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開府儀同三司”是什么意思?

如果喜歡古文并且粗略讀過二十四史,就知道過去皇帝或者朝廷對有功的文臣武將,特別是有比較大戰(zhàn)績貢獻的將領(lǐng),一種重大的獎賞就是可以得到:開府儀同三司的資格。而這個獎勵的意義,絕對比官職的升遷、俸祿的增加要大得多??梢哉f古人當G特別是當武將,如果能到了讓朝廷給予 “開府儀同三司”的獎賞,那么就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實際上開府本身是一個待遇;而儀同三司,又是開府里面的高檔貨。開府的封賞,從漢末一直持續(xù)到了清朝??梢哉f是基本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重大JUN政現(xiàn)象。首先來說開府的意思。開府說白了,就是在朝廷的授權(quán)下,可獨自設(shè)置自己的幕府。當代人知道幕府這個詞。是因為東鄰四島有幕府將軍這個東東,一直延續(xù)了七八百年。從折騰一休的足利義滿到豐臣秀吉,一直到維持幕府接近300年的德川家康家,

都是幕府將軍。因此幕府好像是4島的特產(chǎn)。其實這么認為大錯特錯。實際上幕府這個詞包括其內(nèi)涵,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原原創(chuàng)事物。唐代以后才被四島的遣唐使學(xué)了去。才讓四島有樣學(xué)樣,有了幕府和幕府制度。而漢末以來,所謂的開府,就是可以設(shè)置幕府。幕府幕府,有帳幕才叫幕府。古人平時在家住房子,只有行軍打仗才駐扎在臨時的帳幕里面。因此開府設(shè)置幕府,本身就意味著有一定的獨立JUN權(quán)。而古代的高級G員往往地方JUN政一把抓,因此有JUN權(quán)的文官也可以開府設(shè)置幕府。比如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文官開府的典型。因此開府說到底,就是古代的高級G員,或者高級將領(lǐng),受到朝廷的正式授權(quán),可以建立自身的幕府并自選隨員的意思。開府在古代從來不是小事,有資格開府,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完全自主的獨立用人權(quán)利。

而不像一般體系內(nèi)的G員,什么事情都要早請示晚匯報。就算自己手底下有更低級的官員甚至小吏,都只有指揮權(quán)而沒有任免的權(quán)利。開府以后,手底下安排什么職位,用什么人,都可以自己完全說了算。這在任何時代對G員或者將軍們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權(quán)力。而凡事都是人做的。既然開府以后有了獨立用人的權(quán)利。那么最終也會獲得招兵買馬甚至控制一個地方財政稅收的權(quán)力。如果把用人權(quán)、軍事指揮權(quán)和財政大權(quán)都能集中于一身。那么就有形成一個軍閥或者地方行政獨立王國的苗頭。而司馬家、楊堅、李淵、趙匡胤等,都是先開府再謀求皇位。其實古代的朝廷,也不是不知道讓G員或者將軍們開府,早晚會形成不聽招呼的風(fēng)險。但是每個王朝都很難避免從早期的上下一盤棋,逐步發(fā)展成內(nèi)部區(qū)塊分割最終尾大不掉的局面。明知開府的危害,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歷朝歷代都沒有杜絕這類現(xiàn)象。

從司馬懿到曾國藩,都算是開府成功的典型。東漢和三國之后,西魏、北周府兵共二十四軍,每軍設(shè)一開府將軍,簡稱開府,全稱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將軍下有儀同將軍,全稱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那么這里的開府之后,還要儀同三司是什么意思?三司就是指秦漢時代設(shè)立的三公。也就是太尉、司徒(王朗笑而不語)、司空,是朝廷體制內(nèi)的最高G員,待遇最好,出入都有一定的儀式和隨從。而開府之后的將軍和其他G員,雖然地位不如三公,但是可以享受和三公類似的俸祿和待遇,出入也可以有類似的車馬旗號和隨從。也就是禮儀上與三公一致。而其幕府之中,一般有長史、丞、參軍、主簿等官職。比如自作聰明的倒霉蛋楊修,就是曹操開府以后的“行軍主簿”,這也說明曹操早早開府了。

如果曹操不開府,那么就不會有自己的正式貼身幕僚。而楊修就是曹操的貼身幕僚。一般古代的將軍或者其他G員開府以后,朝廷每年都必須給予一大筆錢作為幕府運行的費用。這個費用是很大的。比如清代的一個總督級幕府,朝廷每年要給予數(shù)千到上萬兩的經(jīng)費。要知道一個清代縣令的正常年俸也不過十幾兩白銀,再加上一部分“養(yǎng)LIAN銀”。給幕府的費用如此巨大,就在于一個幕府內(nèi)部少則上百號人,多則數(shù)百人需要養(yǎng)活。到了清末,已經(jīng)不叫什么主薄,而是叫“師爺”;而且一個幕府里面,不止只有一個師爺,少則七八個多則十幾個師爺。高級師爺一年可以拿到數(shù)百兩薪水,往往是正式七品G年薪的十倍以上。雖然養(yǎng)活一個幕府代價如此之高,但朝廷該掏錢的一分都不敢少。否則這些幕府就敢直接截留地方稅收。這也是歷代封建王朝GAME OVER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