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詩”的古人之定論
? ? ?? ?“詩之本源”這個問題,從詩經正經開始傳播,開始——也就是春秋末年,孔子從尹版《詩》修訂(刪減)成孔版《詩》以后——大家就一直在討論。從夏、商到春秋,實際上已經斷代了一次了,也就是常說的“禮樂崩壞”、“道之不傳”:《詩》的內容傳下來了一部分;但本源的理論,卻是失傳的,這兩千多年以來,只有后人的研究,而沒有先人的第一手資料,當然,除了《詩》《書》《易》這唯三的原本古書。
? ? ? ?傳承至今的《詩》的研究,從孔子、從儒家開始??鬃訉Α对姟返脑u價極高,“不學詩,無以言”嘛。按正史記載,儒家所傳之《詩》,全部都是樂曲,“詩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孔子世家》)。
? ? ? ?周王朝是尚文的,偏偏正好有一個寫明了就是管“詩”的官: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漢書·食貨志》)。
? ? ? ?孟是第一;孟春,是春天的第一個月,也就是正月,準確來說是指從立春至驚蜇這段時間。此時剛剛過完年,過完春節(jié),春天開始了,群居起來過冬的人們散了,各家各戶開始準備新一年的春耕。采詩官(行人)在路邊上,敲響木鐸(以木為舌的銅制大鈴),對眾宣示(即“徇”)采詩;采完之后統(tǒng)一匯總到太師桌上(雖然那時沒現代意義上桌子),由太師整理它們的音律,相當于我們現在一首歌之中的“編曲”,最后把“詩”獻給天子。
? ? ? ?所以為什么初版三千首《詩》的編纂者是尹吉甫???他是周宣王時的太師,宣王之后就是周幽王了,周幽王時西周就亡了。因為有很多詩的內容都被認為(但無法實錘)時代很往后,所以指定就是他了。
? ? ? ?既然如此,那么,不知道多少年前的老祖宗為什么要寫“詩”呢,肯定是為了音樂,為了唱?!抖Y記》當中的《樂記》便說: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后心術形焉。(《樂言篇》)
? ? ? ?人人都有性格、氣質、心智這些本性,但哀、樂、喜、怒等情感變化并沒有規(guī)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產生反應,然后才表現為一定的情感。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樂象篇》)
? ? ???詩抒發(fā)內心的志意,歌吟唱內心的聲音,舞表達內心的姿態(tài)。這三者都源于人的內心,然后再用樂器演奏、表達出來。
? ? ? 《樂記》,把詩列為了音樂歌舞的同類,都是人類用于表達強烈感情的藝術;“詩”是同“歌”、“舞”一樣的音樂的三具象之一。
? ? ???《漢書·藝文志》則在統(tǒng)計《詩》(的歷史、版本)的時候,順便介紹說:
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 ? ???所以心感受到了或哀或樂,就用歌唱、吟詠的聲音表達出來。普通的用語言朗誦的叫詩,拖著調子唱出來的就叫歌。
? ? ???總而言之。詩,是感情的體現,是歌曲的基礎,是音樂的載體。此觀點最為著名的表述一定是來自《詩經》的序言,俗稱的《詩大序》中的那段話: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