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296
張說《論語》·連載296
14.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p>
(注釋——成人:完人,人格、才德各方面完美的人。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hé)。因為不容于魯國權臣而逃到齊國,他很明智,預見到齊莊公被殺而拒絕了齊莊公給他的田。知:同“智”。卞(biàn)莊子:魯國大夫,以勇敢著稱,傳說他曾經(jīng)一個人去打虎。要:同“約(yāo)”,窮困。平生:平日。)
(白話)子路問什么是完美的人??鬃诱f:“像臧武仲那樣明智、像孟公綽那樣不貪心,像卞莊子那樣勇敢,像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來成就他的文采,就可以成為完人了?!边^了一會兒,又說:“現(xiàn)今的完人哪里一定要這樣?只要他看見利益想到道義,遇到國家有危難便愿意付出生命,長期過窮困的日子也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說是完人了?!?/p>
(張說)對于完美的人,孔子的看法是要具備兩條件:1,某一方面的能力出眾;2,知書達理,懂得仁道??鬃恿信e了智慧、不貪、勇武、多才多藝作為能力的代表,具有這些能力之一的人還必須根據(jù)道義規(guī)范行事,才稱得上完美之人。所謂的“成”,是指人格“完備”,即在德與知上都要有所建樹,德,就是指以禮樂行事;知,是指掌握某一種技藝。
但有的注家認為,孔子的意思是必須具有“知、不欲、勇、藝”加上“禮樂”,五項全能,才可稱“成人”(完美之人)。如此解讀者,恕我直言,根本不配解釋《論語》!因為這些注家缺乏起碼的常識。為什么?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是常識。世上從未出現(xiàn)過一個什么技藝都精通、又有德行的人??鬃与y道會有幼稚到要求人們?nèi)プ鲆粋€不可能的人嗎?(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孔子又說,其實有德有才的標準還是太高,現(xiàn)在有各種才能的人倒是很多,但在德行方面普遍欠缺,所以根據(jù)目前的具體情況看,“成人”的要求應該偏重于德行??鬃咏又岢鼍唧w要求:1,見利思義;2,見危授命;3,不管境遇如何,時間多久,也要勉力兌現(xiàn)承諾。
這三點都涉及德行,對技能知識沒有要求。見利思義,就是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像“范爺”等的那類財不可覬覦;見危授命,是指所在群體遇到危難情況,別當縮頭烏龜,要勇于任事;最后,你曾經(jīng)許下的承諾,后來由于情況變化,無法兌現(xiàn),這也是無奈的,但不可忘記,要始終記得承諾尚未兌現(xiàn),已有條件就要立刻兌現(xiàn)!
孔子為何把對“成人”的標準濃縮到德行上,不再考量技藝才能呢?我認為這是針對社會現(xiàn)狀而言的。就像目前的中國,有一技之長的人比比皆是,但他們不能都算“成人”,因為他們的德行普遍很差,比如霸座的博士男,比如著名戲子的逃稅??梢?,掌握一技之長很簡單,養(yǎng)成好的德行卻非常難,因為德行好,是抑制私欲的結(jié)果,可惜,注重抑制自己私欲的人實在太少。
14.13,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弊釉唬骸捌淙唬控M其然乎?”
(注釋——公叔文子:名拔,衛(wèi)國大夫,衛(wèi)獻公的孫子,“文”是死后的謚號。公明賈(ɡǔ):衛(wèi)國人,姓公明,名賈。)
(白話)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他老人家不說話,不笑,不取財,這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說:“這是傳話的人說得過分了。他老人家到該說話的時候才說,別人不會厭煩他的話;他先高興了才笑,別人不會厭煩他的笑;合于道義的才拿取,別人不會厭煩他的取?!笨鬃诱f:“是這樣嗎?難道真的是這樣的嗎?”
(張說)公叔文子名氣很響,有人說他很少說話,很少笑,也不貪財,孔子就詢問公明賈是不是真的。公明賈說,雖然傳說有點過分,但基本是對的。老先生到了該說的時候就會說,這是說出來的話能擊中要害;他真正高興了就會笑,他覺得拿錢財符合道義,就會取。所以老先生說的話,他的高興和他的取財,使人們覺得都是理所當然的??鬃勇犃?,似乎不怎么相信,就說“真的嗎?真是這樣的嗎?”
孔子的不相信,表明老先生的言、笑、取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境界。無論是不是真的,公明賈所說的公叔文子老先生的行為,在孔子看來是完全符合仁道的。
說話要少而精;快樂要發(fā)自內(nèi)心,不要敷衍他人;錢財要取之有道。——孔子在想:連我都還沒有做到這些,公叔文子居然已經(jīng)做到了?能信嗎?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ibi/vupp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