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途川畔的擺渡人——小野塚 小町(零設原型考察整理與圣地巡禮指南)


好的,這邊是最近受邀加入了不少社團企劃兼顧問的水獅,本篇專欄為筆者個人第一次接受“興趣使然幻象俱樂部”(主催:仟幻白衣)的企劃委托在個人賬號上進行發(fā)布的作品,以企劃名義方便日后視頻制作的“東方人物鑒”這一環(huán)節(jié),提供一個可參考的素材庫。本專欄即為目前“興趣使然幻象俱樂部”除了宣傳企劃本身的兩個視頻外,唯一正經發(fā)布過內容的作品,雖然目前企劃本身還不太成熟,本人身為受邀參加企劃的一員,這邊還懇請各位多多關注下!
依照本系列慣例,談談本次的創(chuàng)作意圖。一直以來,筆者不甚涉獵東方早期“風土記事”系列(紅妖永花)中的角色考察,因為這時期的作品主題尚在“幻想鄉(xiāng)”構建階段,這一時期的角色設計上的“東方風”妙是妙,總帶著一種民俗NETA雜糅過后的模糊泛指感,無法確立一類具體的原型,只能延展開多個層面去平均地去解析,不是以往確立原型層面不斷深入挖掘的模式。既然已有不少珠玉在前,筆者只能抓住某種以往考察中沒有深入過的角度,去試圖分析點角色設計上可能的妙處。
那么,希望本篇專欄在給企劃提供素材的同時,能給各位小町廚們提供一點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吧?本專欄的注意事項如下;
本篇專欄為東方花映塚角色“小野塚小町”的零設原型考察整理與主題巡禮指南,中途可能會插入一些筆者個人的主觀理解以及有趣的民俗NETA,有任何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在前期收集資料階段,自然會去查閱中日兩邊社群小町相關的考察文,但感覺都過于側重體現(xiàn)小町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無疑是十分可惜的,所以才有想要整理的想法;
本文寫到某些地方,僅會以筆者本人的現(xiàn)代民俗學視角做延展考察,在這方面上可能會與東方乃至角色本身毫無關系,觀看時還請注意;
當做零設民俗考察也好,筆者個人的一設腦洞雜談也罷,或者純粹的研究東方角色巡禮地的工具文都可以,能夠看得盡興之后,抒發(fā)點自己的意見便是對于筆者最好的鼓勵了!
旨在為車車人提供一個接觸圣地巡禮相關消息的渠道,筆者本人會對在中日兩國網(wǎng)絡上各種關于東方圣地巡禮的一些消息做一個整合,對這方面感興趣可以咨詢筆者(會提供各作品、各角色的原neta講解和巡禮地參考;
本篇專欄所使用的零設素材、圖片等均來源于thbwiki、日文wiki(英文wiki)、東方元netawiki、知乎、個人博客、知網(wǎng)、idata等資料網(wǎng)站;
“東方本身是宗教民俗的戲說 ,二設又是東方的戲說”、“考據(jù)本身也是二次創(chuàng)作”


Episode 8 再思之道 - KOMACHI -
彼岸花の咲く道
三途河畔的擺渡人
小野塚 小町(おのづか こまち)
Onozuka Komachi
種族:死神
能力:操縱距離程度的能力
BGM:彼岸帰航 ~ Riverside View

四季映姬·夜摩仙那度的部下小野塚小町是「死神」。這個職務最重要的,是將自己負責的死者靈魂送往冥界。作為隔斷生者的世界「此岸」,和死者的世界「彼岸」的「三途之川」的船夫,她劃著搭乘死者靈魂的船,將靈魂送往作為直屬上司的地獄的裁判官處。因為死者的增加導致人手不足,必須獨自進行裁判的裁判官,擁有像小野塚小町一樣的多個死神作為部下。因此死神行使的業(yè)務里也有作為裁判官的助手的一面,多從事接待死者和記錄裁判內容這種事務工作。
傳往日本的佛教的地獄里,這樣的工作會分給誰呢。例如迎接死者的所謂「死神」的職位,主要是由鬼負責。有時閻魔會親自去迎接,但這可能僅限于對方是特別的存在的場合。審判的記錄,由稱為司命和司錄的兩個書記官負責。三途川仍需要乘船渡過,向死者收取六文擺渡錢是自古以來的風俗,對于船夫則似乎沒有特別的傳說,但沒有擺渡錢的死者會在賽之河原的「奪衣婆」處被剝下衣服來代替擺渡錢。這個地獄的系統(tǒng)里的很多都如前所述是傳往中國或日本之后形成的,但為亞瑪添加作為審判者的性格一事在以后的印度也能找到原型。印度古老的火神阿耆尼,負責焚燒不凈的死者并將其帶往亞瑪之處。地獄在中國和日本成為越來越血腥凄慘的世界,是不是想象從阿耆尼的職責中膨脹所導致的結果呢。
——東方外來韋編 Strange Creators of Outer World. 參 幻想之源②
如同上述考察一般,ZUN在東方中所建構起來為我們所熟悉的地獄系統(tǒng)圖景,顯然是這類沿著絲綢之路傳播的地獄文本在東方中的“再詮釋”,即為早期ZUN設計角色時非常喜歡強調的“東西/和洋折衷感”,找尋東西方相似又不盡相同的母題文本中的共通之處,將二者雜糅賦予其“東方味”而非簡單粗暴的拆解化用?;诖?,東方中的地獄圖景是建立在隨著佛教傳入日本的基礎上,雜糅不少西方地獄要素將其“東方化”之后才誕生,三途川、是非曲直廳、畜生界、地獄的異界、地獄戰(zhàn)爭。至于作為早期地獄圖景構建的花映冢作品本身,“小野塚 小町”無疑是對這類模式的最佳回應!


其一 “冥河渡者”與“死神”
需要強調一點的是,盡管“死神”在日本完全是江戶時期傳入的外來文本,可在世界各地的所描述的地獄圖景中,都會產生與之類似的連接彼世之間的“引渡人”型的角色,諸如日本的“奪衣婆”、大陸的“孟婆”、希臘的“卡戎”等。這根據(jù)現(xiàn)代民俗學的母題辨析法來看,背后必然有著一類相同的母題文本在,即下文要闡述的重點;
一般情況下,這類母題的經典文本表現(xiàn)為在“地下世界”(這里采用地下世界而非地獄的原因,則是考慮到不同文化圈的稱呼兼容問題)世界觀的解明階段會初登場的角色,由此為開頭賦予一種異界與此界有別的“神異性”,鋪展開來介紹這屬于亡者的“地下世界”。亦或是在弘揚英雄性角色入冥界之時的“入冥追尋”型母題,作為英雄們首次遭遇的“異界性障礙”的代表角色,這時更多是作為烘托英雄的情節(jié)性母題出沒在故事中,正因為這層障礙是如此難以跨越,所以英雄的勇猛才顯得如何如何,這類故事文本想必大家也聽過不少,這里便不再贅述;說白了,這類母題在故事中出現(xiàn),在情節(jié)上通過氛圍、角色性通過外貌來營造彼世與此世差異極大的“異界性他者”感,作為地下世界的神異性門面般的存在,自然要和故事主角保持“距離感”,能交流歸交流,但會產生距離的“異界性他者”卻始終存在。
(“鬼”是人死后魂靈的化境與形式,人們重鬼更多的是由于祖先崇拜,“它們的最后歸宿是地下的鬼蜮,那里是黑暗之家,也是水的世界。”陰間的特征是黃泉大水與四海之水相聯(lián)通。早期“死而復生”的文本主角兼有陸生動物和水生動物的雙重特征,因而是陰間大水與陽界陸地之間的神話中介物,也是生與死之間交互作用的神秘媒介。)
各地文化圈中素來都有關于這類死亡國度的描述,通常被描述為較低的黑暗和不歸路。許多印歐神話都與在一位老人(冥河渡者)指引下穿越河流的旅行有關,目的是到達另一個世界。希臘傳統(tǒng)中,卡戎將死者運送過冥河可能就是這種信仰的反映,而穿越河流到達陰間的想法也在凱爾特神話中出現(xiàn)。一些吠陀文獻中提到了為了到達死亡之地而橫渡一條河,拉丁語單詞tarentum(“墳墓”)最初的意思是“穿越點”。在挪威神話中,Hermóer必須跨過Gi?ll河上的一座橋才能到達赫爾,而在拉脫維亞民歌中,死者必須穿過沼澤而不是河流。在死者的尸體上放置硬幣(過路費)以支付船夫的傳統(tǒng)在古希臘和早期現(xiàn)代斯拉夫的葬禮實踐中得到證實。
在波斯神話中,兩只四只眼的狗守衛(wèi)著Chinvat橋,這座橋標志著活人世界和死人世界之間的門檻。Videvdat (Vendidad) 13,9將它們描述為“spana p??u”,pana’(“兩條看橋狗”);
在北歐神話中,一只狗站在通往Hell的路上;人們通常認為它與加姆犬(Garmr)一模一樣,那只在格尼帕海利爾(Gnipahellir)入口狂吠的獵犬。在阿爾巴尼亞的民間傳說中,陰間也有一只從不睡覺的三頭狗。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可以在C?n Annwn(“Annwn的獵犬”)中找到,這是威爾士神話中的生物,據(jù)說生活在Annwn,這是威爾士另一個世界的名字。他們被描述為地獄獵犬或幽靈狗,參與野外狩獵,追逐死者和人類的靈魂。鐵器時代的文化墓地中發(fā)現(xiàn)的狗遺骸和中世紀早期西北斯拉夫人(波美拉尼亞)的狗葬表明了這種信仰的悠久。Góra Che?mska的另一個狗葬和一個與另一個世界有關的犬類的波美拉尼亞傳說似乎表明了斯拉夫傳統(tǒng)主題的存在。
在一個來自Lokev的傳說中,一個名為Vile?(“仙女”)的男性生物,居住在Vilenica洞穴,由兩只狼看守,據(jù)說帶人進入地下世界。
因此,筆者根據(jù)這層邏輯將這類全世界共有的“亡者:地下世界”的引渡人型角色文本,自譯為“冥河渡者”型母題。(冥河指代情節(jié)文本當中的異界障礙之意,渡者則是對于無數(shù)此世與彼世之間的模糊或者明晰的動物形、人形的渡者角色的內在表象)
另有一層原因則是因為,現(xiàn)代民俗學研究參考材料必需的斯蒂斯·湯普森先生所整理的《民間文學母題索引》當中對于母題歸屬大小分類過于模糊,不過確實能理解,畢竟有著時代背景的局限性原因,就比如說書中關于“charon”的部分是歸類到“A650-699. Nature of the universe”(世界的本質)上的,這里是在闡述早期世界觀的構建,另在其余類似“冥河渡者”母題的部分,則同時從屬與不同母題的大類之下,顯然過于模糊。而現(xiàn)代民俗學發(fā)展至今卻在民間傳承的母題與母題變體的關系,情節(jié)母題或者要素母題在同一類故事早就是亦此亦彼的關系。
A672. Stygian river. River in lower world. In Greek myth five such rivers in
Hades, Styx (hate), Acheron (mourning), Kokytus (lamentation), Lethe
(forgetfulness) and Pyrephlegethon (flame).
672.1. Ferryman on river in lower world (Charon.)

ZUN:在「花映塚」中有必要描寫「那個世界」,說到載人渡過三途河的死神,就會聯(lián)想到卡戎。將卡戎變成東方風格的結果就是這個角色。她雖然不是個認真工作而是個墮落的不怎么工作的死神,但也正因此她能和在世的人相處得來。她是一個過于有情有義而難以達成很多事情的角色。另外彈幕就是錢。我就說一個「真田丸」大家懂了嗎?
據(jù)上述ZUN對于小町的訪談看法,貌似東方化之后的卡戎就是小町的初始印象?可筆者認為小町身上更多的不如說是體現(xiàn)“冥河渡者”這一經典形象千年來的民俗流變,從原始印歐地區(qū)北部的起源信仰的“地下世界”引渡人圖景,發(fā)展至近東—希臘—羅馬神話特色脈絡的向東輸出,再到古印度的民間傳承中逐漸被佛教所接受,經由絲綢之路傳入大陸一直到最東端的日本;雖然這描述看上去貌似有著起源前后之分?這幾乎是平行發(fā)展的母題脈絡,唯一起源論是要不得的。


老船夫卡戎是幫助亡靈渡過冥河的擺渡人,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卡戎用船將亡靈擺渡 到 斯提克斯河對岸的景象出現(xiàn)在了希臘葬禮花瓶和墓碑上,直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文學作品中 才開始對卡戎進行詳細的描述,時間要晚于赫爾墨斯、哈得斯和刻耳柏羅斯等其他冥府的神靈。最早提及卡戎的文學作品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詩歌《米尼安德》中。鮑桑尼阿斯認為《米尼安德》是古希臘畫家波呂格諾圖斯繪畫出卡戎作為擺渡人在渡船上等待亡靈形象的靈感來源。卡戎的出現(xiàn)清晰地表達了靈魂進入冥府的最后一步是渡過冥河或者寬廣的阿刻盧西亞湖,擺渡人將亡靈安全的送進冥府,這些渡過冥河的亡靈則是有去無回的。
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時,卡戎的形象經常出現(xiàn)阿提卡的長頸油瓶上,是葬禮花瓶上最常見的 神話人物,他撐著擺渡亡靈的船只在冥河岸邊耐心的等待著由赫爾墨斯陪伴而來的亡靈。在早期的花瓶上,他看上去像是一個蓬頭垢面、行為粗魯?shù)拇┲t褐色服飾的雅典水手形象,右手握著撐船的竿子,左手將赫爾墨斯接引過來的亡靈接到船上。到了公元前4世紀后期的花瓶上卡戎的形象則變得更加的和藹親切。
考古發(fā)現(xiàn),公元前470年左右,希臘人的墓葬中出現(xiàn)了硬幣,這些硬幣通常放在死者的手中或墓室的其他地方,但到了公元前四世紀之后,將硬幣放在死者的口中成為了一個普通的風俗?,F(xiàn)存于牛津的阿什莫爾博物館、曼徹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等其他地方的繪有卡戎形象的許多陶瓶上出現(xiàn)了亡靈手握一枚硬幣交給卡戎作為船費的場景。為了符合亡靈要付給卡戎一奧波勒斯的硬幣作為船費,在瓶畫上我們可以看到硬幣通常是放入死者的口中,因此尸體要是沒有被安葬,亡靈就得不到這筆費用,只能徘徊在冥府之外。以交給卡戎作為渡船的費用,不給的話死者會在冥河邊緣彷徨一百年才能渡過冥河。根據(jù)文學作品的描述,擺渡人的船費最初是一奧波勒斯,但阿里斯托芬的《蛙》中,從赫拉克勒斯的口中,我們得知卡戎將渡船的費用從一奧波勒斯?jié)q到兩奧波勒斯,是為了與人間更高的生活費保持同步。
這類伴隨著錢財埋葬的否則亡靈無法善終的風俗,不難想象就是在通過描繪神話故事的方式,來規(guī)勸大眾要及時將逝者埋葬給予并且最基本的尊重,通過將現(xiàn)世觀念賦予之物去“物化”冥界,加強兩地生與死之間的紐帶聯(lián)系,恰好是這時期希臘葬禮風俗已然十分成熟的反應。而這一傳統(tǒng),有可能被馬其頓王國以戰(zhàn)爭的方式傳播至泛亞地區(qū),在“泛希臘化時代”多少都有反應在中西亞地區(qū)的喪葬風俗中。


冥河(Styx)是環(huán)繞冥府流淌的一條大河,黑沉可怖、惡浪排空、暗流橫生。岸邊到處是哀號徘徊的亡靈,它們在等待冥河的擺渡者卡戎(Charon)——冥王哈迪斯(Hades)的艄公——用小舟載它們過河去冥府申冤 。但是,Charon早先得冥王指令,想進冥府申訴冤情者必先通過此河,而且想過河的亡靈必須支付過河費用,否則會被Charon無情地拋入河中。據(jù)說冥河有腐蝕萬物的神奇魔力,就連神都懼怕它三分,除非搭乘冥界的船只,否則人的肉身幾乎是不可能渡過的。那些哀號不止的亡靈在苦苦等待的同時 ,黑沉沉的河水會對他們造成傷害。一旦有機會渡過冥河進入冥府申訴 ,申訴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幾乎從未有過。申訴失敗將導致亡靈再也難返陽間,只能進入地獄。因為Charon只擺渡去冥府的鬼魂而不擺渡去人間的肉身。
因此,渡過冥河即 “死定了” ,故在英語中CROSS the Styx即為“死亡”的委婉說法,Charon’S boat 這一習語則指 “臨終”。與這條黑森恐怖的大河還有一個 習語 :“black as the Styx”,意思是 “漆黑一片”。


在將古希臘喪葬風俗與卡戎相關闡述了之后,確實可以感受到小町身上不少設定和符卡本身確實暗合著卡戎這位“冥河渡者”(這里要著重強調下,卡戎的“冥河渡者”并不屬于西方觀念當中的“死神”,是不能等同于一個概念的!還請各位別搞混了?。?/span>但要論小町身上什么要素可能讓筆者一眼看到是帶有西洋風味的,那必然是小町肩上扛著的那柄大鐮刀,雖說在《求聞史記》中提到:作為死神手持這把鐮刀,據(jù)稱是為了給死神貼金,凸顯其身份和地位,實則不然。事實上,死神手持鐮刀,是地獄住民向死者進行的諸多服務中的一環(huán)。死者看到手持巨大鐮刀的死神后便會感嘆“死神原來是確實存在的啊”,并由衷地為之欣喜,因此死神才會以手持巨大鐮刀的形象示人。這里鐮刀理解成基層死神必備的演出裝飾就行,畢竟小町和鐮刀都是完全不具備收割靈魂的能力,更多是作為打架時的武器或者“三途的泰坦尼克號”的備用船槳在使用?在《東方醉蝶華》中小町也會前往人間之里來引渡迷茫的亡靈,但最后都被其余宗教勢力給搶先超度。
首先,拿著鐮刀“出現(xiàn)在生者的面前收割靈魂”的死神形象是西洋的,但在西方死神的觀念看來,死神不一定是殺人的存在,也有“為了迎接壽命的靈魂,不在現(xiàn)世彷徨而引導至冥府”的作用。要談論為什么在西方觀念中死神會有帶有大鐮刀這個設定,還得從認知的西方死神形象說起:一位拿著鐮刀前來收割靈魂穿著長袍的骷髏,稱呼為Grim Reaper或者Death,即代表著對于“死亡”人格化的想象。



這個形象實際上是在歐洲14世紀中葉突然出現(xiàn)的,同時期的歐洲正在處理當時世界上最嚴重的傳染病——黑死病,死神伴隨著黑死病浪潮的正式爆發(fā)而來。據(jù)估計,當時歐洲全部人口中約有三分之一因這場黑死病而喪生,歐洲大陸的一些地區(qū)遭受的損失遠遠大于其他地區(qū)。鼠疫最初的爆發(fā)發(fā)生在1347-1351年,之后又爆發(fā)了幾次。因此很明顯,這時期的“死亡”已然是從黑死病浪潮中的幸存下來的歐洲人,成為縈繞在他們心頭久久不散的恐懼陰影,徹底從瘟疫走向死亡的擬人化似乎也是必然?
但為什么是骷髏頭?為什么是鐮刀?為什么是長袍呢?骷髏首先是死亡的象征,代表尸體腐爛之后露出的白骨,這對當時的平民百姓完全就是司空見慣的光景。長袍被認為是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的宗教人士在舉行死者葬禮時穿的長袍,或者是黑死病浪潮中持續(xù)奔走卻被妖魔化的“疫醫(yī)”么?鐮刀是一個貼切的形象,取自當時的農業(yè)實踐,收割者用鐮刀收割或收割準備從土地上的作物......而且,這也是當時人類死亡時的一種情況,宛如黑死病就像是無形的鐮刀一般來收割無數(shù)生者的靈魂。即便后來的黑死病疫情有所減弱,鐮刀的設定依然被保留了下來,作為西方死神的一大象征,直到現(xiàn)在。
至于鐮刀意象含義的話,似乎脫離了上述比喻去分析,可能只剩下“收割”這一個使役工具的行為?「鐮刀」的意象在希臘神話中是神王“克洛諾斯”(Cronus)的武器,他用鐮刀閹割了自己的父親烏拉諾斯,而在羅馬神話中「鐮刀」是農耕之神“薩圖恩”(Saturnus,或譯作薩圖爾努斯)的象征,代表農耕與收獲。羅馬、希臘文化交融后,薩圖恩被比對為克洛諾斯。
另外克洛諾斯又經常和俄耳甫斯密教崇拜的時間之神“柯羅諾斯”相混淆,時間之神也往往被描繪成手持鐮刀的樣子,時間之神的鐮刀含有「時間流逝」的寓意。(這點似乎體現(xiàn)在《魔理沙的魔法書》中,小町的代表符號就是很標準的時鐘,此符號實在是看不出還有什么其余含義在,望有識之士來破譯)


總之言之,在經過上述的解析之后“小野塚 小町”在ZUN的設計下,其實完全不是那么貼合其原典的“死神”要素,僅有大鐮刀與符卡可以看出點端倪,更多還是依照東方化過后的“冥河渡者”卡戎的形象,將上述兩者在世界觀塑造的無限趨近于一回事,完全可以既是三途川上的船夫(職位)又同時是死神(種族),這不可謂不妙!

其二 古典的“三途川”圖景與江戶文學傳承中的“死神”
在闡述這部分前,果然還是要普及下花映塚的地獄圖景概念的零設來源,如同上文的冥河渡者型母題在日本也是存在的,只是較為模糊沒有具體形象,這里的模糊留白即是筆者認為ZUN在此處選擇東西結合的原因所在。因日本本土地獄觀念是受到佛教影響的情況逐步構建的,在本土宗教的“地下世界”是沒有西洋死神概念存在的,但為什么卻能毫無違和感地被化用到東方的地獄系統(tǒng)當中?

所謂三途之川,是將彼岸和此岸分開的境界之河。出典之處的《金光明經》記載的“是經 能令地獄餓鬼畜生 諸河焦乾枯竭”(この経、よく地獄餓鬼畜生の諸河をして焦乾枯渇せしむ),此地獄、餓鬼、畜生被稱為三途(三惡道),據(jù)說是泛指三惡道的三途川的典據(jù)。但據(jù)《地蔵菩薩発心因縁十王経》(略稱:地蔵十王経)中記載的“葬頭河曲。於初江辺官聴相連承所渡。前大河。即是葬頭。見渡亡人名奈河津。所渡有三。一山水瀬、二江深淵、三有橋渡”,以此為三途。
這里的《十王經》顯然是大陸傳入的佛教經典,這部經典傳到日本被認為是飛鳥時代,而真正作為信仰傳播開來則是在平安末期。正式的稱為“葬頭河”,另外也被稱為“三途の川”、“三途河”(しょうずか、正塚)、“三瀬川”、“渡り川”。所謂十王,是指在這冥路上審判死者的法官,有名的閻魔王也是這十王中的一位。人死后,初七、二十七、三七…每隔七天舉行一次法事,是因為在這個時機,十王會對死者進行審判。
另有說法認為,三途之川是初七審判結束后死者前往下一個地方,而三途川的稱呼由來是因為初期“渡河方法有三種”。據(jù)說無罪善人可以輕松通過金銀七寶建造的橋;輕度的罪人則無法渡橋,要憑借自己力量渡過被稱為山水瀨的淺灘;重度罪人必須自己渡河,但不是淺灘的山水瀨。在三途川的下游,渡河到被稱為強深瀨和江深淵的險境。傳說此地的河流像箭一樣快,海浪也像山一樣高。另外,從上流滾出的大巖石會粉碎罪人,罪人即使被打碎死也會復活,然后又會被大石頭砸碎。罪犯一旦沉入水底,大蛇就會在那里等待。沉沒的罪人浮出水面后,鬼又用箭射穿罪人,重度罪人必須渡過這樣的難關。

在平安時代末期,“渡過三途川的橋”的想法漸漸淡薄消失,之后全體人員就變成了乘船渡河的想法。三途川的渡船的費用規(guī)定為六文,從那以后一直持續(xù)著佛教式葬禮時讓對方帶六文錢的習俗?,F(xiàn)在沒有“文”這個貨幣單位,火葬的陪葬品限制也越來越強,所以多使用紙上印刷的六文錢(冥錢)。
這種思想伴隨著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在被認為是像靈界一樣死后去的另一個世界也需要貨幣的價值觀念,在日本佛教中,是在現(xiàn)世和死后世界的邊界上的三途川渡費最后使用金錢的場所,在那之后就沒有必要了。這是包含從現(xiàn)世俗界,變成佛(沒有欲望和煩惱的存在)后向世界過渡儀式的意義。
這里的“文”是江戶時代的貨幣,在江戶時代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因此文的價值因時期而異。因此,雖然不能確定正確的價值,但是據(jù)說江戶初期的貨幣價值,六文是現(xiàn)代的三百日元左右的錢。只要有六文錢就可以渡過三途河,對于當時的貧窮平民來說可能是一種救贖的想法。
(平安時代末期佛教世俗化的結果,與其通過生前罪行多少判斷讓死者在三途川上受難,不如一視同仁納六文錢坐船渡過三途川。正如花映塚設定文檔提到的:死神判斷善人和惡人的標準不是按罪的分量,而是“錢”。雖說是按“錢”來判斷善人和惡人,但所謂的“錢”不是指人死前擁有的財產,而是有多少人衷心地去悼念死者)

“冥河渡者”型母題延伸內容:在三途川,有一對叫懸衣翁和奪衣婆的老夫婦。他們不是普通的居民,而是三途川的工作人員,是審判死者的十王的部下。如果沒有六文錢的死者渡河的話,他們會用六文的租金來代替死者的衣服。為了防止死者的衣服被奪衣婆剝掉,需要六文錢作為三途川的渡口費。懸衣翁和奪衣婆都是三途之川的工作人員,但并不是做同樣的工作。從沒有六文錢的死者身上剝下衣服是奪衣婆的工作。
那么,懸衣翁在做什么呢?懸衣翁把奪衣婆從死者身上剝下的衣服掛在衣領樹(據(jù)說是生長在三途河畔的樹)的樹枝上。由于衣服的緣故,衣領樹的枝條會垂下來。據(jù)說根據(jù)當時樹枝垂下的情況,懸衣翁會計算死者生前的罪行。


在以上這些補充考察過后,總算是可以聊一聊“死神”,在江戶時代由西方傳入后的具體傳承脈絡與文學上的再創(chuàng)作,日文wiki上“日本(死神)”的不同定義排除下歧義;
日本宗教上的死神
在佛教中,關于死亡的魔有“死魔”,這是讓人想死的魔物,據(jù)說一旦被憑依就會沖動地自殺,被解釋為“死神”。另外佛教唯識派的文獻《瑜伽論》中有規(guī)定眾生死期的魔。有被認為是冥界之王的閻王,以及其下的牛頭馬頭等鬼被當做死神之類的情況。
在神道教中,在日本神話中,伊弉冉尊給予了人類死亡,也有將伊弉冉看作死神的。但伊弉冉尊和閻王也有認為和西洋神話中的死神不一樣的想法。此外,有觀點認為,佛教因為站在無神論的立場上,所以沒有“死神”的概念。日本本土佛教信仰中產生的鬼神和怨靈等,即使有時會奪去人類的生命,但也不是只掌管將人們引導到死亡世界的“死神”。
人形浄瑠璃中的死神
在日本的古典著作中,死神的名字好像不太常見,記載很少,但進入江戶時代后,在近松門左衛(wèi)門以殉情為主題的人形凈琉璃和古典書籍中可以看到“死神”的名字。
在近松的寶永3年(1706年)演出的《心中二枚絵草紙》中,被邀請到殉情的男女寫著“死神の導く道や……”(這是死神指引的道路……);在寶永6年(1709年)演出的《心中刃は氷の朔日》中,打算和男性殉情的女性說“死神の誘う命のはかなさよ”(死神引誘的生命是短暫的)。這些例子是因為死神的存在而導致男女殉情?還是將殉情的樣子比喻成死神,尚不明確。也有解釋稱,在創(chuàng)作會使用“死神”這個詞匯來表現(xiàn)生死的無常。
除此之外,在享保5年(1720年)上演的近松的作品《心中天網(wǎng)島》中還有這樣一句話,“あるともしらぬ死にがみに、誘われ行くも……”。因為登場人物的生意是賣紙的店,所以一般認為是用紙和神(諧音kami),表現(xiàn)面臨死亡的人物的心。如字面所示,解釋為“對不知道有沒有的死神”,另有觀點認為,作者近松本人說并不認為死神存在。(筆者本人確實更偏向于這里屬實文學修辭上的穿鑿附會,漢字的“死神”僅是作為烘托殉情氛圍的存在)
民間信仰上的死神
在靜岡縣濱松地區(qū),倘若去山里、海邊或者鐵路上有人死亡的地方,就會被死神憑依。在那樣的地方的死者有一個叫做“死番”(死亡筆記?)的東西,只要沒有下一個死者出現(xiàn),無論怎么去供養(yǎng)也不會成佛,所以據(jù)說后面來的生者會被邀請加入到死者的行列。一般情況下,在“彼岸”的掃墓是在“入りの日”或“中日”進行的,但在岡山縣在彼岸明け參拜的話,會被死神憑依。再到了入りの日的時候,彼岸明け的日子也必須前來,據(jù)說單獨參拜的話死神就會憑依。人們相信,沒有人參拜的死者鬼魂會邀請生者加入他們。

古典文學中的死神
江戶時代的古典文學中,講述了附身于人類的死神。天保12年(1841年)的奇談集《繪本百物語》中有一個名為“死神”的奇談,這是一種帶有惡念的死者之氣,與生者的惡念相呼應,將其引導到不好的地方,因此在殺人的地方也發(fā)生了同樣的事件,在上吊自殺的地方又有同樣的上吊自殺事件,被認為是為了讓人尋死自殺而做的憑依。與此相近的還有,幕末的隨筆《反古のうらがき》中為了讓人想上吊自殺而憑依的“縊鬼(いつき)”。(日本地方民間流傳的“行逢神”,如果某人在路上見到“七人同行”,那么此人必死無疑,如《繪本百物語》中記載的“死神”,雖有“死神”之名,但更貼近“行逢神”)
江戶后期的隨筆作者“三好 想山”在嘉永3年(1850年)的隨筆《想山著聞奇集》中所寫的“死に神の付たると云は噓とも云難き事”(被死神附身是難以言喻的事),大體是死神憑依的女郎誘騙男人殉情的故事,還是于上述一條路子的展開。河竹默阿彌在明治19年(1886年)上演的歌舞伎《盲長屋梅加賀鳶》中,死神進入了人類的思考之中,據(jù)說此人突然想起了自己所犯下的壞事而想尋死自殺。
(這些例子都被認為是這些人被認為更接近于鬼魂或惡靈,而不是所謂的神靈,更加不是神袛,而在《東方非想天則》中諏訪子擊敗小町說到:死亡是不祥的呢—所以死神不算神。以及設定文檔中說“死神其實是妖怪”的說法,會不會跟西洋死神剛傳入日本之時,這些對著“死神”望文生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相關呢?)

倘若說上述古典文學中的死神過于不搭原典的要素,那么幕末時期宗師級落語家——三游亭圓朝的日本古典落語《死神》,雖是基于西洋童話的翻案創(chuàng)作,但卻是江戶古典文學中最為接近的原典中的死神收割靈魂的文本;
做的事情一直失敗沒有錢,被妻子和孩子也被貶低為“沒出息”,終于要自殺的男人被目光銳利的消瘦老人搭話。老人說自己是死神,男人還沒有死的命運,還說要和自己說幾句坎坷的緣分來幫助他。然后死神說,“無論是什么重病的人,只要死神坐在腳邊,壽命就不會很高,相反,即使癥狀看起來很輕,死神坐在枕邊的話,不久就會死。如果站在腳邊的話,念咒語的話死神就會消失,所以還是開始做醫(yī)生比較好”,死神消失了。
半信半疑回到家里的男人試著去看了醫(yī)生的招牌,馬上就有日本橋的大店鋪的掌柜來咨詢“想讓主人看看”。雖然已經讓很多名醫(yī)診斷過了,但是卻被扔了湯匙,抱著依賴稻草的心情來到了男子家。男子去了店里,一看到主人,腳下就有死神,所以他很幸運地念著咒語消除了死神,治好了病。瞬間恢復了精神的主人稱贊男子是名醫(yī),并支付了巨額報酬。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男子作為一名推理生死的名醫(yī),治愈了許多患者,并以報酬收養(yǎng)了笑妾,開始了奢侈的生活。就在這時,一個大商家打來了一聲。男子看到病床上的主人,又因為枕邊有死神,所以告誡他放棄,但也只有一個月(一天的情況也有。不過,如果能延長壽命的話,會出很多錢。被金錢蒙住了眼睛的男人擔心著這一計,趁著枕邊的死神打盹的時候,收集了店里的男人的手,拿著主人的被子轉身讓死神走到了眼前。然后念著咒語,將死神消去。丈夫對男子說,這樣一來,眼看著病情得到改善,實現(xiàn)了巨額的約定。
之后,那個男人又被那個死神打了招呼,死神很生氣,指責他“為什么做了那樣的事”,而男人卻辯解道,死神回答“已經做了的事情已經無所謂了”把男子帶到一個有很多點著火的蠟燭的洞窟。死神指著一根快要燃盡的蠟燭說:“這蠟燭每一個都是人的壽命。”。一個吃驚的男子拼命懇求“請幫幫我”,死神勉勉強強地拿出了新的蠟燭,“如果在燒光之前能把火移到這個地方的話就幫大忙了。但是不快點的話就會消失的”。
然后,男子拿著眼看就要熄滅的自己的蠟燭想把火移過去,但是手卻因為焦灼而顫抖,無法順利進行,不久,“啊,消失了…”的一句話后,演員當場倒下,演出節(jié)目結束。
故事最后一段即主人公被死神帶去一個滿是蠟燭的山洞,被告知燭火象征人的壽命,主人公的燭火已經只剩下一點點即將熄滅。主人公求死神用新的蠟燭接上,但在接的時候手抖反而弄滅了蠟燭。(小町格斗作符卡的“薄命「余命無幾許」 ”,可以削鬼火扣對手半條血,相當于把“火”和性命給聯(lián)系起來,可能NETA來源于此?)
有趣的是,此落語段子并不是來自日本,而是從《格林童話》里的故事“死神教父”來的。類似故事還有意大利的路易吉·里奇、費德里克兄弟的歌劇《克里斯比諾和死神》。將這個故事改編為落語段子,成為經典劇目,亦可以說是翻案創(chuàng)作的一個典例。


其三 小野小町與小野篁
倘若從“小野塚 小町”的設定苗字開始考察,則可以追溯到兩位小野氏的名人,一位是平安時代前期的絕世美人兼?zhèn)髌娓枞?,同時位列于六歌仙與三十六歌仙當中的“小野 小町”;另一位則是平安時代初期的文人公卿兼有著反骨精神的“野狂”宰相,閻魔大王身邊的米數(shù),其和歌亦前者被收錄于《小倉百人一首》中的“小野篁”。前者是苗字零設來源的強相關,后者則是身居死神身份的由來,不過在正式介紹這兩位前,還得先從小野氏談起;


小野氏(おのうじ)比起苗字姓氏,更多則是作為地名分布在日本全國各地,名稱是從很早就開墾的小平原、擴展到山腳的相對小規(guī)模的傾斜地等地形而來的。此外有人認為,可能單純的“野”字加上御、尾、織等美稱佳字“オ”就被稱為“オノ”。古代豪族春日氏族系的小野氏作為名字廣為人知。現(xiàn)在,小野姓在大分縣排名第一,岡山縣排名第二,在東北的青森、秋田、宮城縣排名靠前。作為春日氏族系的小野氏,從近江國滋賀郡興起的小野臣、山城國宇治郡小野鄉(xiāng)產生的小野臣為人所知,近江小野臣是山城小野臣的分流。近江小野臣中出現(xiàn)了推古天皇時期最初的遣隋使“小野臣妹子”,其子孫后代非常繁榮,小野氏正式為豪族姓氏亦是有他開始的。
說起小野氏的家紋,神職系的小野氏多用“梶葉”紋,橘氏系小野氏用橘紋、桐紋,清和源氏系用三巴紋、笹丸紋,藤原北家流用橘、桐、鷹羽紋等。小野的情況是,出身豐富多彩,異流也多,家紋也不一樣。

花の色は 移りにけりな いたづらに 我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間に
(好花轉瞬即飄零,只恨空空渡此生。傷心紅淚何所以?連綿細雨不能晴)

小野小町的出身,連父母都不清楚。她作為絕世的美女有七小町等許多逸聞,被后世用作能樂和凈琉璃等題材。但當時被認為是小野小町像的畫和雕像不存在,后世描繪的畫也占了大半的后影,很多時候都沒有真實的面貌。
根據(jù)系譜集《尊卑分脈》記載,小野一族的小野篁的兒子出羽郡司?小野良真的女兒。但是,小野良真的名字只記載在《尊卑分脈》中,其他史料中完全找不到。另外,根據(jù)各種資料和各種說法,小町的生卒年被認為是天長2年(825年)-昌泰3年(900年)左右,但是考慮到小野篁的生卒年(延歷21年(802年)-仁壽2年(853年)的話,是不符合時代的。另有說法是小野篁自己的女兒,或者小野瀧雄的女兒。
作為血緣者,《古今和歌集》中有“小町姐姐”、《后撰和歌集》中有“小町孫”、其他抄本中有“小町堂兄”、“小町侄女”等人物,但其存在令人懷疑。更有甚者,仁明天皇的更衣(小野吉子,或其妹妹),還有文德天皇和清和天皇時期也有侍奉的說法,但沒有確鑿的證據(jù)。因此還流傳著虛構的說法。
上述日文wiki中的看法,屬實過于分散而且模糊,實際上這些記載都來源于小野氏家譜和日本中世歌書中,一般都認為良真(當澄?常澄)的女兒,基本上都是后世的附會。甚至近代以后,出現(xiàn)了小野篁女兒、小野篁孫女、小野瀧雄女兒、藤原常嗣女兒說等,但一眼都能看出完全是缺乏根據(jù)。身份也有《古今和歌集》目錄中的“出羽國郡司女”等采女說,從“町”名到仁明、文德朝的更衣(侍奉天皇的女官)說,及采女說完全在歷史上不成立,致近年來出現(xiàn)了氏女說(后宮中下級女官的內舎人)、中﨟女房說(管理后宮的下級女官職位)。
另外,“小野小町”其實完全不是本名,而是用“町”(まち)這個字來表示,所以可以認為是侍奉后宮的女性稱號。幾乎同年代的人物中有“三條町(紀靜子)”、“三國町(仁明天皇皇子貞登的母親)”。另有說法是,在上述小町姐姐實際存在的前提下,出羽國郡司小野氏一族的女兒、姐妹們一起在后宮中服侍的時候,姐姐被命名為“小野町”,而妹妹小町則是【年輕人的‘町’】,因此取名為“小野小町”。可理解為宮中的小野氏所居住的局町,什么姓氏則是“姓氏名+町”。
其實看到這里,對于困擾不少人的難題“小野塚 小町”的“町”到底該怎么念?町(まち)是對平安前期后宮女官的統(tǒng)一稱呼,町(まち)本義恰恰是當時宮城后宮女官們所生活的“局町”(つぼね‐まち),即為宮中女官私人房間密集之處的場所,簡單理解為后宮當中的街道界限之處,所以據(jù)中文語境來讀音“tǐng”、“tīng”都是沒毛病的,本義能引申到界限上去,至于其余差了十萬八千里的讀音就不要來摻和了,這兩讀音挑自己喜歡的音讀都行。
思ひつつ 寢ればや人の見えつらむ 夢と知りせば覚めざらましを。
(夢里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v然夢里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

但生平史料的缺乏並不影響她在日本文化上的地位,其在平安時代詩歌集如《古今和歌集》、《萬葉集》和與作者同名的小町集中林林總總傳下了近百首的和歌,被尊稱為六歌仙、三十六歌仙之一。當時的日本正處平安時代,距離萬葉集的奈良時代已逾百年。加之唐朝的影響,此時的文學界和歌衰落而漢詩盛行。在小町生活的時期,隨著唐朝流行的詩歌逐漸從律詩過渡到絕句,日本的和歌也從長歌過渡到了如今三十一字的格式。在這一過程中最為著名的歌人,也就是小野小町。
詩歌內容多談男女間風花雪月,文筆風雅哀婉、柔和艷麗,又因她和當時許多高官文人,留下許多以和歌贈送答的文書,也有幾首歌詞是她委婉請求男子別再追求她,故多認為她有絕代之容貌而能周旋于眾多追求者之間。下面就挑選幾首筆者個人喜歡的“小野小町”所創(chuàng)作的和歌,有懂日語的最好,不懂日語的看個氛圍也好(x)
わびぬれば 身を浮草の根をたえて さそふ水あらばいなむとぞ思ふ
今はとて わが身時雨にふりぬれば 言の葉さへにうつろひにけり
海人のすむ 里のしるべにあらなくに うらみむとのみ人の言ふらむ

《小町集》大致分為兩個系統(tǒng),每本都是后代的編撰,以《古今集》《后撰集》中的小町歌為核心增加了收益,最值得信賴的是《古今集》中的18首。據(jù)該調查,和同族的小野貞樹、安倍清行、六歌仙的文屋康秀等人有過交涉,在文德、清和、陽成朝(850年~884年)左右是活躍期。在與他們的贈答歌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對愛的空虛抱怨、抓住話柄責備缺乏誠意、毫無抵抗地諂媚等千變萬化的媚態(tài),另一面在“不題名”的歌曲中,也有感嘆人生的空虛和衰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將無法實現(xiàn)的戀愛賭在虛幻的夢中,展現(xiàn)出純粹而熱情的女人形象。從這些歌曲中產生的印象,成為了喜好色的女人、游女、墮落的老女人、與貴人王族的悲戀等各種小町傳說的核心。
正如《古今集》其假名序中所評價的“よき女の悩める所あるに似たり”一樣,從女性的立場出發(fā),熱情地吟誦的戀愛和歌具有特征,是平安女流文學的原點。那部作品中多采用了漢詩的表現(xiàn)手法,她是一位有著豐富中國文學知識的有教養(yǎng)的女性。另外,從很早開始,她的身姿就被各種各樣的故事化,作為優(yōu)秀的歌人,歌德傳說被用在了《伊勢物語》中的小町的歌中,因此喜歡色的女性這構思小町的“客體擬像”和在原業(yè)平的戀愛譚,從與平安后期成立的《玉造小町壯衰書》的主人公混同中,分別誕生了小町衰老傳承,這些與無常思想相結合,傲慢的美女不久就衰退,最終變成骷髏?,F(xiàn)存的《小町集》是受故事化影響的后人的擬作參考文獻。
乞雨小町
當時京都一地久旱無雨,作物凋零,剛即位的淳和天皇請高僧或親自祭祀求雨皆未果,天皇恐其為上天對其之警示,若再不下雨恐怕得退位負責。決定在宮中尋求一名有能力的女官來擔任求雨的巫女,這時有大臣上奏,謂請歌人小町作頌歌祈雨,經過一番準備之后便起舞作歌祈禱,又齋戒七日,小町便來到天皇禁苑神泉苑,隨口便唱出一首和歌:
ことわりや 日の本(ひのもと)ならば てりもせめ さりとてはまた 天が下(あめ
がした)とは
(我國既稱日之本,理當久久日光照,怎奈天下何<-取天下和下雨的諧音)
據(jù)說龍神聽聞此歌為之感動,頓時昏天黑地,烏云蔽日,大雨傾盆而下解除了旱魃之災。
深草求愛之事
小町最出名的故事,據(jù)說有位深草中將熱烈追求她,小町不愿意,便向其說:「如果你能每晚前來擺放一顆榧子為證,連續(xù)一百天,那我就愿意開門迎你入室?!箾]想到深草竟真的連續(xù)走了98個晚上也因此受風寒,第99晚便受風寒臥病在床,只好派仆人前去。不意小町見此夜風雪甚大,有感深草之執(zhí)著而決定提早一晚開門,卻看見來的竟是仆人。小町又怒又悲傷地將先前98顆榧子全丟到院子,深草得知深覺悔恨愧疚,竟至抑郁而病重死去。
(另版本是說深草走了99天,但第100天因風雪中抱病前來,終體力不支而倒在小町家門前死去,故小町決定為其守寡終身;但也有小町從此性格大變,不信任男人,故最后孤獨老死的惡意說法。不過重點是在許多后世改編中,深草從此成為了小町身邊徘徊不去的怨靈,《卒塔婆小町》甚至有小町年老時常被深草附身的劇情,甚至被夢枕模改編成《鬼小町》)

小野小町與死亡
正如小野小町在《小倉百人一首》的成名作一樣,世上沒有不凋零的花,也沒有不衰老的人。和年輕時的榮華截然相反,小町的晚年生活過得相當凄涼。在能樂作品,小町晚年隱居在近江的關寺,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偶爾能和昔日的相知吟歌聚會。
在《卒塔婆小町》中,相傳晚年靠乞討維生的小町靠在卒塔婆上休息時,被高野山的僧人撞見,僧人便斥責面前這不敬佛的骯臟之人。沒想到,這臟兮兮的老婦人卻用更高深的佛法說服了他。僧人覺得驚奇,一打聽才知道這老人就是當年才色兼?zhèn)涞男∫靶☆?。就在這時小町的樣子卻突然變得狂亂,并發(fā)出了男性的聲音。原是曾經追求未果的深草中將含恨離世,亡魂終于找到機會報復小町,算是因果輪回。
又不知是否系因受平安時代貴族階層佛教影響(如源氏物語也被學者認為與佛教無常觀有關,但也看到有說法認為這是社會走向男性體制,故自恃美貌拒絕成婚的女子會在年老甚至死后被排拒于社會之外),小町在年老色衰外甚至被加諸死亡的意象,如根據(jù)謠傳為弘法大師所著《玉造小町狀衰書》繪制的〈小町老衰圖〉就將其描繪地獄餓鬼的形象,在京都有一俗稱小町寺的寺廟,寺內也有被刻劃成類似形象的小町木雕像,并傳說其流浪各地數(shù)年后去世于此,留下遺言:
我死なば 燒く な埋むな 野に舍てよ 饑えたる犬の 腹を肥やさん
(我死后勿燒勿埋,就丟在荒野讓那些餓犬飽餐吧)
小野小町,以絕世之歌才,出王朝盛時之初期,紹萬葉之后,成歌仙之魁,詠和歌新體,以希代之容姿,逢平安全盛之昭代,仕宮掖之內,受王孫之眷,抱后妃之空望,畢孤獨一生,不就伉儷庸家。隨奎連推移,名媛薄命,世無可依怙,先藤原之榮華,美人凋落,人無顧眄者。實僥幸空骸之幻美、盛名之虛榮、一時之望,而誤百年之身者,可以小町為鑒。——秋元灑汀

“小野塚 小町”的苗字來源,小野小町墓的所在,至今也是眾說紛紜,各種名為“小野塚”或是“小町墓”的場所,遍布在日本各地。很多時候僅是起到一個宣傳當?shù)氐淖饔?,不止墓所千處如果根?jù)小野小町的事跡來查找的話,小町幾乎都要環(huán)游整個本州島了都,至于哪一處是真實的,早就無從考證。興許所謂的“小野塚”只是一個幻想罷了?


小野篁的父親是朝廷的參議小野岑守。在父親擔任陸奧守期間,他跟隨父親一同前往陸奧國,經常在那里練習弓馬技藝。但是在岑守回京后,小野篁也沒有鉆研起學問,和他精通漢詩的父親完全是兩面。于是嵯峨天皇便以此責問小野篁,小野篁聽了覺得慚愧,于是專注于學問,最后在文章生(律令制下的大學寮里研究漢文學的人,其中優(yōu)秀者有可能擔任教授文學的文章博士)考試中及第。
淳和朝初頭的天長元年(824年)被任命為巡查彈正職后,經過彈正少忠、大內記、藏人,被任命為天長9年(832年)從五位下的大宰少貳。在此期間,天長7年(830年)父親岑守去世的時候,哀悼和謹慎的生活過度,身體面貌嚴重衰退。天長10年(833年)仁明天皇即位后,被任命為皇太子恒貞親王的東宮學士,兼彈正少弼。另外,他還參與了同年完成的《令義解》的編纂,并撰寫了序文。
公元838年,小野篁作為遣唐副使,和遣唐大使藤原常嗣一同前往唐朝。但常嗣的船在途中破損漏水,于是上奏后登上了小野篁所在的船。小野篁看不慣這種損人利己的作法,又不能率領部下抵抗,就以自己抱病和照顧母親為由拒絕了一同登船。之后小野篁懷恨在心,寫下了諷刺遣唐使的漢詩《西道謠》,其中不乏忌諱之語。嵯峨天皇讀了自然是勃然大怒,就剝奪了小野篁的官位,并流放到隱岐國。赦罪回朝歸京后,小野篁一度擔任參議,列于公卿之中,最后因病辭世。生前最高任職參議,名列從三位公卿,有綽號“野相公”、“野宰相”、“野狂”。

小野篁對《令義解》的編纂也有很深的參與,對明法道很明朗,政務能力很強。另外,漢詩文可與白居易相比,是平安時代初期三敕撰漢詩集時代屈指可數(shù)的詩人,其作品在《經國集》、《扶桑集》、《本朝文粹》、《和漢朗誦集》中流傳野相公集》(第5卷)流傳到鐮倉時代,現(xiàn)已散失。另一方面和歌也很優(yōu)秀,《古今和歌集》(8首)以下的勅撰和歌集里收錄了14首。雖然歌集有《小野篁集》,但是內容是故事性的,包含用竹箋以外的手寫的和歌,也被稱為『篁物語』。據(jù)說在書法方面,當時也是天下無雙,草隸的巧妙程度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相匹敵,后世學習書法的都作為范本。
わたの原 八十島かけて 漕ぎ出でぬと 人には告げよ 海人の釣舟
《百人一首》
泣く涙 雨と降らなむ わたり川 水まさりなば かへりくるがに
《古今和歌集》
(以上內容都和“小野塚 小町”沒啥關系,頂多都不喜歡聽上司的話,但小町應該還沒有能正面對抗老板的勇氣,畢竟在花映冢中她還差點被映姬炒魷魚,而出海必沉船顯然和冥河渡者的身份完全相反,或許稱病逃脫公務或許和小町偷懶的設定有點關系?)

然而,這位野宰相在傳說中又同時有另一種身份:閻魔大王身旁的判官。在《今昔物語集》里,小野篁在學生時代犯錯受罰,宰相藤原良相為他辯護,才得以免于受罰。多年后的一天,良相突然身患重病,轉眼間就離開了人世。在前往冥界的路上,良相被閻王的使者捉到了閻王宮里。良相在即將被閻王定罪之時,發(fā)現(xiàn)了冥官之中有熟悉的身影,正是小野篁。他見被綁來者為良相,乃向閻王報告其生平作為高尚,命不該絕,故向其請命。大王允諾,乃命小鬼領藤原良相返回人間。他由死復生后病也好了,于某日上朝時碰見小野篁,乃訊問閻魔殿之事,篁先謂其是報答他數(shù)年替其不慎獲罪辯護之恩,后再以夢結局呼嚨收尾。良相得知了小野篁不僅是人,更是閻魔王的臣下之后,對小野篁心生畏懼,逢人便以此事勸人正直(此傳承是不是有點西游記中“唐太宗游地府”的味?)
之后傳到更進一步,認為小野篁會藉由六道珍皇寺的井戶往來地獄和人間,同時兼作兩地的言官。寺名六道即取佛教中的輪回六道之意,在該寺的閻魔堂中人們也將他與閻魔大王的木雕塑像放在一起祭拜,祈求他能幫彼世的親友在閻魔大王面前說些好話。

在《矢田地藏緣起》中,小野篁以閻魔手下的身份登場。相傳閻魔王想要受持菩薩戒,小野篁就邀請自己的老師、矢田寺的住持滿慶上人到訪,二人從六道珍皇寺的井里前往地獄。滿慶上人為閻魔王行菩薩戒后,順便和小野篁一同在地獄巡游,二人到焦熱地獄的時候,看到了一位僧人。滿慶上人覺得好奇,就問僧人是什么身份。僧人說自己是代替世間眾生受苦的人。滿慶上人離開地獄后,按照這位僧人的樣貌早了一尊佛像,這就是后來的矢田地藏,也被稱為“地獄地藏”或“代受苦地藏”。

總而言之,“小野塚 小町”在苗字設定上,與為什么會成為閻王下屬的關系?分別化用小野氏兩位不同的名人,這兩位其實又是近代傳承中捏造出來的祖孫女的關系,幾乎都是平安朝知名的和歌詩人??v使這似乎沒有反應在東方設定上,但也無疑是極好的二創(chuàng)題材!


其四 江戸っ子
最后的考察,筆者想探討下為什么小町性格如此的豪邁、如此的瀟灑不羈的原因所在;這點早在一設中就有提到過,小町在《東方文花帖》中的稱號就是“江戶子氣質的死神”,結合文文對于小町通常彈幕的評價:豪爽地揮金如土。這就是所謂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宵越しの銭)嗎?不過估計也都是從死者那里搜刮來的錢財吧。
這實際上源自于一句日本俗語「江戸っ子は宵越しの銭は持たぬ」(江戶子不留隔夜錢),字面含義「得到之后才過了一晚上的錢」,形容江戶人花錢大方豪爽,遠離錢財為身外之物的驕傲。其為江戶工匠職人夸耀江戶人遠離金錢的優(yōu)點,說是當天掙來的錢當天就花光了,不肯存錢。
「江戸っ子」(江戶子)指一部分住在江戶(東京)的人,其特點有出手大方、性格豪邁、瀟灑不羈等,這些特性被稱作江戶子氣質。特指出生在德川幕府時代江戶長大的居民,多指擁有特定風氣的人。江戶時代初期,由于日比谷入江的填埋,江戶城和武家宅邸周圍形成了廣闊的外圍建筑,將江戶發(fā)展成為被稱為“大江戶八百八町”的大都市,成為近代日本代表性的都市之一。隨著武家城市的產生,各町工商業(yè)的興盛,具有江戶文化氣質的都市居民(町人)在各町成立。以江戶歌謠中的“意気な深川、いなせな神田(佃節(jié))”等為代表,擁有這種氣質的江戶庶民被稱為“江戶っ子”。

作為指江戶居民的稱呼,古代稱之為“江戶もの”,在明和以前沒有“江戶っ子”的說法。文獻上最古老的作品是明和8年(1771年)創(chuàng)作的川柳“江戸ッ子のわらんじをはくらんがしさ”。寬政9年(1797年)發(fā)行的灑落本《廓通游子》中也有“江戶っ子”的記載。有人指出,文政年間自稱“江戶っ子”的人在增加。最近,江戶人形成了“淺薄,不看對方,容易吵架”的形容。
不少研究者認為江戶人的性格有“虛榮”、“魯莽的逞強”、“容易吵架”、“生活方式淺薄輕浮”、“自以為是”等。另外,“江戶人必須三代上下出生于江戶”這一概念也廣為人知。另外,在表達江戶人性格的表達方式中,有一句話描寫了“江戶人沒有隔夜錢”,像“江戸っ子は五月の鯉の吹き流し”、“江戸っ子の生まれ損ない金を貯め”這樣的川柳中所看到的“江戸っ子は宵越しの銭は持たぬ”這樣遠離金錢的好處。作為現(xiàn)代常見的江戶人的形象,“花錢大方,不拘泥于小事,固執(zhí)且愛吵架,總是說些無聊的笑話,但不擅長討論,愛哭愛鬧,充滿正義感”等表達方式的急性子等也被稱為江戶人的氣質。
作為江戶人研究的先驅者的三田村鳶魚認為,這樣“江戶っ子”和住大街上的“町人”不同,住在店后面的長屋的滅火、武家傭人、日雇いの左官、木匠等是江戶人的頭頭。三田村認為,之所以有那么多嘲笑江戶っ子的書,如《東海道中膝栗毛》和《浮世床》,是因為這些 "江戶っ子"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們是從不看書的無知之人。三田村說,在江戶時代結束前的經濟衰退期,這些 "江戶っ子”逐漸消失。



其五 圣地巡禮
恐山 三途川



地址:〒035-0021 青森県むつ市田名部字宇曽利山
東方關聯(lián)角色:小野塚小町 四季映姬 戎瓔花
零設捏他:三途川
交通方式:建議自駕,青森自動車道?青森東ICから國道4號で野辺地、國道279號でむつ市、そこから県道4號で恐山に行
補陀洛寺(小町寺)




小野小町的終焉之地,為959年(天德3年)創(chuàng)建。小正殿與平安時代作品的阿彌陀佛三尊像并列安放小町衰老像。神社內有小町供養(yǎng)塔、從亡骸上生長的芒草、姿見の井戶等遺跡。1984年(昭和59年)楊柳觀音堂建成,天臺宗。營業(yè)時間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
地址:京都市左京區(qū)靜市市原町1140
東方關聯(lián)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設捏他:小野小町
交通方式:叡山電車「市原」駅下車、徒歩約10分
隨心院






小野小町以絕世容貌而聞名,隨心院所在的小野是小野氏一族的繁榮之地,宮中侍奉仁明天皇的著名歌人小野小町也離開了皇宮,之后也在這里度過。在隨心院留下以小町晚年模樣的卒塔婆婆小町像為首的文塚、化妝井戶等幾個遺跡。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山科區(qū)小野御霊町35
東方關聯(lián)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設捏他:小野小町
交通方式:地下鉄東西線の小野駅下徒歩5分鐘
六道珍皇寺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qū)大和大路通四條下ル4丁目小松町595
東方關聯(lián)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設捏他:小野篁
交通方式:京阪本線「祇園四條駅」下車徒歩約7分
矢切の渡し(江戸っ子)



地址:東京都葛飾區(qū)柴又7丁目18先
東方關聯(lián)角色:小野塚小町
零設捏他:江戶子 渡船
交通方式:京成金町線柴又駅下徒歩10分

最后的最后,筆者想象中“小野塚小町”的形象,應該是與氛圍感營造結合起來的,在面對死亡、三途川引渡等要素之時,一想到這些意象應當是,面對死亡的恐懼與莊嚴的肅殺感,再然后是被三途川彼岸的景色所震撼,可又被作為“冥河渡者”的小町身上的那種獨屬于“江戶之子”的落落大方的市井感,這點反差營造的出來的“生死淡然”感,把你一下子從非日常的跳脫景色通過兩三句市井氣息的談話,一下子拉回去你生前最最熟悉不過的日常,渡航于三途川之上的市井人情味,將幻想鄉(xiāng)那種近乎于透明的生死觀體現(xiàn)得淋漓至盡,同時又有著ZUN式特有的人文關懷。如此市井味的死神,又怎么不會令人喜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