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112
張說《論語》·連載112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注釋——季文子:魯國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他死后的謚號。他世故太深,行為過于謹(jǐn)慎,過于計較厲害,所以在行事前總是想來想去。再:再次,第二次。)
(白話)人們說,季文子行事總是“三思而行”??鬃勇犃苏f:“想兩下就夠了嘛。”
(張說)對本節(jié),許多名家(如南懷瑾)都解讀為孔子反對過度思考,反對思而不決,主張考慮兩次就行,應(yīng)趕快行動才對。這是嚴(yán)重誤讀!其實孔子是在諷刺季文子。季文子行事總是思慮再三,猶猶豫豫,原因是太計較自己的禍福利害,每個行動都不想有任何負(fù)面作用,類似現(xiàn)代的“精致的利己主義”。人們對他作出的評價是正面的:“三思而后行”。請注意,這個“三”在古代是虛指多次或足夠,不是實指三次。例如:“冰凍三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芭e頭三尺有神明”,“狡兔三窟”等等,都是虛指“足夠”??墒强鬃訁s故意把這個“三”當(dāng)實指,于是說“想兩次就夠,何必三次呢”,這顯然是一種譏諷。比如你說,“真氣得我火冒三丈”,有人說了:“不過你的火氣看起來只有2.5丈,沒到三丈呀。”這個人是在認(rèn)真測量你的火氣呢?還是在拿你的發(fā)火開刷?顯然在后者!孔子的“再,斯可矣”,也是在開刷季文子的“三思而行”。
如果本節(jié)真像許多人解讀的那樣,那么流傳到現(xiàn)在的成語就不是“三思而行”,應(yīng)該是“二思而行”??梢姎v代并沒有誤讀孔子的話??鬃釉趺磿磳Α叭级小??他只是在諷刺季文子,如此煞費(fèi)苦心地思前想后,就為了自己的那點利益,何必呢!(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孔子以戲謔的方式在“三”字的實指上做文章,顯示出他是隨手拈來、皆為我用的應(yīng)對高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ibi/voasr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