能交命,如今他或紂子武庚之命伐周,自然要先交還前命。但就在其禱祝紂王交還先命后,祭壇上竟然憑空出現(xiàn)了一座石棺,棺上有銘刻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天帝示警蜚廉不要參與此次殷亂,并為褒其忠心特贈石棺一口,可光大家族。〖山錄||《史記·秦本紀》——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 ”。〗
(2)蜚廉復(fù)仇
????????蜚廉見到石棺大喜,但看到銘文后卻陷入了糾結(jié),畢竟石棺的意思已經(jīng)很明確了,這次起事肯定失敗,他只用坐看成敗,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利益光大家族。畢竟周方勝利后,必然要拉一派打一派,而即使是坐看成敗,都可以獲得周人的拉攏,若是再反向加入周軍,那甚至獲得分封直接使家族躍為諸侯都有可能。
????????此時看似蜚廉已經(jīng)不需要猶豫了,擁周有這么大的好處,為什么不做呢?但最后蜚廉卻毅然選擇了反周!很簡單,他的愛子惡來慘死于周王之手,而他若僅為了榮華富貴就放棄了殺子之仇,那他蜚廉百年后又有何面目去見自己的愛子以及那慘死于周王之手的紂王和同僚。
????????下定決心后的蜚廉對著石棺敬重一拜,然后命人封石棺于下,并嚴謹任何人說出石棺之事。最后蜚廉鄭重的從武庚手中接過反周之命,正式踏上了復(fù)仇之路,史稱三監(jiān)之亂!
(3)海隅之殤
????????果然,正如石棺銘文勸告的那樣,此次殷亂根本不能成功,因為武王雖然崩了但其弟周公還在,這個一直被遮蔽在武王光輝事跡下的透明侯爺忽然發(fā)威,直接打得叛軍節(jié)節(jié)敗退。蜚廉不敵,東逃至商蓋氏;周公緊追不舍,又殺穿商蓋氏;蜚廉繼續(xù)東逃,直至逃到海隅無處可逃;周公很快就追到了蜚廉,遂殺之。
????????不過,周公也沒有趕盡殺絕,他認為蜚廉是個可敬的對手,于是除掉叛賊后,沒有大開殺戒,而是西遷蜚廉余族,并允許其族收殮蜚廉之尸。其族有幸存者在蜚廉臨終前得其遺囑,遵其命,到霍太山挖出石棺,裝殮其尸首于內(nèi),復(fù)埋于霍太山〖山錄||《史記·秦本紀》——死,遂葬于霍太山?!?/span>。而之后館上讖語“賜爾石棺以華氏”開始逐漸應(yīng)驗,秦趙兩國的傳奇將要開始!
(4)蜚廉之死
????? ? 由于蜚廉是秦趙兩國的共祖,因此還是有不少關(guān)于蜚廉的歷史研究,其中的一個爭議點就是蜚廉之死:《史記·秦本紀》記載蜚廉葬于霍太山〖山錄||《史記·秦本紀》——死,遂葬于霍太山。〗;而《孟子·滕文公下》記載蜚廉是武王伐紂時被周公斬殺于東海隅〖山錄||《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span>。然后就起爭議了,一方認為太史公的記載的霍太山石棺太玄幻了不可信,一方認為孟子的史實性本就不足為訓。但我實在沒看出有什么可矛盾的,蜚廉就不能死于東海隅然后再葬回霍太山嗎。
????????當然關(guān)于蜚廉之死,新出世的清華簡也有涉及,明確了蜚廉的確是死于東逃,也的確是死于周公之手,但清華簡認為蜚廉是死于三監(jiān)之亂,并且在秦的發(fā)源上,認為其不是蜚廉親族后裔,而是蜚廉逃奔的商蓋氏戰(zhàn)敗后,被周公大亂西遷,之后才形成了秦國原族〖山錄||《清華簡·系年》——周武王既克殷,乃設(shè)三監(jiān)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jiān)而立彔子耿。成王踐伐商邑,殺彔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衛(wèi)?!?/span>。當然我是直接將三篇文獻給整和成一塊兒形成了上面的復(fù)述。
4、趙國始祖
(1)秦趙分枝
????????蜚廉是秦趙兩國最后的共祖,再之后,秦趙兩國即將分枝:秦國是蜚廉愛子惡來的后裔;而趙國是蜚廉幼子季勝的后裔。不過由于對周來說,惡來罪過太大,因此惡來后裔在西周前期一直備受打壓;反倒是季勝并無實罪,因此其后裔靠著祖?zhèn)鞯鸟{車手藝獲得了周王的信任,迅速發(fā)達,以致惡來后裔以趙為氏,嗯,沒錯,始皇帝趙政是因為這個才氏趙,而不是諷刺他出生趙國,不是秦王的種云云。
(2)因禍得福
? ? ? ? 三監(jiān)之亂平定后,周公對剩下的殷人轉(zhuǎn)為安撫,為了方止再次生叛,周公將殷商遺民一分為三:沒有問題的一部沒有問題的留在朝歌劃給衛(wèi)康叔管理;問題不大的一部留在原地交由紂兄微子啟立國宋以治之;最后問題最大的一部,也就是參與叛亂的貴族家小,即殷頑民則直接遷出原籍。其中對于地位一般的殷頑民遠遷至西陲以藩衛(wèi)周國,惡來后裔就是這樣被遷到西土的;而對于地位較高的殷頑民則遷往洛邑由成王親自就近看管,而蜚廉的幼子季勝就是作為殷頑民貴族一員被遷往洛邑的〖山錄||《尚書·周書·多士》——王曰:“告爾殷多士,今予惟不爾殺,予惟時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爾乃尚有爾土,爾用尚寧干止,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爾厥有干有年于茲洛。爾小子乃興,從爾遷。〗。而這也就給了其后裔發(fā)達的機會。
????????季勝作為殷頑民中的貴族被遷往洛邑,然后其家傳的駕車手藝就開始逐漸名傳東都,終于其子孟增通過了成王的考核,成了成王的王御,以為成王駕車。因其駕車技藝高超,故又名宅皋狼〖山錄||《史記·秦本紀》——蜚廉復(fù)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為宅皋狼?!?/span>。
(3)趙氏之起
????????之后,宅皋狼娶妻生子衡父,衡父后生造父。造父即季勝的曾孫,靠家傳手藝被周穆王聘為車夫,其駕車水平極高,再加上穆王淘來的得驥、溫驪、驊駵、騄耳四匹寶馬,造父曾經(jīng)飆出過一日千里的大周紀錄,從而使正在西方與西王母幽會的周穆王能夠一日趕回東土平定徐偃王之亂。叛亂平息后,穆王以造父有大功,遂以趙地賜封造父,至此在后世大明鼎鼎的趙氏一族走上了歷史舞臺,故之后造父也被稱為趙造父,乃趙之始祖〖山錄||《史記·秦本紀》——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 ,得驥、溫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qū)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娡跻在w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山錄||《史記·趙本紀》——造父幸于周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繆王??娡跏乖旄赣餮册鳎娢魍跄?,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宣王三十九年(元始前789年),周宣王被圍于千畝,危在旦夕,幸得造父六世孫奄父突然祖宗之靈附體,狂飆猛突,竟然靠著車技生生飆出了重圍,將宣王安全的送回周室〖山錄||《史記·趙本紀》——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為御。及千畝戰(zhàn),奄父脫宣王。〗。而等到奄父之子趙叔帶履新,西周已是周幽王執(zhí)政,幽王無道,趙叔帶諫之無果,遂出奔到晉,事晉文侯。再后來,其子孫就和另外兩家晉國家臣聯(lián)手三家分晉,建立了趙國〖山錄||《史記·趙本紀》——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
5、非子傳奇
(1)時來運轉(zhuǎn)
? ? ? ? 當趙造父成功建立趙氏一族后,他在西方的遠親——西遷的惡來后裔一脈——就自然而然的到趙城認祖歸宗,至此這一脈便亦以趙為氏,直至趙政一統(tǒng)天下!當然這一脈遠親也不是硬蹭的窮親戚,這一脈在獲得趙氏本家的扶持后,并沒有開始安逸,而是不斷努力,最終成為了西周一支相當支棱的大勢力。
????????而和趙造父一脈一樣,惡來后裔一脈發(fā)達的契機也同樣出現(xiàn)在周穆王身上。三監(jiān)之亂后,惡來后裔一脈被從東面西遷至大周西陲。而周國之先本來就是西土百族的話事人,因此周國立國之初與西土百族的關(guān)系很不錯。故惡來一脈西遷過去后名義上是藩衛(wèi)周國,但實際上卻是周成王借西土百族同化殷頑。但成王萬萬沒想到這一切會在他曾孫周穆王執(zhí)政時發(fā)生巨變。
????????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簡單的說就是周穆王不顧朝臣激烈反對執(zhí)意西征犬戎,最終導致西土百族開始不服周政,常常反叛。而這造成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原來安排到西邊吃沙子的惡來后裔一脈逐漸成為了周國防御西陲邊患的戰(zhàn)略級力量而不斷被周王室拉攏。到周懿王周孝王時惡來后裔一脈已經(jīng)成為了周王倚重的鐵磁。
山錄||《國語·周語上·祭公諫穆王征犬戎》美文欣賞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韧踔诿褚玻涞露衿湫?,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wù)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wù),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wù)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于德而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錈o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2)大駱犬丘
????????武王伐紂時,惡來因抵抗周軍而被殺,其子女防幸存,后三監(jiān)之亂,殷人反撲失敗,女防及族人被西遷至西土以藩衛(wèi)周國。女防安家后生旁皋,旁皋成家后生太幾,等到太幾生大駱,此族已經(jīng)成為了周王的鐵磁。
????????鐵到什么程度呢?周懿王執(zhí)政時,西戎勢力極大,幾度兵伐大周,周懿王擔心鎬京不能守,于是就打算天子守國門,直接西遷犬丘,藩衛(wèi)鎬京以作屏障。因此犬丘就被按照首都的規(guī)格進行擴建加固。周懿王十五年,懿王西遷犬丘,坐鎮(zhèn)御敵〖山錄||《今本竹書紀年·懿王》——十五年,王自宗周遷于槐里。(《漢書/ 地理志》:「右扶風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孝王元年申伯伐西戎;五年,西戎主服,獻寶馬以求和〖山錄||《今本竹書紀年·孝王》——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來獻馬。〗。孝王接受和談,西戎之患暫平,周王遂回遷鎬京。然后這個營造多年堪比國都的犬丘就被孝公交給了大駱一族定居,以表彰大駱一族在平戎時的大功。而此犬丘后來也常被成為大駱犬丘,以與后世的秦犬丘相別。
(3)西申申侯
????????而大駱之族之所以能這么容易得到犬丘,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大駱的正妻乃是申侯之女,而此時的申侯可是極為支棱,此次平戎,申侯是首功,并且申侯和周王還是親家,有這層關(guān)系在,大駱自然更得周王信任,因此周王就將懿都犬丘交給大駱經(jīng)營,以藩衛(wèi)宗周。
????????此處我要先講一講申侯之事。申侯并不是一個強大諸侯,但是他卻能平息戎患,影響周王決策,何故?蓋因其乃是西周著名的交際花。歷代申侯最精通的事情就是嫁閨女。雖說西周分封后,各諸侯之間相互聯(lián)姻并不稀奇,但是申國可不同,申侯能成為西周公認的交際花,就是因為其歷代家主嫁閨女的本事已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了。對諸侯他能嫁閨女,對周天子他能嫁閨女,而對于華夏大敵戎夷,他還能嫁閨女。硬是能將周天子和仇敵西戎主搞成連襟條穿。而周天子不僅不怒,還要重賞申侯,因為申侯能利用這層關(guān)系,讓西戎主名義上歸順大周。結(jié)果申國不過一西土小國,卻能硬生生靠著嫁閨女,在華夷交錯龍蛇混雜的西土黑白通吃只手遮天。〖山錄||《史記·秦本紀》——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fù)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
(4)非子爭嫡
????????大駱曾生一子名為非子——此非子便是秦始祖——非子本應(yīng)為家族繼承人,但不承想大駱為了家族利益又迎娶了申侯之女作正妻,后二人生子成,大駱遂改立子成為繼承人,而申侯也投桃報李,牽線周王賜下犬丘為大駱定居之地,大駱一族立刻獲得了跨越式發(fā)展,但非子的噩夢也要開始了〖山錄||《史記·秦本紀》——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span>。
????????非子此人頗有才能,尤其擅長養(yǎng)馬,其養(yǎng)馬之能遠近聞名。因此自然就遭到了申女的記恨,遭到連翻打壓。好在西周八任主周孝王為了籌措軍備,急需養(yǎng)馬人才,經(jīng)人舉薦后,孝王決定任用非子在汧渭之間牧馬,而非子也不負所托,使所養(yǎng)馬匹又壯又繁。孝王大喜,欲重賞非子,知其家中事后,于是立刻向其父大駱開口,命其立非子為嫡子,以為非子出這口惡氣〖山錄||《史記·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qiān渭之間,馬大蕃息 。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span>。
????????非子眼看有天子撐腰,揚眉吐氣的時候就要來了,于是興沖沖的回去了。卻不想,申侯出場了,申侯找到天子,也不說廢話,直接將自己祖上歷代申侯嫁閨女的豐功偉績說了一遍,最后總結(jié)發(fā)言,西戎之所以皆服于王,皆因為我歷代申侯的嫁女之功,剩下的您看著辦。孝王無奈,只能讓步,同意申侯的親外孫成為大駱一族的繼承人,未來犬丘的話事人〖山錄||《史記·秦本紀》——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fù)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
????????但孝王也沒有忘掉非子,作為對非子的補償,孝王效仿舜帝以伯翳主畜之功而封土賜地之故事,復(fù)非子嬴姓。并許非子挑選了一塊兒封地,作為安家之所,即為秦邑,至此威震后世數(shù)千年的秦嬴便誕生了〖山錄||《史記·秦本紀》——于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币刂?,使復(fù)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span>。
6、赳赳老秦
(1)應(yīng)許之地
????????非子奪嫡失敗后被趕出犬丘,極為狼狽。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次非子離家反而是件幸事。因為就在非子的曾孫秦仲繼承嬴秦的第三年,周厲王政亂,西戎主反叛;而反叛時,西戎假借連襟之誼,放松了犬丘警惕,忽然偷襲,盡滅大駱之族。〖山錄||《史記·秦本紀》——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宣王繼位后,重建西藩,著力培養(yǎng)因從犬丘遷出而幸存的非子一脈,遂封非子后人秦仲為大夫,藩守西陲。后秦仲死國,宣王大怒,又征召秦仲所生五子,予甲士七千,再戰(zhàn)西戎,而秦五子也不負眾望,同仇敵愾,大破西戎。〖山錄||《史記·秦本紀》——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復(fù)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span>
????????宣王大喜,于是大手一揮直接將非子一脈心心念念的應(yīng)許之地,祖地犬丘正式交予嬴秦,并加封秦仲的繼任者為西垂大夫。這為后來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正式成為諸侯,奠定了扎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使得后來秦國能險之又險的趕在春秋諸侯吃雞大賽開幕前拿到諸侯入場券。
(2)東西犬丘
????????但犬丘之事對非子及后世秦國族裔的心理傷害實在太大。非子與自己的族裔一路往西,在秦邑勉強安定下來后,第一件事就是將安身之地命名為犬丘,而后來秦國大興,盡得宗周故地后,為出這口惡氣,直接將原犬丘改名為廢丘,那時距離非子之事已過許久,但秦人依然耿耿于懷心狠難消,足見對此事的怨念之深。之后犬丘指的就只能是非子攜族遷徙的那個犬丘,而后世學者則稱秦犬丘為西犬丘,以與原犬丘有所區(qū)別。
(3)封建諸侯
????????惡來后裔非子,因為善于養(yǎng)馬,而被西周八任主周孝王封到了秦地,但無爵位,只是一個諸侯附庸。非子曾孫秦仲與五子前赴后繼,終破西戎,宣王遂封其家主為周大夫。再之后,等到秦襄公執(zhí)族,西周被西戎所滅,平王東遷洛邑,秦人見機,終于靠著勤王從龍之功,被周平王加封伯爵爵位,并盡得西周故地,后經(jīng)文公等幾代經(jīng)營,秦國定都于雍〖山錄||《史記·封禪書》——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孫飲馬于河”,遂都雍。〗,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此時的秦國既有封地亦有名位,正式加入了諸侯俱樂部,開始與各國諸侯通婚交流,繁衍生息。〖山錄||《史記·秦本紀》——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彼鞂羧?,讓其弟襄公。襄公為太子。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余,復(fù)歸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shù)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zhàn)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駵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4)贏秦終焉
? ? ? ? 雖然嬴秦與嬴趙不是一支,但由于嬴趙一支在早期過于優(yōu)秀,因此嬴秦并沒有以秦為氏,而是依然以趙為氏。待等到一統(tǒng)天下后,嬴秦公族本應(yīng)支棱起來改去趙氏,但奈何不久始皇駕崩,而帶孝子秦二世得國不正,竟大肆屠殺嬴秦族人以防清算。待嬴秦遺族好不容易等到二世駕崩,子嬰撥亂反正。但大勢已去,不久西楚霸王殺入咸陽,然后楚項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剩下的嬴秦族人又被殺了一大批,也就是說等到秦滅后,嬴秦公族已被消滅的七七八八了,此時幸存者對氏趙還是氏秦估計已經(jīng)無心搭理了。而到漢朝時,姓氏逐漸歸流合一,之后同姓之間也就不再專門強調(diào)氏別。
? ? ? ??故嬴秦從生到滅都是趙氏,所以由此可見,嬴政被人稱為趙政,并不是因為他母親被人稱作趙姬,亦不是因為嬴政幼年曾被滯留在趙國,更不是因為不承認其是贏家的種才以母名稱其為趙政?。而是因為始皇嬴政的的確確是嬴姓趙氏。就如屈原是羋姓屈氏一樣,故始皇被稱為趙政。當然始皇這種地位,只稱名諱不稱職務(wù)的確屬于蔑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諸如《趙政書》等名也的確是在表達對始皇的輕蔑。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2】
????????卻說秦乃帝顓頊之裔,其后人名皋陶,自唐堯時為士師官。
????????皋陶子伯翳,佐大禹治水,烈山焚澤,驅(qū)逐猛獸,以功賜姓曰嬴,為舜主畜牧之事。
????????伯翳生二子,若木、大廉。
????????若木封國于徐,夏商以來,世為諸侯。
????????至紂王時,大廉之后,有蜚廉者,善走,日行五百里;其子惡來有絕力,能手裂虎豹之皮。父子俱以材勇,為紂幸臣,相助為虐。武王克商,誅蜚廉并及惡來。
????????蜚廉少子曰季勝,其曾孫名造父,以善御得幸于周穆王,封于趙,為晉趙氏之祖。
????????其后有非子者,居犬邱,善于養(yǎng)馬,周孝王用之,命畜馬于汧、渭二水之間,馬大蕃息。孝王大喜,以秦地封非子為附庸之君,使續(xù)嬴祀,號為嬴秦。
????????傳六世至襄公,以勤王功封秦伯,又得岐豐之地,勢益強大,定都于雍,始與諸侯通聘。
三、僭越祭天
1、初露崢嶸
? ? ? ? 周平王六年(元始前765年,秦文公元年),秦襄公子文公繼位。秦文公執(zhí)政后開始主動學習東土先進文化,執(zhí)政十三年時,推動建立秦國史官制度,至此秦國開始有史可記、有史可查,這也就是漢司馬遷能觀得秦史的的淵源〖山錄||《史記·秦本紀》——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山錄||? 歸有光——秦雖暴亂,而史職不廢,太史公當時有所本也?!肚丶o》便好,蓋秦原有史,故文字佳?!?/span>。
????????執(zhí)政十六年文公打走西戎收復(fù)西周故土,之后還主動向周天子敬贈岐山以東之土〖山錄||《史記·秦本紀》——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span>。秦國看似很上道,收復(fù)領(lǐng)土后還知恩圖報的分給周天子,一幅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恩義模樣。但周平王是萬萬沒想到秦伯竟然敢在暗地里頻頻祭天。要知道當時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祭天,從而與上天交流通訊共商國是,哪怕是因周公獲得特許的魯國,也僅僅允許限時限號與天交流。但秦伯卻敢一而再再而三的祭天。
2、秦祠白帝
? ? ? ? 古人認為五帝五色據(jù)五方——東方青帝位,南方赤帝位,西方白帝位,北方黑帝位,中央黃帝位。而秦國在周的西方,因此秦伯選擇祭祀西方白帝位。白帝位供奉何人?少皞也!少皞帝為萬鳥之主〖山錄||《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而秦人之祖大業(yè)乃遠祖女脩所孵玄鳥卵所化,故秦伯主少皞為神,以西方白帝位祀之〖山錄||《史記·封禪書》——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暤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山注||??少皞、少暤均為少昊。〗!
????????周平王元年(元始前770年,秦襄公08年),秦襄公因護駕平王東遷之功被從附庸升為諸侯,伯爵位格。秦襄公大喜,返回秦地后竟欲僭用天子禮祭告天地,待占卜兇吉后,于西土建西畤,立白帝廟,祭西方白帝位,用牲駵駒、黃牛、羝羊各一,以祀少昊,奏秦立國之事〖山錄||《史記·秦本紀》——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駵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周平王六年(元始前765年,秦文公01年),繼位后的秦文公居西陲而東望天下;兩年后(秦文公03年),秦文公以打獵為名親率勇士七百一路向東;次年(秦文公04年),秦文公東獵至汧水渭水交匯之處,此乃秦先祖非子為孝公牧馬之地。秦文公駐馬東望,向眾人感慨道:“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遂命人占卜,欲于此先祖龍興故地營邑建城,以旺國勢,結(jié)果大吉,文公大喜,遂親自帶人營建城邑〖山錄||《史記·秦本紀》——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蹦瞬肪又荚患?,即營邑之。〗。
????????六年后(周平王十五年,秦文公10年),城邑初成,文公大喜,名之鄜邑,并大開宴席與眾同慶。席上文公酒興大起,對敬酒者是來之不拒。但正當文公酒意上涌,似醉似醒之際,忽見天上有一黃蛇垂下,此蛇極巨,蛇尾掛在天上,蛇身壓在地上,而蛇口則能靠在遠遠的山坡上。文公大驚,立時酒醒,再細看,已無蛇蹤,忙問左右,眾人皆說沒有看到。文公大恐,忙召太史敦占卜,史敦聽完描述立刻就認出了此蛇的跟腳,言此乃黃帝子,非帝子不可見,王能見之,實因白帝之故也。文公大喜,遂命人建鄜畤。畤成,文公率眾人用太牢之禮祭祀白帝〖山錄||《史記·封禪書》——其后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山錄||《史記·秦本紀》——十年,初為鄜畤,用三牢。〗。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3】
????????襄公薨,子文公立,時平王十五年也。
????????一日,文公夢酈邑之野,有黃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頭如車輪,下屬于地,其尾連天,俄頃化為小兒。
????????謂文公曰:“我上帝之子也,帝命汝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言訖不見。
????????明日,召太史敦占之,敦奏曰:“白者,西方之色;君奄有西方,上帝所命,祠之必當獲福。”
????????乃于鄜邑筑高臺,立白帝廟,號曰鄜畤,用白牛祭之。
山箋||??平王東遷疑云
(1)巧合??
????????當時我讀到原著 “時平王十五年也” 時直接嚇了一跳,因為這個可是清華簡出世后才產(chǎn)生的一個新觀點,竟然被幾百年前的馮夢龍寫到了小說中,我當時第一反應(yīng)是明代是不是有類似于清華簡內(nèi)容的秘本傳世,因此馮夢龍校核完《史記》時間后給寫進了小說中。不過我仔細揣摩后認為更大的可能是馮夢龍出現(xiàn)了筆誤,因為平王十五年,秦文公的確做了一件大事——營鄜邑,建鄜畤,祭天地,祀白帝——很有可能是馮夢龍誤將此事當做文公繼位時行的祭祀禮,然后將文公繼位時間搞錯了。
????????想明白原委,我才微微的松了一口氣,原來是虛驚一場。不過既然我又想起此事,就索性給小伙伴講一下如今關(guān)于平王東遷的新觀點。
????????首先按照《史記》觀點,襄公七年幽王殉國平王東遷,次年改元,即秦襄公八年為周平王元年;而秦襄公十二年薨,次年文公改元,故秦文公元年為周平王六年。但《東周》原著此處是“時平王十五年也”,差了九年。不過巧就巧在,清華簡出世后,專家認為秦襄公紀年應(yīng)該向后倒騰,至于具體退多少年,則說法不一,但偏偏有一種觀點不多不少正是要襄公紀年后退九年。也就是說,按照這種觀點計算文公元年正是平王十五年。
(2)東遷疑云
????????此事要先從《清華簡·系年》中的一段文字開始說起〖山錄||《清華簡·系年》——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
????????這段文字完美的解釋了從先秦《左傳》就開始流傳的攜王之事,因此被認為可靠性很大。然后待專家細究之后,卻直接演變成大論戰(zhàn)了,專家觀點分歧不小,大致有三種:
????????①按照線性時間解讀——“周亡王”的“王”指周攜惠王——幽王滅亡后,周攜惠王繼位,二十一年后,晉文侯滅周攜惠王,又過九年,晉文侯在鎬京擁立周平王,又三年,平王東遷洛邑成周。
????????②按照分線程時間解讀——“周亡王”的“王”指周幽王——幽王滅亡后,周攜惠王繼位,二十一年后,晉文侯滅周攜惠王;但是這個“周亡王九年”指的是周幽王死后九年平王繼位,也就是說這兩個時間是共同以幽王死為錨點,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即幽王滅亡后,周攜惠王繼位,僅九年后,平王也稱王了,又三年,平王東遷,再九年,也就是周攜惠王二十一年,晉文侯弒周攜王,徹底結(jié)束二王并治的亂局。
????????③彌合《史記》觀點——“周亡王”是名詞指周幽王——也就是認為“周亡王九年”是周幽王九年的意思,這樣的話,就是周幽王九年周平王自立,三年后,正好是《史記》中記載的平王東遷的時候,也就是說此時周攜王稱王,周平王干不過就東遷到成周,二十一年后,晉文侯弒殺周攜王,徹底結(jié)束二王并治的亂局,這樣與《史記》就沒有明顯的時間沖突了。
????????三個觀點中,比較占上風的是第一種線性時間解讀。而第三種將“周亡王”直接解讀成“周幽王”的說法,有些匪夷所思,畢竟史官是記錄歷史方便后人的,不是為難后人的,前面剛寫謚王號“幽王”,后面就改成一個很奇怪詭異的王號“亡王”,這實在有些難以理解。但是第一種解讀也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這么一算,比《史記》記載的東遷時間差了整整三十三年,這就意味著很多時間節(jié)點都需要大改,這實在有些難了。于是比較折中的第二種解讀反而容易接受些,畢竟東遷時間與《史記》只差十二年,往后錯動一下,還是能夠做到的。
(3)秦國紀年
? ? ? ? 但當專家試圖修改平王東遷的時間時,又一個問題產(chǎn)生了,秦國紀年怎么辦?同當時其他的諸侯國不同,《史記》是明確了秦襄公死于幽王駕崩平王東遷后的第五年,如果按照清華簡給出的時序,秦襄公還沒等到護駕東遷就薨了,這肯定是嚴重罷擱。
????????太史公在紀年時,是以各國共同記載的天下大事為錨點進行的演算,比如說,太史公可能看到秦紀記錄的是襄公七年平王東遷建立東周,然后周史記錄的是幽王十一年幽王駕崩西周滅亡,而太史公認為平王東遷和幽王駕崩是同一年,就可能會以“襄公七年”=“幽王十一年”為錨點將雙方各個事跡按時間進行紀年排序。但如果此時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雖然幽王十一年駕崩,但平王東遷是在三十三年后,那就必須以“襄公七年”=“平王三十三年”為錨點進行推算,這就意味著秦國的襄公文公原紀年必須進行大改。
? ? ? ? 當然《秦紀》早已失傳,我們并不清楚太史公看到的具體文字是什么,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分歧,以致于修改觀點更多了。然后回到原著的這個秦文公元年是周平王十五年說法,其比史記的時間平王六年后推了九年,因此我當時的第一反應(yīng)是馮夢龍是不是看到了類似于清華簡“周亡王九年”平王立的記載,然后馮夢龍就將秦紀年時間后推了九年,更正成了平王十五年。不過當我想明白后,認為更大的可能是馮夢龍將文公祭天的時間誤當做文公繼位的時間,才意識到應(yīng)該是我多想了,其實單純就只是馮夢龍筆誤了一下而已……嘿嘿!? ? ? ??
3、陳倉寶祠
? ? ? ??周平王二十四年(元始前747年,秦文公19年),一日,陳倉山有一獵人遇到了一對兒雉精,意外知曉抓到雄雞可成王,得到雌雞可成霸。獵人連忙追趕,但兩雞飛入林中便不見了蹤影。于是獵人便將此事告知了秦文公,文公大喜,立刻帶人到獵人記憶的地方狩獵,果再見二雉,眾人忙去抓捕,其中雄雉沒入林中再次無蹤,而雌雉沿陳倉山飛逃,文公立刻一馬當先的追出,追至陳倉山北坡時,終于追終于追到了雌雞,但追到時雌雞已經(jīng)變成了石頭雞(相傳寶雞市就是以此得名)。秦文公見狀后,為得霸業(yè),就在陳倉山北坡立祠祭祀,因是在陳倉得寶〖山錄||《史記·秦本紀》——十九年,得陳寶。〗,故名此祠為陳寶祠,并以一牢之禮祀之〖山錄||《史記·封禪書》——作鄜畤后九年,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坂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shù)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云,野雞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陳寶。〗。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4】
????????又陳倉人獵得一獸,似豬而多刺,擊之不死,不知其名,欲牽以獻文公。
????????路間,遇二童子,指曰:“此獸名曰‘猬'。常伏地中,啖死人腦,若捶其首即死?!?/span>
????????猬亦作人言曰:“二童子乃雉精,名曰‘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span>
????????二童子被說破,即化為野雞飛去。其雌者,止于陳倉山之北阪,化為石雞。視猬,亦失去矣。獵人驚異,奔告文公,文公復(fù)立陳寶祠于陳倉山。
山錄||《搜神記·陳寶祠》(晉·干寶)美文欣賞
? ? ????秦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豬非豬。牽以獻穆公,道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為媼。常在地食死人腦。若欲殺之,以柏插其首。”媼曰:“彼二童子名為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伯?!标悅}人舍媼逐二童子。童子化為雉,飛入平林。陳倉人告穆公,穆公發(fā)徒大獵,果得其雌。又化為石,置之汧、渭之間 ?。至文公時,為立祠名陳寶。其雄者飛至南陽。今南陽雉縣,是其地也。秦欲表其符,故以名縣。每陳倉祠時,有赤光長十余丈,從雉縣來,入陳倉祠中,有聲殷殷如雄雉。其后光武起于南陽。
【山注】《搜神記·陳寶祠》有一個大罷擱——歷史上,秦文公是秦穆公的老祖宗,但搜神記此篇卻變成了秦穆公先得陳寶而霸,然后文公為陳寶立祠——好在馮夢龍水平不低,巧妙的將其改為文公建陳寶祠后,寶夫人封神上天,至第26章回穆公時,寶夫人下凡代天地賜穆公定晉之命,然后借大臣之口再將文公陳寶故事復(fù)敘一遍,至此完美彌合了搜神記上的這個罷擱。
4、立怒特祠
? ? ? ? 周平王三十二年(元始前739年,秦文公27年),秦文公欲興土木。正逢南山有一棵大梓樹,秦文公遂命人砍伐以作大殿主梁,但無論眾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傷及此樹分毫。文公大驚,立刻請巫史前去查察緣故,巫師細看之后獻策道,這是因為此樹已經(jīng)成精,故凡間之金不能破。不過樹屬木,對于木精當以火克之,而火色赤,因此若欲伐此樹,需讓伐木之人披肩散發(fā),并身著赭紅色衣服,之后用紅繩綁住樹即可砍伐。
????????秦文公將信將疑,命人依法嘗試,果然成功,但砍倒之際竟然從斷樹中跑出一頭力大無窮的青牛,沖破眾人包圍圈,直入豐水之中。文公大恐,忙問巫史吉兇,巫史淡淡道,千年木精為青羊,萬年木精為青牛,此大梓樹已有萬年之齡,故可神化乙木青牛出游人間,以此樹軀為主梁大善。秦文公聞言先是為尋得主梁大喜,可又為自己冒犯神靈而不安,于是在運走樹軀做梁后,又命人于此地立祠祭祀。名之曰怒特祠,以祀此大梓樹神,安撫其所化牛特之怒〖山錄||《史記·秦本紀》——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5】
????????又終南山,有大梓樹,文公欲伐為殿材,鋸之不斷,砍之不入。忽大風雨,乃止。有一人夜宿山下,聞眾鬼向樹賀喜,樹神亦應(yīng)之。
????????一鬼曰:“秦若使人被其發(fā),以朱絲繞樹,將奈之何?”樹神默然。
????????明日,此人以鬼語告于文公,文公依其說,復(fù)使人伐之,樹隨鋸而斷,有青牛從樹中走出,徑投雍水。其后近水居民,時見青牛出水中,文公聞之,使騎士候而擊之,牛力大,觸騎士倒地,騎士發(fā)散被面,牛懼更不敢出,文公乃制髦頭于軍中,復(fù)立怒特祠,以祭大梓之神。
山錄||《搜神記·怒特祠》(晉·干寶)美文欣賞
? ? ? ??秦時,武都故道有怒特祠 ,祠上生梓樹。秦文公二十七年,使人伐之,輒有大風雨,樹創(chuàng)隨合,經(jīng)日不斷。文公乃益發(fā)卒,持斧者至四十人,猶不斷。士疲,還息。其一人傷足,不能行,臥樹下,聞鬼語樹神曰:“勞乎攻戰(zhàn)?”其一人曰:“何足為勞?!庇衷唬骸扒毓珜⒈夭恍?,如之何?”答曰:“秦公其如予何?”又曰:“秦若使三百人被發(fā),以朱絲繞樹,赭衣,灰坌伐汝 ,汝得不困耶?”神寂無言。明日,病人語所聞。公于是令人皆衣赭,隨斫創(chuàng),坌以灰。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其后,青牛出豐水中,使騎擊之,不勝。有騎墮地,復(fù)上,髻解,被發(fā),牛畏之,乃入水,不敢出。故秦自是置旄頭騎。
5、魯惠郊禘
????????秦文公繼位后頻繁的祭天封神,終于引起了其他諸侯的不滿。其中魯惠公是實在看不下去了,畢竟自己的祖宗周公旦立下潑天的功勞也沒有被允許這么肆意的祭天。于是魯惠公派宰讓找到周平王,要求要么懲戒秦國,要么就允許魯國用郊禘之禮祭天。周平王當然不敢得罪自己花大價錢拉攏到的秦國,但也不可能親自說允許諸侯用天子郊禘之禮祭天。于是就嚴詞拒絕了魯惠公想要郊禘祭天的請求,但又不沒有明確要懲罰秦國。魯惠公實在不忿,就直接來個先斬后奏回去就開始籌備郊禘祭天。
????????而等到周平王駕崩時,周國已經(jīng)窘迫到連平王葬禮都辦不起的地步了,因此只能前去魯國化緣〖山錄||《左傳·隱公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賻。〗。魯國立刻慷慨解囊,但臨別時卻是一通暗示,周使心領(lǐng)神會。不久周桓王登基,派史角前往魯國,但沒有讓帶去任何命令,魯惠公見狀立刻心領(lǐng)神會,趕緊留下史角,史角也是心照不宣,就直接在魯國安家,以負責魯國祭祀禮儀的問題,后世的墨子在魯國學禮,得到的就是史角帶來的傳承,這為墨子悟道并創(chuàng)立墨家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山錄||《呂氏春秋·仲春紀·當染》——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 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於魯,墨子學焉。〗。
????????孔子周游列國,卻見諸侯皆不存周禮,失望之下只得帶弟子重回魯國。弟子問其緣故,孔子嘆息道:“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但自厲王、幽王之后,周禮就已經(jīng)破壞的差不多了,現(xiàn)在唯剩魯國了,因此我只能回魯,但可惜魯國現(xiàn)在竟然敢以郊禘之禮祭天,周公之禮亦衰矣!”〖山錄||《禮記·禮運第九》——孔子曰:“於呼哀哉!吾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6】
????????時魯惠公聞秦國僭祀上帝,亦遣太宰讓到周,請用郊禘之禮,平王不許。
????????惠公曰:“吾祖周公有大勛勞于王室,禮樂吾祖之所制作,子孫用之何傷?況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魯?”遂僭用郊禘,比于王室。
????????平王知之,不敢問也。自此王室日益卑弱,諸侯各自擅權(quán),互相侵伐,天下紛紛多事矣。
????????史官有詩嘆曰:自古王侯禮數(shù)懸,未聞侯國可郊天。一從秦魯開端僭,列國紛紛竊大權(quán)。
四、嶄新鄭國
0、山話嵓語
????????關(guān)于鄭桓公之死我傾向于并沒有戰(zhàn)死于幽王末年,不過我復(fù)述時依然按照《東周列國志》的原文進行復(fù)述。另外關(guān)于東鄭國立國時的具體過程,由于新出土的《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中有關(guān)于桓公滅鄶?shù)挠涊d,立刻變得撲朔迷離起來。不過我為了前后一致,依然按照傳統(tǒng)觀點,即依然是武公滅鄶。也就是說,在復(fù)述中,我依然按照傳統(tǒng)觀點——幽王末年鄭桓公戰(zhàn)死于驪山,而鄭武公繼位后滅鄶、虢等國建立東鄭國。
????????關(guān)于滅鄶?shù)倪^程,我采用的是《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中記載的車十乘徒三十,和《公羊傳》《國語》聯(lián)合考證的武公私通鄶夫人叔妘以奪鄶?shù)恼f法。而沒有采用《古本竹書紀年》中晉鄭聯(lián)手滅鄶?shù)恼f法〖山錄||《古本竹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同宣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為桓公。〗。主要是此處竹書紀年記載的時間和人物是幽王健在時鄭桓公聯(lián)合晉國強滅鄶國,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建立新鄭這一段的歷史線就全亂完了。因此我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觀點。
1、遷都新鄭
(1)寄孥虢鄶
? ? ? ? 周幽王十一年(元始前771年,鄭桓公36年),廢太子宜臼母族申勾結(jié)西戎弒殺幽王,時任幽王司徒的鄭桓公亦壯烈殉國。之后鄭世子繼位鄭伯,為鄭武公。此時鄭武公正居于洛邑之東的鄶、虢之間。鄭國的封地本在西土鎬京附近,但鄭武公為什么會居住在東都洛邑附近鄶、虢之間呢?這還要從西周幽王時的一場大地震說起。
????????昔幽王執(zhí)政時,朝政荒廢,幽王叔父鄭桓公此時為司徒,??嘀G幽王,但卻無甚作用。幽王二年(元始前780年,鄭桓公27年),西周祖地豐鎬爆發(fā)大地震,此震使岐山石崩,而涇、渭、洛三川因河道阻塞而洪水肆溢,一時間西土哀鴻遍野。但幽王卻沒有任何抗震救災(zāi)的意思,依然玩樂無憂。鄭桓公心憂無比再次苦諫,但依然失敗,無奈之下便與太史伯陽父商討辦法。〖山錄||《史記·周本紀》——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shù)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笔菤q也,三川竭,岐山崩。〗
????????可惜二人商量許久,依然無果。于是伯陽父嘆曰:“周將亡矣!”鄭桓公本想反駁,但話到嘴邊,卻變成了一聲嘆息,黯然說道:“我不懼死,但奈何妻小無著,故欲遷國,以將家小安排到安穩(wěn)之處,也好無后顧之憂的赴死報國,不知太史可有好的建議!”伯陽父聽罷又嘆了一口氣,然后說道:“洛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辈柛敢娻嵅唤?,于是拿出一份地圖展開后繼續(xù)說道:“此地近虢、鄶兩國,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strong>〖山錄||《史記·鄭世家》——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洛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惫唬骸昂我??”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
????????鄭伯感覺此處地域狹窄,于是指著地圖上南方的大片無主之地問道:“吾欲南之江上,何如?”伯陽父嘆道:“昔祝融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興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strong>〖山錄||《史記·鄭世家》——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昔祝融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興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惫唬骸拔嵊游鞣剑稳??”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span>〗
????????鄭伯大驚,連忙繼續(xù)問道:“周衰,何國興者?”伯陽父看著地圖出神道:“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堯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并,亦必興矣?!?strong>〖山錄||《史記·鄭世家》——公曰:“周衰,何國興者?”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堯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并,亦必興矣?!?/span>〗
????????鄭伯聽后默然良久,之后就按照伯陽父的建議拿出大量家財找到虢、鄶兩君,求一地安置家小,虢、鄶兩君一看是司徒發(fā)話,自不敢怠慢,并且給的錢也不少,于是立刻就同意了,之后二人合計之后,劃出十邑交割給鄭伯,鄭伯遂將家小遷往此地。而鄭武公就是在那時來到此虢、鄶之間定居的,直到此時桓公戰(zhàn)死,馬革裹尸而還。〖山錄||《史記·鄭世家》——桓公曰:“善?!庇谑亲溲酝酰瑬|徙其民洛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
(2)美男計
????????鄭武公驚聞噩耗后沒有痛哭,他知道他沒有時間傷心,因為此時真正的危機才剛開始。昔年其父桓公為大周司徒,因此虢、鄶兩君不敢造次,對鄭國遷國的要求百依百順。但如今其父薨逝,虢、鄶兩君還會這么老實嗎?此十邑兩國曾經(jīng)營多年,無論是地形、人口還是防御工事兩國都十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國忽然反悔,聯(lián)手侵吞,那己方可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因此對于現(xiàn)在的自己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先下手為強,趁著虢、鄶兩君還不能迅速消化消息進行部署的機會,率先出手,消滅兩國,以除后患。
????????可計劃雖然有了,但難度卻極大,此時武公手上只有戰(zhàn)車十乘,以這點兒兵力,去覆滅虢、鄶兩國無異于以卵擊石。應(yīng)該怎么辦呢?忽然武公眼前一亮,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了一個妖艷的女人形象。
????????她叫叔妘,是鄶國君夫人,相貌妖嬈,因此一直對于自己只能嫁給鄶君這樣的小國之主不滿,常自怨自艾不止,直到那一日見到了鄭武公。但是鄭武公和家人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了目的地,虢、鄶兩君自然不敢怠慢大周司徒的家小,于是紛紛攜各自夫人前來接風。然后叔妘就看到了她的真名天子——鄭武公。此時的鄭武公英氣勃發(fā),已顯雄主之象,且武公在西周常跟著父親在鎬京生活,身具貴氣,自然不是虢、鄶這些鄉(xiāng)下小諸侯可比。于是叔妘那已認命的心開始躁動了起來,時不時就與武公互動來往。武公并不是懵懂稚童,自然明曉叔妘心意,但武公卻并不愿意,因為叔妘雖然尚未色衰,但這完全屬于老牛吃嫩草,想武公是堂堂鄭國君儲,怎能受此委屈。但武公也知東鄭國現(xiàn)在還在草創(chuàng),不好得罪鄰居,于是也就虛與委蛇,并沒有直接嚴拒。〖山錄||《國語卷二·周語》——王德翟人,將以其女為后,富辰諫曰:“不可。夫婚姻,禍福之階也。利內(nèi)則福由之,利外則取禍。今王外利矣,其無乃階禍乎?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杞、繒由大姒,齊、許、申、呂由大姜,陳由大姬,是皆能內(nèi)利親親者也。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須由伯姞,鄶由叔妘,聃由鄭姬,息由陳媯,鄧由楚曼,羅由季姬,盧由荊媯,是皆外利離親者也?!?/span>〗
????????就這樣叔妘一直被釣著,直到武公深陷危局。此時其父薨逝,對內(nèi)重擔已經(jīng)押到自己身上,對外則是手捧金碗群狼環(huán)伺。此時一個處理不好可能就是國破家亡。于是鄭武公決定豁出去了,然后就在一個合適的日子私會了叔妘。叔妘大喜,還以為是自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了,就這樣雙方在郎有情來妾有意的狀態(tài)下,很快就過上了蜜里調(diào)油的生活。
????????但問題是此時鄶君還在,因此兩人就只能是暗中相會,而叔妘實在不喜歡這種偷偷摸摸的生活,于是就起了殺夫的想法。而武公自然也不敢一直這樣,畢竟這要是一著不慎東窗事發(fā),那虢、鄶兩君連借口都不用找了,直接就可以高舉大義的推平自己。于是很快二人就商量好了里應(yīng)外合奪取鄶國的計劃。
(3)遷都新鄭
????????鄭武公商量妥當后立刻返回駐地秣馬厲兵。此次作戰(zhàn)乃是以小博大以蛇吞象的險著,是以偷襲為主,故此戰(zhàn)關(guān)鍵是迅速和保密。因此鄭武公沒有多帶兵甲,畢竟人多口雜,不易保密;且此次務(wù)求一擊斃命,人貴精不貴多。于是武公精挑車兵十乘三十人,步兵亦三十人共六十人,然后勤加操練,務(wù)求無失。
????????周平王二年(元始前769年,鄭武公二年)〖山錄||《<漢書·地理志>注》——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居于鄭父之丘?!?/span>,武公與叔妘約定的時間到了,于是鄭武公親自指揮戰(zhàn)車十乘、步兵三十人直撲鄶都,此時天還未亮,鄭武公戰(zhàn)前與眾人約定,今天滅鄶后在鄶都吃早飯,眾人應(yīng)諾。到達鄶都后,叔妘果然暗中留好了門,于是武公一生令下,全軍直入鄶都沖入鄶宮。鄶君此時還在寢宮酣睡,因此沒有反應(yīng)過來就被沖入宮中的鄭卒砍殺在了床上。鄶君一死,鄶國立刻群龍無首,再加上有叔妘這個高級內(nèi)應(yīng)的幫助,鄭武公很快就徹底占領(lǐng)了鄶國。〖山錄||《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甲本)》——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以車十乘,徒三十人,敷其腹心,奮其股肱,以協(xié)于庸偶,接胄被甲,擭戈盾以造勛。戰(zhàn)于魚麗,吾乃獲函、(此+阝),覆車襲沝,克鄶朝食,汝容社之處,亦吾先君之力也。〗
????????勝利之后,鄭武公攜著叔妘在都中漫步,鄶都乃是從鄶國立國后就開始經(jīng)營,自然要比虢鄶兩君送出的十邑宏偉。武公看著繁華的鄶都十分滿意,于是立刻將十邑駐地的家小和嫡系遷移到鄶都,然后將鄶都正式更名為新鄭,寓意鄭國新生!〖山錄||《公羊傳·桓公十一年》——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
2、滎陽京師
(1)險要東虢
????????鄭武公拿下鄶國后,國力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就自然而然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鄰國東虢國。但虢國和鄶國不同,虢國并不不好打。
????????首先東虢國乃是姬姓國,且為天子嫡系,開國之君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者,(城)郭也,意指虢國的一大職能就是作為屏障直接護衛(wèi)周都,因此歷代虢國君便與周天子關(guān)系緊密。例如藩衛(wèi)宗周鎬京的西虢國君虢石父生前便是西周幽王最寵幸的臣子,兩國關(guān)系可見一般。不過好在東虢國是藩衛(wèi)洛邑成周的,與西周天子關(guān)系就差了一點,且此時西周天子已滅,剩下個東周平王還是曾經(jīng)的西周廢太子,因此此時的虢國與現(xiàn)任天子的關(guān)系就很微妙了。
????????然后就是虢國的地利,東虢國控制著制邑,而制邑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虎牢。昔西周穆王麾下猛士曾生擒得一妖虎,穆王惜虎之才不忍殺之,但妖虎暴虐,難受約束。穆王思慮再三后便擇一險地看管妖虎,果然妖虎雖強,但卻始終不能脫。于是此地便被命名為虎牢,又名制,以紀猛士制服妖虎之故事〖山錄||《穆天子傳·卷五》——有虎在乎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請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而畜之東虞,是為虎牢。〗。東虢控制著這么險要的雄關(guān),武公如何能輕易得手?
(2)滅虢得京
????????雖然如此,但鄭武公非常明白,虢國必須滅,并且這一戰(zhàn)不僅必須打,還要趕快打。原因很簡單,東虢的戰(zhàn)略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據(jù)此虎牢險關(guān),進可攻退可守,若鄭國能得此關(guān),則鄭之東境便無憂矣。另外此時周朝正逢大亂,周國勢力大損,天子尚未穩(wěn)坐,根本無暇管理諸侯。因此此時是鄭武公兼并周邊弱小諸侯的最好機會。而一旦等到天子穩(wěn)固地位后,東虢必會因為險要的戰(zhàn)略位置而受到天子的拉攏,到那時就算想打也打不成了。
????????打定主意后,鄭文公立刻開始秣兵歷馬,整合同化原鄶國兵力,經(jīng)過兩年的準備,武公終于安排妥當。周平王四年(元始前767年,鄭武公四年),鄭武公率兵血戰(zhàn)虎牢關(guān),在付出慘烈代價后終于攻入了虎牢關(guān)斬殺了虢叔?;⒗侮P(guān)一失,虢叔又戰(zhàn)死,群龍無首又失險要的虢國很快就被武公滅掉。之后鄭國順利的兼并了東虢國(即現(xiàn)今河南滎陽市附近),并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虎牢關(guān)〖山錄||《左傳·隱公元年》——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薄?。戰(zhàn)后不久,武公立刻在制邑重建要塞關(guān)卡(即后世著名的汜水鎮(zhèn)虎牢關(guān))派重兵把守!
????????就這樣,鄭武公先是在平王二年時,靠私通鄶夫人叔妘,偷襲吞并鄶?shù)兀船F(xiàn)在河南新鄭市附近),然后遷都于鄶,改名為新鄭,此次以小博大,使鄭國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兩年后后在消化完鄶國領(lǐng)土和人口后又強攻兼并了東虢國,將東虢滎陽設(shè)立成京城(滎陽是后世的稱法,此處只是要區(qū)別“京城”這個歧義較大的詞),將制邑重建為要塞,至此鄭武公算是在亂世開幕前站穩(wěn)了腳跟,為春秋小霸的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3)小霸之基
????????武公拿下鄶虢等國重塑鄭國后,立刻拋下叔妘,與申國聯(lián)誼,迎娶申侯的女兒武姜。武姜是周平王的姨母,鄭申聯(lián)姻后,武公與天子的關(guān)系自然被強化,鄭伯在周朝堂上的地位也是立刻水漲船高。周平王十三年(元始前758年,鄭武公13年),與鄭武公一起勤王立下大功的衛(wèi)武公薨逝。至此,周朝朝政便幾乎為鄭武公一人把持。
? ? ????鄭文公與武姜生子莊公和段。但也許是虎牢關(guān)這一戰(zhàn)實在太慘烈了,以致于武公每每想起都是悸動不已,常常會和家人追述此事。這就使武公一家子都對虎牢關(guān)十分看重。后來莊公繼位后,其母武姜和弟段立刻向其索要虎牢,但莊公寧愿將整個京城滎陽拿出來,也堅決不交出虎牢。而這也為之后莊公克段埋下了伏筆。
? ? ????因為鄭國京城滎陽與洛邑較近,故鄭武公經(jīng)常來回跑,這樣即可以處理鄭國國政,也不耽誤把持周國朝政。并且京城滎陽有虎牢關(guān)屏障藩衛(wèi),固若金湯,因此京城滎陽也就成為了絲豪不亞于首都新鄭的鄭國都城。但這也為之后的京城太叔段之亂埋下了伏筆。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7】
????????再說鄭世子掘突嗣位,是為武公。
????????武公乘周亂,并有東虢及鄶?shù)?,遷都于鄶,謂之新鄭,以滎陽為京城,設(shè)關(guān)于制邑,鄭自是亦遂強大,與衛(wèi)武公同為周朝卿士。
????????平王十三年,衛(wèi)武公薨,鄭武公獨秉周政,只為鄭都滎陽,與洛邑鄰近,或在朝,或在國,往來不一,這也不在話下。
五、鄭伯克段
0、山話嵓語
????????此處需要指出《東周》原著的一些設(shè)定,關(guān)于段被稱為共叔段,馮夢龍認為是因為鄭武公將段分封到共邑的原因,并且段叛亂失敗后,逃回共邑被鄭莊公斬殺。但其實是段被鄭莊公克后逃到共邑,并沒有死,還在那里安穩(wěn)的生活,所以史書稱其為共叔段,并且共邑是衛(wèi)國領(lǐng)土。當然此處我并不認為是馮夢龍學藝不精,而是這類文學作品的一條通則——不殺壞人不撒氣——就是說這類作品是直接面向大眾,所以需要照顧大眾的情緒,因此共叔段這種反派必須死,否則老百姓意難平,可能就直接棄書了。
????????另外這個“共邑”據(jù)傳就是“共和行政”時那個神秘的共伯和的共國,后共國并入衛(wèi)國,降格為共邑。也就是說共是衛(wèi)國領(lǐng)土,鄭伯是沒有資格分封,也沒有攻擊共邑,不過衛(wèi)國確實是因為共叔段之事和鄭國干起來了,并且還是衛(wèi)國先出手,不清楚衛(wèi)與共叔段之間為什么關(guān)系這么好。
????????至于共叔段結(jié)局,《史記》記載的比《左傳》又多了一部分后續(xù)。大意是段逃入衛(wèi)國后,衛(wèi)桓公將他安排在共邑,之后衛(wèi)公子州吁到共邑與共叔段暗中合謀弒殺衛(wèi)桓公,然后州吁又為共叔段出頭,合陳蔡魯衛(wèi)宋五國之兵伐鄭,圍新鄭東門,割麥而回。之后共叔段才徹底從歷史舞臺中消失。
1、都京分立
? ? ? ? 周平王十年(元始前761年,鄭武公10年)鄭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武姜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寤生,次子名段。由于武姜第一次生孩子時沒有經(jīng)驗,結(jié)果生寤生時受了驚嚇,就為其取惡名寤生,并一直極為厭惡寤生。也因此武姜十分偏愛段,就一直想要立段為嫡世子,但好在一直被鄭武公嚴詞拒絕。〖山錄||《史記·鄭世家》——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請公,欲立段為太子,公弗聽。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為莊公?!?/span>
? ? ? ??周平王二十七年(元始前744年,鄭武公27年),鄭武公薨逝,寤生繼位鄭伯,為鄭莊公。其母武姜找到鄭莊公,要為共叔段求一個好封地,鄭莊公問想要哪里?武姜深諳“掀屋開窗原理”,先張口要制邑(即虎牢關(guān)),莊公當然不敢給了,這要是給出去,哪天共叔段一想不開,直接向敵國獻關(guān),那整個鄭國西域就失去屏障一馬平川了。然后武姜趕緊趁機索要京城,莊公當然更不想給了,滎陽京城雖然不是首都,但鄭武公一直是按照新鄭首都的規(guī)格建造的,且鄭武公常在此處辦公,已經(jīng)算是鄭國的政治中心了,甚至說是首都也不為過。但奈何被武姜用言語給架住,莊公也只得在群臣的非議下,硬著頭皮將京城封給了共叔段,從此段又被稱為京城太叔。〖山錄||《史記·鄭世家》——莊公元年,封弟段于京,號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國,非所以封庶也?!鼻f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奪也?!薄?/span>
? ? ? ? 武姜見莊公雖然封給共叔段京城,但態(tài)度過于勉強。擔心莊公將來反悔,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共叔段離開新鄭前就與之密謀造反,讓共叔段到封地京城后招兵買馬,等時機成熟,里應(yīng)外合,奪了鄭伯之位〖山錄||《史記·鄭世家》——段至京,繕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鄭武公是萬萬沒想到,當年的鄶都、虢京到如今竟然有了分鄭之患。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8】
????????卻說鄭武公夫人,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長曰寤生,次曰段。
????????為何喚做寤生?原來姜氏夫人分娩之時,不曾坐蓐,在睡夢中產(chǎn)下了,醒覺方知,姜氏吃了一驚,以此取名寤生,心中便有不快之意。
????????及生次子段,長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藝高強。
????????姜氏心中偏愛此子:“若襲位為君,豈不勝寤生十倍?”屢次向其夫武公稱道次子之賢,宜立為嗣。
????????武公曰:“長幼有序,不可紊亂。況寤生無過,豈可廢長而立幼乎?”遂立寤生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為段之食邑,號曰共叔。姜氏心中愈加不悅。
????????及武公薨,寤生即位,是為鄭莊公,仍代父為周卿士。
????????姜氏夫人見共叔無權(quán),心中怏怏,乃謂莊公曰:“汝承父位,享地數(shù)百里,使同胞之弟,容身蕞爾,于心何忍?”
????????莊公曰:“惟母所欲?!苯显唬骸昂尾灰灾埔胤庵??”
????????莊公曰:“制邑巖險著名,先王遺命,不許分封。除此之外,無不奉命?!?/span>
????????姜氏曰:“其次則京城亦可?!鼻f公默然不語。
????????姜氏作色曰:“再若不允,惟有逐之他國,使其別圖仕進,以餬口耳!”
????????莊公連聲曰:“不敢,不敢?!彼煳ㄎǘ恕?/span>
????????次日升殿,即宣共叔段欲封之。
????????大夫祭足諫曰:“不可。天無二日,民無二君。京城有百雉之雄,地廣民眾,與滎陽相等。況共叔,夫人之愛子,若封之大邑,是二君也,恃其內(nèi)寵,恐有后患。”
????????莊公曰:“我母之命,何敢拒之?”遂封共叔于京城。
????????共叔謝恩已畢,入宮來辭姜氏。
????????姜氏屏去左右,私謂段曰:“汝兄不念同胞之情,待汝甚薄。今日之封,我再三懇求,雖則勉從,中心未必和順。汝到京城,宜聚兵搜乘,陰為準備,倘有機會可乘,我當相約,汝興襲鄭之師,我為內(nèi)應(yīng),國可得也。汝若代了寤生之位,我死無憾矣!”
????????共叔領(lǐng)命,遂往京城居住。自此國人改口,俱稱為京城太叔。
2、里通衛(wèi)國
? ? ? ? 共叔段到京城滎陽后,立刻招兵買馬,時常以打獵為名,出城訓練士兵。然后開始了勢力擴張,滎陽在鄭國西北部,共叔段先是強迫鄭國西側(cè)和北側(cè)的城邑奉自己為主,要求這些城邑不再向鄭莊公交稅,而是向自己交稅,且這些城邑封地的兵馬只能聽自己調(diào)遣。
????????收服鄭國西北部的部分勢力擁有自己的基本盤后,共叔段開始以打獵的名義在鄭國西北部肆意發(fā)展勢力,妄圖采用切香腸的戰(zhàn)術(shù)步步蠶食直至徹底掌控鄭國西北之地,期間共叔段先后奪取鄢(河南許昌市鄢陵縣)和廩延(河南新鄉(xiāng)市延津縣)等鄭國西北重鎮(zhèn)。進而妄圖能夠虎踞京城滎陽,以與鄭都新鄭的鄭莊公分庭抗禮。
????????但此事并沒有這么簡單,雖然當年鄭武公靠著原鄶國之民打下虢國,但共叔段卻很難靠著原虢國之民打下原鄶國之地,這是因為虢國的重中之重虎牢制一直被鄭莊公緊緊的捏在手中。若是段擁有虎牢,則可以直接恢復(fù)到幾十年前的虢鄶分屬的局勢,到那時候,段坐擁西北虢地,靠著虎牢進可攻退可守,而莊公只剩東南鄶?shù)乜删吐闊┝?。這也就是為什么當時武姜向莊公為段索要虎牢時,莊公是一口回絕的,否則虢鄶重分不是不可能。
????????但如今鄭莊公捏住虎牢,就能死死的壓制住共叔段,開始此時共叔段已掌控西北,但其實鄭莊公可輕松破之。但共叔段自然不會就此認輸,而是準備引入強援。正好共叔段的鄰國乃是強國衛(wèi),并且兩國關(guān)系微妙,昔鄭武公和衛(wèi)武公護衛(wèi)平王東遷,乃是一個戰(zhàn)壕中的諸侯,故繼而同輔周室。但可惜之后衛(wèi)武公薨逝,而鄭武公趁機把持周政,致使兩國關(guān)系有些變化。等到鄭武公薨后,鄭莊公順勢繼其父周世卿之位,再次把持周政,這就讓衛(wèi)國有些不滿了。
????????共叔段敏銳的察覺出衛(wèi)國對鄭莊公的不滿,立刻借助緊鄰衛(wèi)國的地利之便,和衛(wèi)國打好了關(guān)系。共叔段不僅出賣了手上原是鄭國的不少利益,而衛(wèi)國也非常樂意助段謀逆,首先,段與衛(wèi)友善,段得鄭后兩國交往中;其次,段若成功奪位,必會因得國不正而受到阻力,他就需要仰仗衛(wèi)國的支持,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必會出賣更多利益;再次,段若成功,周天子絕不會允許段來輔佐周政,那就空出了一大塊兒生態(tài)位,而此時衛(wèi)作為周的鄰國極有可能將分得一塊大蛋糕。所以衛(wèi)桓公非常支持共叔段奪取鄭伯之位的妄念,暗中提供了不少助力。
3、欲施故技
????????共叔段暗中獲得衛(wèi)國的大力支持后,立刻有了足夠的底氣,于是打算反叛了,但是虎牢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只要鄭莊公握著虎牢,段要想強攻就會非常艱難,而如果跳過虎牢,則鄭莊公就可以從虎牢出兵截斷共叔段的后方,來個釜底抽薪,到那時,共叔段沒有給養(yǎng),就算有再多的兵力也只是無根之水而已,揮手可散。
????????那應(yīng)該怎么辦呢?然后共叔段就想起了自己父親攻占鄶都也就是此時新鄭的戰(zhàn)略——內(nèi)神通外鬼。而正巧此時新鄭中正有一個現(xiàn)成的內(nèi)神,段之母武姜。于是共叔段就暗中與新鄭的母親通信,打算復(fù)刻其父鄭武公偷襲鄶君的策略。而武姜得信后立刻同意,準備效仿自己的前任叔妘暗開都門,偷放段軍入城一舉斬殺鄭伯。
????????還真是前人造孽后人償,鄭武公估計怎么都想不到,竟然在鄶都這個地方,自己的兒子即將完美復(fù)刻自己當年偷襲鄶都斬殺鄶君的方法,用來偷襲鄭都斬殺鄭伯。不過有一點應(yīng)該慶幸,共叔段不是當年的鄭武公,而鄭莊公也不是當年的鄶國君。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09】
????????開府之日,西鄙、北鄙之宰,俱來稱賀。太叔段謂二宰曰:“汝二人所掌之地,如今屬我封土,自今貢稅,俱要到我處交納,兵車俱要聽我征調(diào),不可違誤?!?/span>
????????二宰久知太叔為國母愛子,有嗣位之望,今日見他豐采昂昂,人才出眾,不敢違抗,且自應(yīng)承。
????????太叔托名射獵,逐日出城訓練士卒,并收二鄙之眾,一齊造入軍冊。又假出獵為由,襲取鄢及廩延。
????????兩處邑宰逃入鄭國,遂將太叔引兵取邑之事,備細奏聞莊公,莊公微笑不言。
????????班中有一位官員,高聲叫曰:“段可誅也!”
????????莊公抬頭觀看,乃是上卿公子呂。
????????莊公曰:“子封有何高論?”
????????公子呂奏曰:“臣聞‘人臣無將,將則必誅',今太叔內(nèi)挾母后之寵,外恃京城之固,日夜訓兵講武,其志不篡奪不已。主公假臣偏師,直造京城,縛段而歸,方絕后患?!?/span>
????????莊公曰:“段惡未著,安可加誅?”
????????子封曰:“今兩鄙被收,直至廩延,先君土地,豈容日割?”
????????莊公笑曰:“段乃姜氏之愛子,寡人之愛弟。寡人寧可失地,豈可傷兄弟之情,拂國母之意乎?”
????????公子呂又奏曰:“臣非慮失地,實慮失國也。今人心皇皇,見太叔勢大力強,盡懷觀望,不久都城之民,亦將貳心。主公今日能容太叔,恐異日太叔不能容主公,悔之何及?”
????????莊公曰:“卿勿妄言,寡人當思之。”
????????公子呂出外,謂正卿祭足曰:“主公以宮闈之私情,而忽社稷之大計,吾甚憂之?!?/span>
????????祭足曰:“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視,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子貴戚之卿也,若私叩之,必有定見。”
????????公子呂依言,直叩宮門,再請莊公求見。
????????莊公曰:“卿此來何意?”
????????公子呂曰:“主公嗣位,非國母之意也。萬一中外合謀,變生肘腋,鄭國非主公之有矣。臣寢食不寧,是以再請?!?/span>
????????莊公曰:“此事干礙國母?!?/span>
????????公子呂曰:“主公豈不聞周公誅管、蔡之事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望早早決計?!?/span>
????????莊公曰:“寡人籌之熟矣。段雖不道,尚未顯然叛逆,我若加誅,姜氏必從中阻撓,徒惹外人議論,不惟說我不友,又說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為,彼恃寵得志,肆無忌憚。待其造逆,那時明正其罪,則國人必不敢助,而姜氏亦無辭矣!”
????????公子呂曰:“主公遠見,非臣所及。但恐日復(fù)一日,養(yǎng)成勢大,如蔓草不可芟除,可奈何?主公若必欲俟其先發(fā),宜挑之速來。”
????????莊公曰:“計將安出?”
????????公子呂曰:“主公久不入朝,無非為太叔故也。今聲言如周,太叔必謂國內(nèi)空虛,興兵爭鄭。臣預(yù)先引兵伏于京城近處,乘其出城,入而據(jù)之。主公從廩延一路殺來,腹背受敵,太叔雖有沖天之翼,能飛去乎?”
????????莊公曰:“卿計甚善,慎毋泄之他人。”
????????公子呂辭出宮門,嘆曰:“祭足料事,可謂如神矣!”
4、莊公安國
? ? ? ? 共叔段準備效仿父親武公的妙計,但他忽略了一點,自己的父親還有個兒子,就是鄭莊公。共叔段跟著父親時能得知滅鄶?shù)膬?nèi)情,而跟著鄭武公時間更長的哥哥鄭莊公又怎能不知?所以事實是遠在新鄭的鄭莊公一直心知肚明,武姜偏心成什么樣了,鄭莊公怎么會不加防備?在新鄭鄭莊公其實一直掌握著共叔段的動向,只是一直引而不發(fā)而已,畢竟堂堂國君怎么可能在西北一個暗哨都沒有。于是一場兄弟鬩墻的大戰(zhàn)就這樣開始了:
? ? ? ? 周平王四十九年(元始前722年,魯隱公01年,鄭莊公22年),鄭莊公傳令,說將去周朝面圣輔政,讓大夫祭足監(jiān)國。武姜固然中計,給共叔段寫密信,約定五月初旬進攻新鄭,她作內(nèi)應(yīng)負責開城門接應(yīng)。
? ? ? ? 而公子呂早已在在京畿周邊要道埋伏了人手,很快抓住了信使。莊公看過信后,重新封好,找人冒充信使,將這封信送給共叔段,并要信使索取回信。結(jié)果共叔段也中計了,回信中,不僅確定了接應(yīng)暗號是插白旗,并且寫明了準確時間是五月初五。〖山注||? 此處日期是《東周列國志》估約莫安排的,歷史上只記載了共叔段出奔的具體時間是五月辛丑?!?/span>
? ? ? ? 鄭莊公看到回信,立刻開始軍事部署,先故意向武姜辭行,并當著武姜的面出城,卻不是去洛陽,而是往被共叔段搶奪的廩延、鄢邑方向進發(fā)。然后命子封率戰(zhàn)車二百乘向滎陽進發(fā)。而公子呂則悄悄到達并隱藏埋伏在京城滎陽的周邊地帶,并派幾隊士兵化妝成商人,潛伏進京城滎陽。
? ? ? ? 共叔段對封地上的臣民矯詔說,奉莊公命前去監(jiān)國,欺騙自己封地上和鄭國西北部城邑的軍隊跟隨自己向新鄭進發(fā)。等到共叔段離開京城滎陽后,潛伏進滎陽的軍士,立刻奪取城門,并在城樓上點火示意,公子呂立刻帶大部隊沖進滎陽城,奪城后立刻拿出鄭莊公的手諭,穩(wěn)定住了局勢,并立刻張榜說明情況。
? ? ? ? 共叔段出兵不久,得探報鄭帥子封正率大軍接近,不久兩軍即將遭遇。正當共叔段為消息泄露不能偷襲而心驚時,后方就傳來了京城滎陽已被占領(lǐng)的消息。前有強兵,而后方給養(yǎng)被掐斷,共叔段趕緊帶兵返回,打算先奪回京城滎陽,據(jù)城而守,等待衛(wèi)援。但奈何士兵是被他誆騙出來的,到滎陽后,很多士兵通過家信等消息渠道知道了真相,于是直接就散了。
? ? ? ? 共叔段一見大勢已去,趕緊向剛收服的鄢邑逃去,希望能夠故技重施再聚人馬。但到鄢邑不久,鄭莊公與子封就帶大軍殺到。這一路上,段屬城邑很多都未等到莊公大軍到達就直接投降了,因此鄭莊公和子封很快就兵不血刃的拿回西北諸地,并合兵一處朝著鄢邑疾馳。共叔段見大勢已去只得趕緊逃往衛(wèi)國,衛(wèi)桓公收留了段,并將其外封到共邑(河南新鄉(xiāng)衛(wèi)輝市附近),因此段又被稱為共叔段。之后共叔段就在驚恐與絕望中于共邑渡過了自己的后半生。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10】
????????次日早朝,莊公假傳一令,使大夫祭足監(jiān)國,自己往周朝面君輔政。
????????姜氏聞知此信,心中大喜曰:“段有福為君矣!”遂寫密信一通,遣心腹送到京城,約太叔五月初旬,興兵襲鄭,時四月下旬事也。
????????公子呂預(yù)先差人伏于要路,獲住赍書之人,登時殺了,將書密送莊公。莊公啟緘看畢,重加封固,別遣人假作姜氏所差,送達太叔。索有回書,以五月初五日為期,要立白旗一面于城樓,便知接應(yīng)之處。
????????莊公得書,喜曰:“段之供招在此,姜氏豈能庇護耶?”
????????遂入宮辭別姜氏,只說往周,卻望廩延一路徐徐而進。公子呂率車二百乘,于京城鄰近埋伏,自不必說。
????????卻說太叔接了母夫人姜氏密信,與其子公孫滑商議,使滑往衛(wèi)國借兵,許以重賂。自家盡率京城二鄙之眾,托言奉鄭伯之命,使段監(jiān)國,祭纛犒軍,揚揚出城。
????????公子呂預(yù)遣兵車十乘,扮作商賈模樣,潛入京城,只等太叔兵動,便于城樓放火。公子呂望見火光,即便殺來,城中之人,開門納之,不勞余力,得了京城。即時出榜安民,榜中備說莊公孝友,太叔背義忘恩之事,滿城人都說太叔不是。
????????再說太叔出兵,不上二日,就聞了京城失事之信,心下慌忙,星夜回轅,屯扎城外,打點攻城,只見手下士卒紛紛耳語。
????????原來軍伍中有人接了城中家信,說:“莊公如此厚德,太叔不仁不義?!?/span>
????????一人傳十,十人傳百,都道:”我等背正從逆,天理難容?!焙迦欢?。
????????太叔點兵,去其大半,知人心已變,急望鄢邑奔走,再欲聚眾。不道莊公兵已在鄢。
????????乃曰:“共吾故封也?!庇谑亲呷牍渤?,閉門自守。
????????莊公引兵攻之,那共城區(qū)區(qū)小邑,怎當?shù)脙陕反筌??如泰山壓卵一般,須臾攻破?/span>
????????太叔聞莊公將至,嘆曰:“姜氏誤我矣,何面目見吾兄乎?”遂自刎而亡。
????????胡曾先生有詩曰:寵弟多才占大封,況兼內(nèi)應(yīng)在宮中。誰知公論難容逆,生在京城死在共。
????????又有詩說莊公養(yǎng)成段惡,以塞姜氏之口,真千古奸雄也。詩曰:子弟全憑教育功,養(yǎng)成稔惡陷災(zāi)兇。一從京邑分封日,太叔先操掌握中。
六、黃泉之誓
(1)恩斷義絕
? ? ? ? 鄭莊公派人搜出武姜寄給共叔段的謀反密信,將其與共叔段的回信合在一起,讓人交給武姜。武姜看后知道事已經(jīng)泄露,又知共叔段已經(jīng)叛國,驚恐之下,不知所措。莊公命人帶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武姜亦無顏見莊公,于是就在鄭莊公回宮前,提前離開了國都新鄭,遷往潁地居住。
(2)黃泉見母
? ? ? ? 鄭莊公手下有一人名叫潁考叔,潁谷人(河南鄭州登封市)也,為人孝順,聽說了莊公與其母恩斷義絕之事,認為應(yīng)該勸諫一二。就打了幾頭鸮,以獻野味為名,進獻莊公。并向莊公介紹,此鳥為不孝之鳥,因此捕殺進獻。莊公默然,賜肉食,卻見潁考叔偷偷的往衣服里面塞肉。于是就問其故,潁考叔解釋道是因為此肉十分鮮美,想帶回家讓家母也嘗嘗。莊公長嘆,將自己因一時之氣,驅(qū)逐武姜的事告訴了潁考叔,并言道自己十分后悔,但毒誓已發(fā),無可奈何。潁考叔趕緊進諫,可以挖掘一個地道,挖到地下水涌出,然后再修建一個地下室。讓莊公母子通過地道在地下室中見面,這樣就可以破了這黃泉之誓。
? ? ? ? 鄭莊公大喜,于是就讓潁考叔帶五百壯丁,去曲洧牛脾山(在河南許昌長葛市附近)下挖掘地道,挖了十幾丈,便挖出了地下水,加固之后又用木頭支撐建了一座地下室。最后,莊公母子通過地道在地下室相見。鄭莊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武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至此母子二人冰釋前嫌,和好如初。之后一行人高高興興的一同回宮,母子之間更是其樂融融!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11】
????????莊公撫段之尸,大哭一場,曰:“癡兒何至如此?”
????????遂簡其行裝,姜氏所寄之書尚在。將太叔回書,總作一封,使人馳至鄭國,教祭足呈與姜氏觀看。
????????即命將姜氏送去潁地安置,遺以誓言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姜氏見了二書,羞慚無措,自家亦無顏與莊公相見,即時離了宮門,出居潁地。
????????莊公回至國都,目中不見姜氏,不覺良心頓萌,嘆曰:“吾不得已而殺弟,何忍又離其母。誠天倫之罪人矣!”
????????卻說潁谷封人,名曰潁考叔,為人正直無私,素有孝友之譽。
????????見莊公安置姜氏于潁,謂人曰:“母雖不母,子不可以不子。主公此舉,傷化極矣!”乃覓鸮鳥數(shù)頭,假以獻野味為名,來見莊公。
????????莊公問曰:“此何鳥也?”
????????潁考叔對曰:“此鳥名鸮,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細而暗于大也。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鼻f公默然。
????????適宰夫進蒸羊,莊公命割一肩,賜考叔食之??际逯粧萌猓眉埌?,藏之袖內(nèi)。
????????莊公怪而問之,考叔對曰:“小臣家有老母,小臣家貧,每日取野味以悅其口,未嘗享此厚味。今君賜及小臣,而老母不沾一臠之惠,小臣念及老母,何能下咽?故此攜歸,欲作羹以進母耳?!?/span>
????????莊公曰:“卿可謂孝子矣!”言罷,不覺凄然長嘆。
????????考叔問曰:“主公何為而嘆?”
????????莊公曰:“你有母奉養(yǎng),得盡人子之心。寡人貴為諸侯,反不如你。”
????????考叔佯為不知,又問曰:“姜夫人在堂無恙,何為無母?”
????????莊公將姜氏與太叔共謀襲鄭,及安置潁邑之事,細述一遍:”已設(shè)下黃泉之誓,悔之無及。”
????????考叔對曰:“太叔已亡,姜夫人止存主公一子,又不奉養(yǎng),與鸮鳥何異?倘以黃泉相見為歉,臣有一計,可以解之?!?/span>
????????莊公問:“何計可解?”
????????考叔對曰:“掘地見泉,建一地室,先迎姜夫人在內(nèi)居住,告以主公想念之情,料夫人念子,不減主公之念母,主公在地室中相見,于及泉之誓,未嘗違也?!?/span>
????????莊公大喜,遂命考叔發(fā)壯士五百人,于曲洧牛脾山下,掘地深十余丈,泉水涌出,因于泉側(cè)架木為室,室成,設(shè)下長梯一座,考叔往見武姜,曲道莊公悔恨之意,如今欲迎歸孝養(yǎng),武姜且悲且喜,考叔先奉武姜至牛脾山地室中,莊公乘輿亦至,從梯而下,拜倒在地。
????????口稱:“寤生不孝,久缺定省,求國母恕罪!”
????????武姜曰:“此乃老身之罪,與汝無與?!庇檬址銎?,母子抱頭大哭。
????????遂升梯出穴,莊公親扶武姜登輦,自己執(zhí)轡隨侍。國人見莊公母子同歸,無不以手加額,稱莊公之孝,此皆考叔調(diào)停之力也。
????????胡曾先生有詩云:黃泉誓母絕彝倫,大隧猶疑隔世人??际宀恍袘讶庥?,莊公安肯認天親。
(3)衛(wèi)侯伐鄭
? ? ? ? 共叔段之子公孫滑,在共叔段起兵造反時,見戰(zhàn)況不利,就跑到衛(wèi)國暫避風頭。公孫滑在衛(wèi)國聽說其父即將戰(zhàn)敗,又驚又怒,大急之下,忙面見衛(wèi)桓公請求軍援,而其絕口不提共叔段造反之事,只說鄭莊公悖逆人倫,逐弟囚母,希望衛(wèi)桓公主持正義。而衛(wèi)桓公自然知道真實情況,但佯裝不知,聞言大怒。之后立刻緊急起兵興師,伐鄭討罪,以期能夠幫共叔段挽回戰(zhàn)局,哪怕是能讓鄭國處于內(nèi)亂,對衛(wèi)國都是極為有力的。就這樣衛(wèi)軍打著主持公道的旗號,痛斥鄭伯逐弟囚母的不孝不悌的惡行,占領(lǐng)道德高地,大軍壓境討伐鄭國,兵鋒直至鄭國西北重鎮(zhèn)廩延。〖山錄||《左傳·隱公元年》——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wèi)。衛(wèi)人為之伐鄭,取廩延。〗
【《東周列國志》原文004-12】
????????莊公感考叔全其母子之愛,賜爵大夫,與公孫閼同掌兵權(quán),不在話下。
????????再說共叔之子公孫滑,請得衛(wèi)師,行至半途,聞共叔見殺,遂逃奔衛(wèi),訴說伯父殺弟囚母之事。
????????衛(wèi)桓公曰:“鄭伯無道,當為公孫討之。”遂興師伐鄭。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山錄||《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美文欣賞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闭埦?,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惫唬骸敖嫌杀俸??”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span>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惫唬骸安涣x不暱,厚將崩?!?/span>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惫唬骸盃栍心高z,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