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望月
望月
張翎
55個想法
◆ 第1章 自序 一個字匠的逃離之路
>> 鍛字成篇就是一個工匠的手藝,把文字、標(biāo)點(diǎn)、段落用情緒和意象鍛造成一個具備特殊形狀的整體,最終的結(jié)果或者值得少許慶幸,但冗長的勞作過程卻居多是辛苦而乏味的。
>> 假若沒有幾個可遇不可求的靈光閃現(xiàn)時刻,一些來自讀者的知心反饋,還有偶爾收到較大筆稿酬時的短暫歡喜,鍛字的過程不過是一些日復(fù)一日的單調(diào)體力勞動?!白纸场边@個詞比“小說家”更接近這個職業(yè)的本質(zhì)。
>> 記憶只是潛藏而已,并未枯死,所以輕輕一撣灰塵,屬于每一本書的色澤和氣味立即重現(xiàn),我一一想起了鍛造它們的過程。
>> 我用來寫書的每一天都是賺來的,是意外的禮物。我為每一個日子感恩。
>> 有人質(zhì)疑過女作家寫戰(zhàn)爭和災(zāi)難的能力,其實(shí),戰(zhàn)爭從不挑選性別,災(zāi)難平等地?fù)舻姑恳粋€人,只是他們站起來的方式各自迥異。女性的視角和男性的視角必然不同,但所有的視角都有平等存在的價值。
>> 我終于明白,故鄉(xiāng)其實(shí)是我隨身的行囊,無論我居住在何地,行走在何方,每一種離去,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回歸。
>> 我看到的是過程,而非簡單意義上的結(jié)果。世上從不缺我的某一本書,我堅持寫作,僅僅是因為一旦停筆,我將不知所措。
>> 寫作將我從對時光飛逝的虛無感中抽離出來,置放到實(shí)地上,字匠是一種自由而終生的職業(yè),一個字匠是可以做到自給自足與世無爭地工作到老死的。寫作讓我不再懼怕變老。
>> 寫作作為傾訴渠道的日子離我漸漸遠(yuǎn)去,因為我已經(jīng)接受了生而孤獨(dú)的現(xiàn)實(shí),不再奢求傾聽和理解。寫作作為逃離之路的日子,仍然還在繼續(xù)。
>> 寫作為我提供了一條不寬闊但始終存在著一條縫隙的逃離路徑,讓我能夠努力嘗試逃離偏見,逃離說教,逃離受害者思維陷阱,逃離我那個時代賦予我那代人的控訴腔、粉飾腔、主題先行腔、套話、虛話、場面話,盡量真實(shí)地理性地面對事件和自己的內(nèi)心。
>> 寫作不一定能幫助我完成這條逃離之路,也許生命本身也不能,但它至少可以提示我處在路的哪一段。
>> 突然想起一個故事,權(quán)且把它作為結(jié)束吧。
>> 大人世界的各種擔(dān)憂和恐懼,小孩無從得知,小孩卻已明白此生的目標(biāo)。
>> 時空的巨變把我的故土和舊友都裹挾而去,我們再見時,城已不是舊城,人也不是舊人。我只能在嘮嘮叨叨的書寫中尋找和重塑你們。我想念你們。
◆ 第4章
>> 在等待的那一刻里,她似乎覺得自己已叩響了命運(yùn)之門。門開了,她跨進(jìn)去,一步之間,便把青春丟了,從無知跨入了有知。
◆ 第9章
>> 流言就像夜里起的風(fēng),看不見摸不著,卻順著墻縫門縫窗欞格縫,悄悄地溜進(jìn)學(xué)校的每一間宿舍。很快,所有的人都知道了。
◆ 第11章
>> 說它的遙遠(yuǎn),說它的貧瘠,說它的蒼涼,說它的遍身瘡痍,說它的博大生命。黃土地里滲著千年的血,萬年的淚??嗍强嗟?,卻是平等的苦;難是真難,卻是有盼望的。
>> 少年一口氣把書讀完了,眼淚夾著嘆息落在書頁上,洇出一朵希望的花來。
>> 這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原來是這般狹窄,狹窄得只裝得下幾個農(nóng)場;自己的生活原本是這般單薄,單薄得承受不起一絲褶皺;自己的生存空間里堆滿了瑕疵,竟放置不下一個小小的理想,一種牽牽的企盼。從此,黃土地拴在他的夢里了。
>> 仿佛在山邊上看山,看見了關(guān)于山的一切,卻又沒有看見山,因為山擋住了山。
>> 的確是人人平等,只不過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而已。
>> 終于懂得了,美與丑原本只是眼睛的偏差,世界根本就是大同小異的。
>> 于是,像一只熟了的桃子,不再喧囂熱烈的花朵,竟懷著些遁世的心念,回到了加拿大。
>> 什么叫含蓄?比如你們穿得少露得多,要表達(dá)個什么意思,我一看全知道。這就不是含蓄。也有人穿得多露得少,其實(shí)要表達(dá)的,也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故意先讓我想象一番罷了。那就叫含蓄。
◆ 第12章
>> 人一沒了車,就跟樹沒了花似的,馬上露出些落季的樣子來了。
◆ 第13章
>> 拿來作書簽的馬尾草,停留在斯諾到窯洞里見那個偉人,偉人把手伸進(jìn)褲腰找虱子的那個章節(jié)。馬尾草的汁液滲透了書頁,又被歲月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焙干,留下一塊褐黃的,不肯平服的印跡。剎那間,時間似乎停留在指縫中間,不再流動。嘆息又一次落到書頁上。這一回,洇出的,不再是喧囂希冀的花朵,而是蒼涼無奈的果實(shí)了。
>> 命運(yùn)牽著他的手,把他從西邊帶到東邊,去開始他人生的前一個半圓。
>> 命運(yùn)又想牽著他的手,把他從東邊帶回到出發(fā)的地方,來完成他人生的后一個半圓??墒?,牙口還不愿這么早地圈好他人生的整圓。
◆ 第14章
>> 人若從來沒得著過,倒也罷了。若得著過又忽地沒有了,那滋味比從沒得著過要難受十倍百倍。
>> 他被那沉默牽著,就如木偶被看不見的絲繩牽著似的。所以,即便地球上已經(jīng)沒了這么個人,他還是由不得他自己。
>> “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生命。若不經(jīng)過我,沒有人可以到父那里去。”
◆ 第15章
>> 死亡不露痕跡地過濾了生活里已經(jīng)發(fā)生和即將發(fā)生的丑陋和瑕疵,留下的是刻骨銘心午夜夢回的完美。
>> 一如琥珀的形成,生命被突發(fā)的外力凝結(jié)在一個極為凄麗的靜止?fàn)顟B(tài),無視著世上滄海桑田的變遷。
◆ 第17章
>> 可是沁園并不依賴生氣而存活,沁園有沁園自己的處世哲學(xué)。沁園的美是陳舊,病態(tài),無所求的美。沁園從從容容地與時代脫著節(jié),無視著外邊時尚的千變?nèi)f化。那份淡定,若落在別處,說不定就得著個輕薄矯情的名聲。但在沁園就不同了。
>> 沁園有幾十年的本錢做著后盾,沁園輕薄不起來。沁園的一顰一笑,界定了世井之輩的層次。
◆ 第18章
>> 愿進(jìn)就有個講臺可以唾沫橫飛,欲退就有片肥田可以春種秋收。人若有這樣的資本,自然也清高得輕省。
◆ 第21章
>> 可憐惜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得的,憐惜只給那些沒有能力去掙嫉妒的人。
◆ 第23章
>> 夜晚是屬于夢幻的世界,借著黑暗的遮掩,人可以做許許多多膽大妄為的夢。
>> 白天是屬于現(xiàn)實(shí)的世界,亮光底下一切的存在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 若想擁有她,他需要打碎他過去擁有的一切。他的過去是已知的,他和她的將來卻是未知的。在已知和未知中間,未知的恐懼便顯得更為恐懼。
◆ 第26章
>> 現(xiàn)實(shí)像一張無所不在的網(wǎng),鋪天蓋地地撒在他的四周,網(wǎng)上處處是洞眼。個個網(wǎng)眼都大得足夠讓他看得見希望,充滿誘惑地引著他去掙脫。然而等他掙得脫了一層皮,方知道那網(wǎng)眼原來是量著他的身子定做的,他有多大,網(wǎng)眼就有多大,始終掙脫不開去。如此幾番之后,便很筋疲力盡了。
>> 可是她還不習(xí)慣那種輕快,那種被壓縮過而失去了細(xì)節(jié)的輕快。沒有細(xì)節(jié)的生命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 第32章
>> 母和子之間的交流是物質(zhì)的、瑣碎的、屬世的、可以用名詞來定義的。父和子之間的交流卻是精神的、超越的、空靈的、只能用少數(shù)形容詞才能解釋的。
>> 母親是必需品,父親是奢侈品。必需品是為了活著,奢侈品卻是為了舒舒服服地活著。所以奢侈品帶給心靈的快樂遠(yuǎn)比必需品多。
◆ 第33章
>> 歲月將空白洗去了,剩下的就全是顏色,雖是褪了些,卻依舊可辨。如同鍋里的油星子,原本是載在水上的。可水流走了,油跡便留在了鍋底。人看不見水了,看見的便都是油星子。
◆ 第34章
>> 這世上的事,只要是兩相情愿過的,便是不能悔不能怨的。怨不得別人,更怨不得自己。怨別人是輕賤了自己——原本是自己愿意的;怨自己就不僅是輕賤,還是糟踐自己了。既是仇人,誰還見過為仇人糟踐自己的?
>> 追逐的過程是一個撲朔迷離,充滿驚險懸念憧憬渴望的過程,全部的樂趣就于目的地的不可知。
>> 懷念是對不可知事件的假想延續(xù),懷念有無窮無盡的前路可走。
>> 厭煩卻是對可知事件的決斷定論,厭煩是一條死胡同,再往前走,便是絕路。
◆ 第36章
>> 人之于天地,一如螻蟻之于人。
>> 人只知螻蟻終身勞碌,卻有誰關(guān)注過螻蟻的生滅悲喜?
>> 人的生生滅滅,在天地宇宙之間,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細(xì)節(jié)。
>> 人的七情六欲,便更是細(xì)節(jié)中的細(xì)節(jié)。
>> 人生的難處,在自己眼中,竟比天地還大??烧娴搅颂斓馗?,才知道那原不過是大海里的一粒泥沙,大山里的一顆細(xì)石,多了也不見多,少了也不見少的。
◆ 第37章
>> 她生活里的變化,也無異于生生死死,卻都在心里,隔了一層肉,看不見也摸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