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0年來罕見外交動作,釋放了三個明確信號!

新聞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周末,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與立陶宛之間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
罕見,相當罕見。
大使早就回國了,現(xiàn)在大使級別關系也沒有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上一次中國類似雷霆一怒,還是40年前。
那是1981年,因為荷蘭批準荷蘭公司向臺灣當局出售潛艇,中國將駐荷蘭大使館降為代辦處。直到1984年2月1日,荷蘭在相關問題上做出明確承諾后,中荷才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
請注意,40年前中荷外交危機,根源也是臺灣問題。
什么是代辦級?
按照外交部網(wǎng)站介紹,外交代表分為特命全權大使、特命全權公使和代辦三級。
第一級,大使級,各國通行做法;
第二級,公使級,國際上已經(jīng)很少;
第三級,代辦級,最低一級,很罕見。
具體到中國外交,更是相當罕見,40年來第一次。
根源還是臺灣問題,外交部周末的聲明,第一段話就是:
2021年11月18日,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復交涉,允許臺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此舉公然在國際上制造“一中一臺”,背棄立方在兩國建交公報中所作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nèi)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決定將中立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
請注意,關鍵詞:
嚴正抗議、
反復交涉、
公然制造、
背棄政治承諾、
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
粗暴干涉中國內(nèi)政、
強烈不滿、
嚴正抗議……
短短一段話,“嚴正抗議”出現(xiàn)了兩次。
立陶宛觸犯了紅線,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可以與臺灣保持經(jīng)貿(mào)交往,臺灣方面設立的都是“臺北代表處”,但立陶宛這次公然允許“臺灣代表處”。
一字之差,涉及主權大是大非問題,中國忍無可忍,于是40年來罕見外交動作,既然這樣,那就代辦級吧。
個人看法,外交部周末加班的聲明,外交降級的罕見舉措,至少釋放三個信號吧。
信號一,警示:不要觸犯中國紅線。
紅線是什么?
臺灣問題關乎中國核心利益,中國不接受外交碰瓷。
當年荷蘭出售潛艇,對不起,降為代辦級;現(xiàn)在,立陶宛玩火,對不起,我們不接受。
這也是對其他國家的一個警示,別以為在臺灣問題上切香腸,或者生米煮成熟飯,中國會含淚咽下去。
休想!
從目前的國際形勢看,在美國鼓動下,立陶宛沖在最前面,有沒有其他國家跟隨?
有的。比如,捷克,比如,匈牙利,等等。至少這些國家的某些政客,都在觀望。
中國必須當機立斷,否則后患無窮。
罕見外交動作就顯示,中國會反擊,而且是猛烈反擊,沒有商量余地。
40年前就不會接受,40年后更不會接受。
信號二,更強烈反制,還在后面。
代辦級,到此為止了?
如果照這樣,估計倒正中立陶宛下懷了。你看,我觸怒了中國,中國也沒能啥,代辦就代辦。
對普通人來說,代辦確實沒啥感覺,但我個人覺得,這只是一個開始,更厲害舉措在后面。
外交降級了,政治互信沒有了,人文還交流嗎?投資不受沖擊?貿(mào)易不會下降嗎?
如果中國也像美國一樣,也搞一個制裁,所有與立陶宛有貿(mào)易的公司,也別跟中國做生意,后果會怎樣?
當然,不到萬不得已,中國不會這么做。
但有一點很清楚的,這個世界,中國有求于立陶宛多,還是立陶宛有求于中國多?
雖然我們講國與國平等,但立陶宛畢竟太小了,280萬人口,中國一個中小城市的人口。
更別忘了,立陶宛悲慘的歷史,它最敵視也是最可怕的國家是旁邊的俄羅斯,它與白俄羅斯矛盾重重,所以,它拼命加入歐盟,拼命加入北約,拼命向美國各種示好,遞投名狀。
但這解決了生存問題嗎?
俄羅斯還是俄羅斯。某一天,我只是說某一天,立陶宛與俄羅斯發(fā)生外交危機,與白俄羅斯發(fā)生邊界危機,指望安理會介入,中國會答應?
這個世界,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信號三,中國還是講仁義,多少留有余地。
我估計很多人的想法是,立陶宛這樣碰瓷,斷交得了。
斷交信號更強烈。
當然,也有一點后遺癥。臺灣當局興高采烈,歐盟也很尷尬。基于政治正確,要支持立陶宛;立陶宛破罐子破摔,對中歐關系作梗。
中國也不怕,但還沒到那個地步。
我們還是講究仁義的:比如,我們召回了大使,并要求對方大使回去,但沒明確時間;現(xiàn)在,降為代辦級,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斷交。
這其實是對的。
還是要冷靜,越是憤怒的時候越要冷靜。我們畢竟不是立陶宛,我們留有余地,引而不發(fā);但如果你繼續(xù)一條道走到黑,那對不起,斷交就斷交。
立陶宛其實也很焦慮,第一時間的反應很值得玩味:對中方舉措表示“遺憾”,同時表示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但“一個中國”政策,不是你這樣碰瓷式玩法。全世界除了立陶宛,中國的邦交國中,誰這樣做了?美國這樣做了?德國這樣做了?
都是千年的狐貍,玩什么聊齋啊。

最后,怎么看?
老規(guī)矩,簡單三點吧。
第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看看立陶宛的國家歷史,多次被瓜分吞并,真很悲慘的。這個國家,跟中國相隔萬里,沒任何利害沖突。但這樣對中國進行外交碰瓷,太沒品了。從美國的表現(xiàn)看,立陶宛遞投名狀的意味太明顯了。但遞投名狀的,會有好下場嗎?
第二,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不多說了,中國也不能太心軟了,否則,此例一開,后患無窮。
第三,40年來,中國雷霆之怒,又是因為臺灣。臺灣問題一日不解決,耗費中國太多外交資源。
所以,別忘了領導人對拜登說的那句話:我們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tǒng)一的前景,但如果“臺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
這是有深意的。
什么是紅線?
什么是斷然措施?
相信不用我多解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