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綜合知識常識備考:近代中國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我國近代有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是1898年維新派與頑固勢力的論戰(zhàn),第二次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與?;逝傻恼搼?zhàn),第三次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
01 戊戌維新變法——思想啟蒙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dǎo)學(xué)習(xí)西方,提倡科學(xué)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等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并且對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和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維新派與頑固勢力的論戰(zhàn)。
論戰(zhàn)內(nèi)容有: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quán),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xué),改變教育制度。
實質(zhì):資本主義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第一次正面交鋒。
意義: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從而推動了維新運動的高漲。
02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nóng)歷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一1907年革命派與?;逝傻恼搼?zhàn)。
論戰(zhàn)內(nèi)容有: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實質(zhì):政體之斗爭——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和君主立憲觀點的斗爭。
意義:使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推動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03 新文化運動——對封建思想的空前掃蕩及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是20世紀(jì)初中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的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其基本口號是擁護“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學(xué)。新文化運動的倡導(dǎo)者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為主要武器,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往圣先賢”,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xué),反對文言文。
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
內(nèi)容有: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xué),反對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xué),反對舊文學(xué)。
實質(zhì):徹底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意義: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
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后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