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式漢服,和服與韓服種類

漢服種類:
說到漢服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yīng)都是女式漢服,很柔美、很絢麗,然而男士漢服也很漂亮很帥氣。
漢服男裝一般需袖長過指尖,身長過腳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為宜。不宜袖長、衣長過短。尺寸以寬大合身為宜,不宜過于收束局促。漢服剪裁需有前后中縫,一般也要求有接袖。接下來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下男士漢服的主要類型:
一、衣裳(讀音為“常”)類
又稱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約出現(xiàn)于商朝。上衣交領(lǐng)右衽,下裳一片式圍合,皆以帶結(jié)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漢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漸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漸只作為禮服存在,后世更是成為男子最為嚴肅的最高禮服。(圖為常服衣裳)

附一、玄端
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廟,叩見父母也穿玄端。
玄端上衣純用黑色,不加緣邊。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長二尺二寸,因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稱端。
又因玄端服無章彩紋飾,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內(nèi)涵,所以這種服制稱為“玄端”。
深衣流行后玄端逐漸廢止,后來明代恢復(fù)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玄端為男子服飾,女子不可穿,除祭祀和朝會外不可穿。
附二、短打
這里的“短”不是長短的意思。“短”“豎”“裋”三字同音,都讀作“shù”?!岸獭蓖ā把V”,“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又稱裋褐。
裋褐為上衣下褲的形制,上衣為交領(lǐng)衣,長度一般在臀部,褲為直筒褲。此款本為男裝,適用于居家勞動,現(xiàn)代發(fā)展為男女通用。

付三、半臂
短半臂:男裝短半臂在現(xiàn)代一般作為漢元素穿著。長半臂:此款形制暫無文物佐證,不確定歷史上存在與否。圖為現(xiàn)代商家制作。

二、深衣制(衣裳連屬制)
廣義深衣與狹義深衣之關(guān)系圖解:

1、曲裾袍
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種,后片衣襟接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xù)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孫機)。曲裾以繞襟的周數(shù)分為單繞、雙繞、三繞。以衣長的長短分為長曲裾和短曲裾。一般有腰帶圍腰,細帶結(jié)系。(關(guān)于曲裾是否有寬腰帶、是否有寬腰帶+細腰帶的問題,一直沒有定論,在此不做討論。現(xiàn)代商家一般有三種做法,一種為寬腰帶加細長腰帶,稱為腰封;一種為較窄的寬腰帶,用小系帶系??;一種為較寬的長系帶,直接系于腰間。)曲裾出現(xiàn),與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guān),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并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fā)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曲裾男女皆可穿著。

2、直裾袍
直裾是華夏服飾文化體系中深衣的一種,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xiàn),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是因為古代的褲子都沒有褲襠,只有兩條褲腿穿到膝蓋位置,上面用帶子系在腰部。這種沒有褲襠的褲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面的衣服遮擋,褲子就會露出來,在當時被視為禮節(jié)的禁忌。所以外要穿著曲裾。以后,隨著服飾的改進及服飾制度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有所改變,出現(xiàn)有襠的褲子。由于內(nèi)衣的改進,在先秦及西漢前期較為盛行的繞襟曲裾因其穿著繁瑣逐漸被直裾替代。至東漢以后,直裾逐漸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男女皆可穿著。有長直裾、短直裾、魚尾直裾等款式。
圖為長直裾

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的結(jié)構(gòu)特點為:直領(lǐng)(沒有續(xù)衽,類似對襟)而穿為交領(lǐng),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響很大,日韓服飾中有部分禮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礎(chǔ)上制作的。
平鋪示意圖:

歷史上大帶有三種。第一種大帶出現(xiàn)時間最早,形制最簡單,為一條簡單的夾有黑色牙線的白色腰帶,使用時直接打蝴蝶結(jié)即可。現(xiàn)存唯一深衣出土文物,明張懋墓出土深衣所使用的就是第一種大帶,可以證明直到明代,深衣依然搭配最樸素的大帶。
第二種大帶出現(xiàn)時間較晚,大帶下垂部分與腰帶本身成90度角,為事先做好,并用小系帶古代,一般出現(xiàn)在明代祭服、朝服形象上,無文物顯示有深衣使用過該大帶。
第三種大帶出現(xiàn)于明代,時間最晚,除固定方式外與第二種大帶相同,使用一對扣子固定大帶,一般出現(xiàn)于明代常服畫像中,無任何文物顯示與朱子深衣有任何關(guān)系。也沒有出現(xiàn)在任何禮儀場合所用服飾。
三重衣
漢代曾記載多重衣的穿法?!叭匾隆贝嗽~并不見于史籍,“三”字自古就是虛指,“三”通“多”,三重衣就是多重衣,就是把衣服穿很多層,領(lǐng)口、袖口露出層層疊疊的效果。
現(xiàn)代漢服三重衣一般指中衣裙(褲)、襦裙、曲裾,或中衣裙(褲)、中單、直裾的穿法。要求外層衣袖短于內(nèi)層,外層衣領(lǐng)淺于內(nèi)層,顯出重疊效果。
三、通裁類
通裁類是指上下衣之間無接縫,通體直裁的一類形制。
1、圓領(lǐng)袍
圓領(lǐng)袍,亦稱團領(lǐng)、盤領(lǐng)。至少在漢朝初年就出現(xiàn)的一種漢族服飾,早期作為內(nèi)衣存在。魏晉南北朝后,開始作為正裝穿著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男女皆可穿著。
圓領(lǐng)袍最初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為常服穿著。到了宋明,則發(fā)展成為了禮服,官員也穿著較多,形制也發(fā)展成了大袖。除此之外,文人在宋明時期多著白色黑邊的圓領(lǐng)襕衫。此款形制為不開胯,并下擺橫加一梁,以示對祖制的尊崇。
圓領(lǐng)袍的領(lǐng)型分為四種,無領(lǐng),微立領(lǐng),寬領(lǐng),立領(lǐng)。
唐圓領(lǐng):一般為無領(lǐng)或微立領(lǐng),領(lǐng)口較緊窄(后期領(lǐng)口逐漸放大),在領(lǐng)側(cè)及乳下有布扣,前襟呈直線形,兩側(cè)開衩,衣身較短,窄袖。
穿著時內(nèi)穿中衣、質(zhì)地較硬挺的半臂,系腰帶,下穿褲、靴。

宋圓領(lǐng):立領(lǐng)寬領(lǐng)皆有,比初唐時領(lǐng)口大,微露中衣,衣身放寬變長,前襟不再是直線形,而是斜至身側(cè),同樣用布扣,兩側(cè)開衩,袖口寬窄皆有,仍是直袖,有腰帶。
圓領(lǐng):多為寬領(lǐng),衣身寬大,領(lǐng)口用扣,衣襟用系帶,袖子多為琵琶袖,兩側(cè)不開衩有暗擺。

直身、直裰、道袍
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應(yīng)用于各種日常場合。
其區(qū)別在于,直裰兩側(cè)開衩無衣擺,行動時能露出里面的褲子;直身有衣擺遮擋,但衣擺縫在外,能看出衣擺;道袍衣擺縫在內(nèi),即暗擺。
直裰從宋朝開始就有,到明代發(fā)生變化(現(xiàn)代漢服所講的直裰基本指明代直裰)。
道袍在漢服體系中指漢服的一個款式,并非道士袍。


萌萌的粉色也不是妹子的專利哦
襕衫
襕衫出現(xiàn)在唐代,流行于宋明。上為圓領(lǐng)或交領(lǐng),下擺一橫襕,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其廣泛程度可為仕者燕居、告老還鄉(xiāng)或低級吏人服用。
一般常用細布,顏色用白,腰間束帶。
至明代,圓領(lǐng)(盤領(lǐng))襕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xiàn)無膝襕襕衫,多以藍色布料制作,鄉(xiāng)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襕的象征意義。

大氅
又稱氅衣,鶴氅。只男性穿著,對襟大袖,不開衩,衣襟不合攏,系帶或不系帶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著。大氅屬于罩衫,原則上只配衣裳穿著,現(xiàn)代常用來搭配直裾、道袍之類,屬于一種演變。

曳撒(yìsǎn)
一說源自蒙古禮服,又一說源自古代戎裝。明朝士大夫喜穿。后期作為內(nèi)廷侍衛(wèi)服飾使用。其形制為窄袖或琵琶袖,衣身長短皆有,前分裁后通裁,前面腰以下打馬面褶。
圖為根據(jù)資料繪圖。

褡護:明代的褡護是一種半袖有擺在外的服飾,前后皆通裁。

貼里:形制與曳撒相近,都是上下分作兩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斷,貼里則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細密小褶,無馬面,衣身兩側(cè)不開衩,亦無擺。據(jù)此應(yīng)屬上衣下裳制。
和服種類:
【浴衣】

?
【羊毛、木棉、麻質(zhì)長著】
應(yīng)該說是相對沒有那么名貴的布料,就是日常穿穿咯…逛大街啊…不是很正式的串門啊…在家里穿穿啊…這樣…反正一眼看過去也看不粗來布料區(qū)別,大概感受一下就好惹!
作為正裝是要穿長襦袢足袋的。羽織的話一般選材料一致或者格調(diào)貴重程度一致的這樣,穿羽織會比較正式一些,總之是按場合來選,一般這種就不穿正裝袴惹,要穿的話就穿野袴這樣嗯。
下面這個也可以逛街穿啦…不太正式的訪問場合啥的(順便看看配件唄…反正男裝也就這點東西了)

野袴,差不多就是干活的時候為了方便勞動的時候穿的,防臟。

【御召、紬質(zhì)長著、江戶小紋】
前面兩種雖然也是織的布料,但是制作方法等等都比較貴。后面的雖然是小紋類型,但都是細小的沒有重復(fù)花樣的布料,格調(diào)會比較高??梢源┥嫌鹂棧ú剂细裾{(diào)要一致),無袖羽織也是可以滴(總之要看場合)。再正式一點可以穿上正裝袴這樣。這類和服一般是比較正式的場合穿的,比如:正式的訪問跟外出的時候、家族聚會、茶會、友人生日、紀念日,結(jié)婚典禮也可以穿。

【色紋付】
就是除了黑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的紋付羽織袴。上面的家紋一般是刺繡家紋(當然染拔紋也有),是格調(diào)僅僅比黑紋付低的和服。 這種的話長著跟羽織都是五紋的,一般配縞紋袴也可以配錦緞袴、漸變袴。后面?zhèn)z是近年來年輕人的流行。這種時候穿白色鼻緒的原色雪馱。不論季節(jié)如何,白色蝙蝠扇是必備。
色紋付可以在隆重但不是十分沉重嚴肅的場合里穿,比如大學(xué)畢業(yè)典禮、新年參拜之類。

【黑紋付】
男性的第一禮裝,在比較隆重嚴肅的場合穿著,比如婚禮、成人式、襲名儀式、新年參拜等。
跟色紋付的區(qū)別除了顏色,還有就是上面的家紋是染拔的日向紋(格調(diào)最高的家紋)。配的袴一般用仙臺坪出產(chǎn)的仙臺坪縞紋袴(細紋的),不過近年也出現(xiàn)了漸變縞紋袴還有搭配錦織袴穿的情況……不過特別正式的時候還不建議穿嗯(?配白色鼻緒的原色雪馱,不論季節(jié)白色蝙蝠扇是必備??梢宰鳛樽罡邌史褂?,作為喪服的時候小物等都會換成灰色或者黑色,雪馱也會選用灰色或者黑色鼻緒的,足袋根據(jù)地方習(xí)俗不同,有白色或者灰色的選擇,這時蝙蝠扇就不能使用了。不過會這么穿的除了特別特別親近的或者主持葬儀的,也沒啥人會穿)。

織錦(這種在特別嚴肅的場合還是……算了比較好)

日常韓服的種類:
【赤古里(羅馬字Jeogori)】:赤古里作為上衣在朝鮮男女通用。赤古里在朝鮮的三國時代,高句麗叫做“襦”,百濟叫做“復(fù)杉”,新羅叫做“尉解”。直到高麗王國的時候,赤古里這個名稱才第一次被記錄下來,用漢字寫作“赤古里”或者 “短赤古里”,赤古里這種叫法很可能有來自蒙古的影響。最初赤古里長及腰部,直接來源于漢服襦裙上襦的影響。
但到了朝鮮王朝末期,赤古里僅長至腋下且剛好遮住胸部。白紙做的動襟則襯托出了女性頸部。赤古里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衣、襟、動襟(半襟)、紟)和筒袖。赤古里繼承了漢服系統(tǒng)的右衽和襈(衣緣),特別是抄襲明朝襖裙的白色半襟和紟。為扣好短上衣,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紟,女性赤古里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赤古里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征為傳統(tǒng)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男女的赤古里有差異/ 男式赤古里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則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裙:古里背心裙是單層或者雙層的高腰裙。這種裙子由紃(白色肩帶)、裙帶面(裙帶)、幅(裙面)和裙帶抹基所組成。裙子的形狀有矩形裙和抹基裙兩種[參見韓國博物館文物圖片。
朝鮮民族在古代因為朝廷限制多穿原色,因為被稱為“白衣民族”。但是女性的裙子在過去則無此限制,女孩和未婚女性的下裙通常是赤色,而已婚女性和中年女性則穿藍色的裙子,老年女性穿灰色的裙子。直到現(xiàn)在這也是韓服的一大特色。下面則配綿襪。綠衣紅裳(NokUiHongSang)則是李氏朝鮮時代未婚女性最普遍的搭配。雖然現(xiàn)代有越來越多的顏色搭配,但朝鮮民族心中綠衣紅裳才能是新娘禮服的色彩搭配。
【巴基(paji,pants)】:*********,適合正坐。褲子收口處有系帶。
【冠赤古里(Gat-jeogori)】:比典型的赤古里稍大,里層是兔毛外層是蠶絲的女士赤古里。
【馬褂子(羅馬字Magoja)】:馬褂子屬于胡服系統(tǒng),源自滿族的馬褂。馬褂子是一種防寒服,穿在赤古里外面,通常用明紬(明朝絹絲)制造,用一枚或兩枚琥珀扣子合攏,正面以下開叉。于 1887年被政治流放到滿洲的大院君回國后在朝鮮王國引進推廣的,最初是一種男性衣裝,后來變成兩性通用,男性的馬褂子比女性的長;因為防寒保暖的功能在當時很受朝鮮人的歡迎。
【褙子(Paeja)】:源自中國漢服的比甲。朝鮮褙子通常是指的短褙子。朝鮮王朝時期的朝鮮褙子只是禮節(jié)性的女式冬季長款背心袍。直到朝鮮王朝末期也只是女性穿著。目前韓國男性結(jié)婚時也有穿朝鮮褙子的,并在腋下顯著的增加了腰帶的裝飾。
【馬甲(jug)】:來自西方,V領(lǐng),用扣子扣攏,有口袋。


最近,改良韓服和生活韓服在韓國出現(xiàn)。韓服的特色是設(shè)計簡單、顏色艷麗和無口袋。在韓國通常自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F(xiàn)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高腰背心裙。
男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褲。普通百姓再正式點的女性韓服還在赤古里裙外唐衣,男性則在赤古里巴基外增加周衣。傳統(tǒng)高級韓服通常用明紬(明朝制法的絹絲)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