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心靈,洞察人性 ,不幸與幸運交織的人生——《心》讀后感

“我向希望認清自己心靈的人們推薦這部已經認清了人的心靈的作品?!薄哪渴?/p>
這是作者夏目漱石先生對本書《心》的推薦語,筆者于今年1、2月讀完,看畢非常震撼以至于久久無法忘懷。
我與這本書的機緣巧合最初是由于其封面(河北教育出版社版,見下圖)

首先是映入眼簾的“心”字溶解在神秘的灰色底色之中,然后是兩段文字:
“欲認清自己內心的人,你能否經得起心靈的自我剖析?”
“人類胸中安放的復雜儀器能夠如鐘表指針般明確而毫不虛偽地指出表盤上的數(shù)字嗎?”
盡管對于夏目漱石先生的著作接觸不多,但因著封面頓時我就對這本書產生了好奇,就像當初遇到《阿吽》一樣,因為巧妙的封面設計,我心動了。
非常驚嘆夏目漱石先生對人性感悟之深,看完后對人性的復雜以及人類的軟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全書以一個書生的視角來敘述“我”和被“我”稱作“先生”之人交往的故事。故事的高潮是“我”收到先生的一封長信,內容是先生此前不愿向“我”透露的的過往經歷,蘊含了深刻的自我剖析與審視。
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其一,認識自我是一場修煉。
本書封面所引用的兩段話,皆是對自我的發(fā)問。
而故事中,先生一直是神秘的,不知其過去也不知其現(xiàn)在與未來。
先生的妻子說先生過去并非如此,而是不知為何性情大變了;作為讀者的我們可以了解到,因著某個事件,先生在生命的后半程開始如行尸走肉般活著,雖肉體尚健在,但精神早已麻木消亡。
作為先生現(xiàn)存最親近的朋友之一(也可能是唯一),當“我”想要了解先生的過去時,先生發(fā)怒了,以為這是在拷問自己,沒有當場作出答復
但過了許久后,一次先生寄給了“我”一封信,信中提到,這其實是一個讓他開始自我反省的契機;而也正是因為想要看清自己,并給后人留下一些經驗教訓,他寫下了這封絕筆信,將自己的過往點滴詳細地記錄下來。
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直面自己的過去,亦即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這是一份難得的勇氣
盡管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了解自己,也并非每個人都有直面自己的勇氣,但我們仍要努力去認識自己,不斷反思自己的生命,因為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無比贊同
往往不是你所經歷的種種決定了你是誰,而是你對這些經歷所產生的反應直接或間接鑄就了你
或許只有不斷反省與審視自我,一個人才會更好的接納自己,創(chuàng)造未來,而不是苦苦陷于過去。


?其二,人性是復雜的,要警惕人性之惡。
“世上沒有像模子刻出來一樣的惡人。平時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為一到緊要關頭就會突然變成惡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strong>
在大筆財產面前,先生被往日最親密的叔父給欺騙了,此后開始懷疑人性;而在愛情面前,通過設計利用友人弱點,先生獲得了渴望許久的愛情,卻也把友人逼上了絕路,此后一生都活在其陰影之下。
原本先生已不相信世界,結果現(xiàn)在連自己也無法相信自己了,多么可怕的事實,卻又令人嘆惋
正像這節(jié)開頭所引用的話語,一個平時很善良的人,到了關鍵時刻也有可能瞬間成為惡人
人實在是太軟弱了
但是一方面,在以旁觀者的角度批判先生的軟弱時,其實我們也能從中看到些許自己的影子,這是因為自私利己是人性的一部分,沒有人是完全的圣人
但也正是如此我們要不斷修煉自身,不斷提醒自己約束自己人性中惡的一面,尤其是在金錢和愛情面前;
而另一方面,對于先生的性情大變以及其選擇的最終結局,在我看來不是軟弱,而是其存有良知的體現(xiàn)
盡管它造就了先生的不幸,并束縛了先生未來的一切可能性,但它也體現(xiàn)了先生人性向善的一面,他沒有心安理得地享受罪惡的成果,而是懷有愧疚與不安,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總之,在我眼中,先生是一位不幸之人,但他同時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歷經了人性之惡,卻又感悟到了警惕人性之惡的重要性,而這還啟發(fā)我們不能僅僅沉湎于過去,更要學會活在當下,超越過往,方能繼續(xù)前行。

在這人世間,我們都有無數(shù)張面具,戴得久了甚至會忘記自己的本來面目,即使是面對著自己;
而人性亦是復雜的,在關鍵時刻人很難抵擋住誘惑,尤其是在金錢與愛情兩大磁鐵面前,人的本性往往暴露無遺;
但即便如此,人是可以不斷成長修煉的,具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因此希望我們能坦然地面對自己,時刻警惕人性之惡,因為人生其實也是一段不斷認識世界、認清自己內心的旅程。
如果這篇能夠對你有些許啟發(fā),或許它就多了一分存在的價值,感謝看到這里的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