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千年的中國史專題提綱,這不得趕緊收藏!

炎炎夏日的你們是否在背著你們的小伙伴偷偷內卷刷題呢?一輪復習是整個高三復習期間中最重要的查缺補漏的環(huán)節(jié),所以貼心的小編為大家送來了一份中國史專題!趕緊收藏好!這份專題提綱可以在助你們一臂之力,趕緊一起來看看吧!還有剛剛學完中國史的淀粉寶寶們也一起跟著小編復習一下吧!
專題一:西漢武帝的統治措施
人物卡片: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統治時期處于西漢中期。
1、政治上:
①頒布“推恩令”等措施,基本解決王國問題。
②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加強對地方郡國官吏和地方豪強的監(jiān)察、控制。
③在中央,設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④實行察舉制,自下而上用考察、舉薦和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
2、經濟上:
強化重農抑商政策,實行鹽鐵專營,打擊私營工商業(y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名詞解析:鹽鐵作為人民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而產生的鹽鐵稅是古代封建歷代王朝的重要財政來源。漢武帝制定官營專賣制度后,鹽鐵的專賣成為其中最重要的項目。
3、文化上:
獨尊儒術,實行文化專制。
①漢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主張有“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
②漢代儒學是以先秦儒學為基礎,吸收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等諸子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③為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民族關系上: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拓展對外交往。
專題二:經世致用
1、含義:知識分子關心政治、國計民生,主張將學問用于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以求國治民安的實效。
2、發(fā)展歷程: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主張道德教化(德治)、實行仁政;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法家主張嚴刑峻法、重視耕戰(zhàn)、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等,集中體現了經世致用思想。
b.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總結明朝滅亡教訓時,批判空疏之學風,提倡經世致用、注重實學。
c.近代抵抗派、洋務派
專題三:明清時期由開放走向封閉
時期一:明清之前的中國歷代政府,基本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如西漢時期,絲綢之路開辟,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佛教也開始傳入中國。唐玄奘西行,帶來了佛教文化的發(fā)展。中國四大發(fā)明的外傳,對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
時期二:明清時期,新航路開辟后,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入侵,為防范侵略、維護統治,中國政府的對外政策逐漸從開放趨向保守。從明朝的海禁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外文化交流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
補充知識: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1)海禁——嚴禁私人出海,官方貿易多為“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目的在于宣揚國威,尋求異域珍寶,如鄭和下西洋
(2)閉關鎖國——嚴格限制(≠絕對禁止)對外貿易,既限制華商出海也限制外商來華
表現: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遷海令”
康熙時期:四口通商(粵閩浙江)
乾隆時期:僅一口通商——廣州十三行
影響:錯失向西方學習的機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在這里,小編再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那就是想要在一輪復習中打好基礎,大家可以入手一本定哥筆記書哦!新版筆記書已經對過去的版本內容進行了略微調整與完善,內容更加完整,條理清晰。

專題四:清朝廣州十三行的興衰
背景卡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沿海貿易盛極一時。與國外貿易,最開始由官方指定一人為外貿經手人,包攬對外貿易大權,后來,各行商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共同聯合組織起來,成立一個行會團體,即公行??滴跛氖辏?703年),“公行”確立,這就是“十三行”的由來。據史料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公行眾商盟誓,并訂下行規(guī)十三條。
興:十三行是清朝中西溝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種半官方組織,兼有對外貿易、監(jiān)管外國商人、負責繳納關稅等職能。一口通商后,十三行獲得對外貿易的壟斷權,依靠這一特權賺取了大量財富。
衰: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中外貿易范圍擴大,外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十三行由此喪失了貿易壟斷權,開始衰落。
專題五:近代各階層對待傳統儒學的態(tài)度
1、地主階級洋務派:中體西用,維護傳統綱常倫理
名詞解析:中體西用: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
2、資產階級維新派:托古改制,利用傳統儒學宣傳西方政治學說
名詞解析:托古改制: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變法”的祖師爺,目的是借“古圣”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資產階級激進派:徹底批判傳統儒學
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常用的專題與大題相結合而產生的大題模板吧!
專題六:“中國近代前期”大題常用角度(政、經、思)
①經濟---外:西方工業(yè)文明傳入、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入侵內:經濟近代化、近代工業(yè)(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名詞解析:民族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自由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它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剝削勞動者和階級對抗之上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一種進步的經濟成分。
②政治---外:民族危機加深內:政治近代化、統治危機、社會矛盾尖銳
③思想---外:西方啟蒙思想(先進觀念)傳入內:思想近代化、向西方學習
07結合史實說明,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促進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運動的發(fā)展
①19世紀60、7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推動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
②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維新思想形成,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發(fā)動戊戌變法運動。20世紀初,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③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1915年激進派知識分子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掀起新文化運動。
④無產階級力量也進一步壯大,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08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先后占據優(yōu)勢的國家及其原因(或近代西方國家在華侵略勢力消長的演變過程)
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又掌握殖民霸權,鴉片戰(zhàn)爭后成為主要侵華國家并支配對中國的進口貿易。
②一戰(zhàn)爆發(fā)后,歐洲列強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美日乘機加強在華經濟勢力,超越英國,獲取對中國的經濟優(yōu)勢地位。
③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人民開始抗日戰(zhàn)爭,美國對華貿易超過日本,占據首位。抗戰(zhàn)勝利后,隨著《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簽定,美國取得在華政治、經濟等特權,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
④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沒收帝國主義在華企業(yè),西方國家經濟勢力被逐出中國,新中國取得經濟獨立地位。
孫中山先生說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毙【幭嘈鸥魑坏矸蹖殞殏円欢芡ㄟ^自己的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績!
好啦,今天的干貨內容就分享這么多啦,你們在學習期間還有什么規(guī)劃和誤區(qū)呢?歡迎在留言區(qū)里分享、交流。已經上大學的學長學姐也可以在留言區(qū)里分享經驗哦~
-END-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問,也歡迎留言區(qū)告訴我們。你們的意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想刷【精選好題】選定哥《小題精練》、掌握【基礎知識】選《定哥筆記》、構建【知識體系】選《定哥腦圖》、記憶【歷史時間】選《記憶卡牌》、【輕巧便攜】選《小黃書》、【押題猜題】選《紅寶書》 更多好物還在定哥熊貓屋等著仔仔們(?˙ー˙?)? ? ? ? ?
????關注:微信公眾號:歷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貨等你來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