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市:古城南門外,尋訪清代毓秀橋
在韓城古城的南門之外,有一條澽水河潺潺流過,這里有一座漂亮的石拱橋,被稱為“毓秀橋”,寓意“鐘靈毓秀”,象征韓城是一個山川秀美和人才輩出的地方。2013年3月5日,這座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在毓秀橋的南端,豎立著一座牌坊,為三間四柱三樓,內側兩柱有夾桿石,石頭兩側雕刻著精彩的圖案,包括人物、瑞獸和幾何紋飾等。木牌坊的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赫然寫著“示我周行”四字,出自《詩經》中的《小雅·鹿鳴》篇。
根據(jù)《重修縣南石橋碑》中的記載,這座牌坊是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02—1707)修石橋時所建,原本懸掛著創(chuàng)建石橋的貴州巡撫劉蔭樞題寫“示我周行”橫匾。
?
劉蔭樞,字相斗,號喬南,自號秉燭子。明崇禎十年(1637),他生于韓城潭馬村;清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進士,歷任蘭陽知縣,吏、刑部給事中,戶部掌印,江西贛南道副都御使,云南按察使,廣東、云南布政使;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貴州巡撫,雍正元年(1723)返回故鄉(xiāng),次年病故,享年87歲。
相傳,毓秀橋為劉蔭樞出資所建,為了避免子孫后代借此橋敲詐百姓,劉蔭樞以三兩銀子的價錢將這座橋賣給了韓城縣。如今,這個“三兩銀子賣橋”的故事,早已在韓城家喻戶曉,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話。
此橋為花崗石條砌筑,橋面呈弓狀,南北較寬,中間較窄,長約180米,寬約4.5米。在橋面下方,有10個橋洞,橋墩呈梭形,每個橋洞的正中均有一件石雕龍頭,精美生動,鎮(zhèn)水辟邪。
在橋面的南、北兩端,分別安放著兩件石人,他們依靠著橋欄桿,蹲坐在道路的旁邊,手上好像拿著弓箭或鞭子?頭戴風雪帽,身穿右衽長袍,好像蒙古大漢,正在守衛(wèi)石橋,盤查路過的行人。除了東北角的石人以外,其他的石人均五官清晰,濃眉大眼,面帶微笑,讓人感到很親切。
橋兩側有石欄桿,欄板之間有望柱,東邊有101個望柱,西邊有99個望柱,每個望柱的柱頭均雕刻著不同的形象,包括花、鼓、南瓜、寶珠、葫蘆等,既端莊大氣,又簡單明快。橋面中間的一對望柱,柱頭的形象與眾不同,方形的表面浮雕著人物和動物的樣子,極具漢代畫像石的風采。
毓秀橋雄踞城南,被俗稱為“南橋”,緊鄰著韓城的南關,乃古城曾經的交通要道,也是昔日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過去連接秦晉的咽喉之路。如今,在毓秀橋西側,修建起一座新的公路橋,這座古橋被保護了起來,一起講述著韓城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