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跟媽媽回娘家
(1957年春節(jié),12歲半)
在我的記憶中,媽媽第一次“轉(zhuǎn)外家”(即“回娘家”),是在一九五七年年正月初四。
不知什么原因,媽媽過去很少提起“轉(zhuǎn)外家”,而今年特別不同,在我這次寒假回到家里不久就說,過年的時候,要帶我去“轉(zhuǎn)外家”。
媽媽名叫賴五妹,生在本縣洪山鄉(xiāng)吉西山村,距離峰市30里。年前,媽媽曾經(jīng)說過,從我們交椅山到吉西山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大路,從新橋頭到上水高山,經(jīng)磜①上、五坑,出到龍骨石,整條路都是石砌路;一條是小路,也就是汀江船工拉纖走的路,從新橋頭到長化,沿江而上,經(jīng)泥角到龍骨石。在龍骨石過渡到對岸,沿江上行兩里路,向右拐入一條山溝,里面就是吉西山。媽媽述說著,我腦子里總是想象不出那路途的情景,心中不免有些好奇。
正月初二,姐姐回娘家來了,媽媽特意把她留下。初四那天,早晨有點霜。爸爸和哥哥留在家里,照顧我的兩個弟弟,接待來往的親戚;媽媽背著妹妹,帶上我,叫姐姐挑行李(就是常備的“等路”和幾塊年糕),一起跟她去“轉(zhuǎn)外家”。
媽媽說,大路雖然要上坡下坡,但是石砌路好走,于是我們就走大路。出了村,過了新橋頭,沿河邊公路來到岔路口,我們從這里開始上坡。先是三四里的公路,然后就向右轉(zhuǎn)入小路。小路的坡陡而長,前邊是石磴,左邊是山,右邊山腳下就是汀江。這時,寒氣已散,太陽從右邊照著我們上山。我一邊往上走,一邊欣賞四下的景色。(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我們來到長化村的后龍山,渾身已經(jīng)開始冒熱氣,路上有個穿心亭。媽媽說休息一下,順便給妹妹喂奶。這時,我們回看山下:蜿蜒的道路,從容的行人,碧綠的江水,繁忙的渡口,散落的村莊,起伏的山巒……一一映入我的眼簾。這里雖然離我家已經(jīng)很遠,但老屋的輪廓、屋后的青山依然清晰;尤其是那山形,在這里看去更像一把大交椅。我心想:“交椅山”這個地名取得太形象了。媽媽告訴我們,她小時候曾經(jīng)在長化生活過,每天都要上到這里來打柴火,老早就聽過交椅山的名字,但不懂得那里的情況怎么樣,到二十幾歲嫁到交椅山以后,才知道那是一個好村莊。
我們繼續(xù)前行,來到了高山村。這是一個不大的村子,分三個自然村:山前路邊的叫高山,山后路邊的叫磜上,山右溝里的叫桑梓畬。每個村子都是四周竹木環(huán)繞。媽媽說,這里的人就是靠竹木養(yǎng)活的,我們峰市的竹器,絕大部分都是這村里的人做的。每逢峰市墟天,家家都挑著一擔竹器下山,換回油鹽和生活日用。姐姐說,雖然他們那里也有竹木,但是做竹器的人很少,木匠比較多。媽媽說:“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每個村子習慣都不一樣?!?/p>
我們從山前翻到山后,來到磜上村水口,這里一條石砌岡直通山下,名叫“冷水屻②”。這是一段林蔭路。路旁大大小小的各種樹木直立而高聳,走路只能看到光溜溜的樹干,抬頭才能看見濃密的枝葉。我為路邊幾棵筆直的樹干而驚嘆,媽媽卻說:“山中無直樹,世上無直人?!蹦菚r,我還不太理解這話的含義,還跟媽媽爭論一番。
這道岡右邊是山澗,走在路上可以聽到嘩嘩的水聲。我正感到驚奇,媽媽說:“那是個‘磜子’,磜上村的名字就是因為它在這個磜子的上邊?!迸叮胤矫磥砀奈恢靡灿嘘P系!——我心想。
下了岡就到了五坑村。媽媽說:五坑人姓賴,吉西山人是從這里搬遷過去的,所以也姓賴,連字輩都還是一樣。
出了五坑村,來到一條小溪邊。我們沿溪向下游走了兩三里,過一座小橋,再前行一里,就到了汀江邊。沿江岸上行一里,就是龍骨石。
這個村子臨河,前邊就是渡口,渡口有一條船,船上有個老人。原先渡船在對岸,看見我們來到渡口,立刻將船兒撐過來。船兒越來越近,媽媽認出撐船的人,大聲叫了一聲:“阿哥!”撐船人也認出了媽媽,連忙回答:“哎,五頭媽,你來啦!”媽媽忙向我們介紹:“他就是你們的大舅?!蔽液徒憬阃暯辛艘宦暎骸按缶?!”說話間,渡船靠岸。大舅停穩(wěn)渡船,一邊應答一邊招呼我們上船。
渡船很快就到了對岸。大舅高聲打了三聲吆喝,沒聽見兩岸有人回應,就招呼我們下船,領著我們向他家——吉西山走去。
吉西山,只是一個山溝,溝口小而隱蔽,一般人不會知道里面有人家。這兒離汀江上游村子連家連10里,離下游村子河口5里,對面的村子龍骨石隔著一條河,后背靠著崎嶇險峻的山嶺,是個十分荒涼閉塞的地方。但是,山后10里是仙師鄉(xiāng)的池溪、三壩等村,沿黃潭河北上可達上杭縣境內(nèi),過河向東是仙師鄉(xiāng)的大阜、小阜、西洋坪、豬媽塘等地。這一帶是永定、上杭交界處,革命戰(zhàn)爭時期,是紅軍游擊隊縱橫馳騁的是革命老區(qū)。
到了大舅家,媽媽跟舅媽、表哥、表嫂、表侄、表侄女一一見過,又給我們姐弟倆一一介紹。大舅告訴我們,親戚還不止這些,在河口還有幾家堂舅舅,那里總共有三四十口人。還說,下午叫表哥帶我們?nèi)フJ識認識。
大舅一家人都很熱情。中午的飯桌上,用的都是特大的碗頭盛肉裝湯。暗紅透亮的家釀酒,又甜又香,特別誘人。大舅、舅媽一直往我們碗里夾肉。
席間,大舅問:“五頭媽,你還是阿昌出世過后來轉(zhuǎn)過外家,現(xiàn)在阿昌都十多歲了,你為什么十幾年都沒來轉(zhuǎn)外家?”媽媽說:“大哥,你不知道,這十幾年小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連帶小孩都忙不過來,哪里還有時間轉(zhuǎn)外家?今年好在阿興媽來轉(zhuǎn)外家了,我叫她留下來幫我,阿昌自己可以走路了,才有辦法出門呢!你看,我今天不是還背著一個來嗎?”是的,媽媽說的是實話。
我問媽媽,大舅為什么叫你“五頭媽”?大舅爽快的代為回答:“我們一共五姊妹。我最大,出世以后,爸媽都很高興,取名叫賴科興。第二個是女兒,取名得娣(還想再得幾個弟弟的意思),爸媽叫她細③子嫲。第三、第四個都是女的,爸媽連名都不取了,就叫他們?nèi)計?、四子嫲。誰知第五個還是女的,爸媽想,該到頭了,就叫她五頭嫲吧。”大舅還說,后面三個妹妹都是從小就送給人家了。媽媽點點頭。我不禁想起媽媽在路上說的,她小時候在長化每天都要上山打柴火,看來一點不假。
午飯后,大舅叫表哥帶我們到河口去認識一下。路上,我問表哥的名字,他叫賴善洪,他的兒子叫賴奕昌,女兒叫信娣子,也是收養(yǎng)的。媽媽補充說:“嫂子你就叫她‘婢婆嫂’”④。那時我還不懂“婢婆”是什么意思,只是照著媽媽教的來稱呼。
到了河口,一只大房子住著好幾家,有幾十口人。表哥一路介紹過去,他說稱什么,我就叫什么,但是我確實無法一一記住。模糊的印象中似乎沒有叫“舅舅”的了,但有三個該叫“舅媽”,有五個該是表哥,也不知道名字,只懂得大哥、細哥、三哥、四哥、五哥,其余那些嫂子、表侄,一個都記不起來。他們也很客氣,請我們吃年糕,吃糖果。我們只是坐下喝喝茶,媽媽跟他們也不熟悉,只是不著邊際的寒暄幾句。不久,表哥又帶我們回吉西山了。
回到吉西山,媽媽、姐姐跟著婢婆嫂到附近的菜地里去看了,我和大舅聊起來。這時,我看見他家墻上貼著一張畫,旁邊印有紅字:“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蔽以趯W校時知道,這樣的東西是要烈軍屬家才有的。于是,我問大舅是不是軍屬。大舅說:“我不是軍屬,也不是烈屬,是老革命接頭戶。我們這里是革命基點村,家家都是接頭戶。以前共產(chǎn)黨游擊隊經(jīng)常到我們這里,跟我們的關系都很好。解放后,政府年年都有一些東西照顧下來。這個畫子也是政府送的?!迸?,這里的人們還有光榮的歷史!
大舅問我,現(xiàn)在在哪里讀書。我告訴他,在永定讀中學。大舅叫奕昌過來說:“你要叫他叔叔?!庇只剡^頭問我,“今年幾歲?”我回答:“虛歲十四歲?!贝缶擞謱炔f:“你也十一歲了,要好好讀書,將來也像這個叔叔一樣,考到永定縣去讀書。”奕昌點點頭。我問他:“現(xiàn)在在哪里讀?”他說:“就在對面龍骨石?,F(xiàn)在讀三年級?!蔽倚南耄核x書比我還難,每天要過河渡石,多危險!
我們在吉西山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回家時,大舅又裝了好些好吃的東西給我們做等路,說:“家里還有大人小孩,也讓他們嘗一嘗?!?/p>
臨走時,大舅問:“你們昨天從哪條路來的?”媽媽說:“從五坑來?!贝缶苏f:“不用了。你們就走河排這條路。去年冬天,有人開了路,很好走?!贝缶擞终f:“我送你們過河去?!?/p>
于是,我們向舅媽、表哥他們告別,跟著大舅來到渡口。大舅把我們送到對岸的龍骨石。我們出了渡船,走上大路,戀戀不舍地跟大舅揮手告別。
我們沿著汀江河岸的小路下行。的確,路是被剛修過不久,覺得挺寬暢,很平坦。走過之后,松軟的路面就會留下一串腳印。
走了10里,來到泥角里。再走10里,到了長化。經(jīng)過長化村時,媽媽說:“到大姨那邊坐一下?!庇谑?,我們到大姨家。大姨也很高興,但嗔怪媽媽:“你為什么不約我一起去?是怕窮苦的姐姐沾上你啦?”媽媽連忙解釋:“是臨時決定的?!边€指著姐姐說,“是阿興嫲初二來了以后我才打算的。”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大姨也就無話可說了。
大姨又很客氣的請了我們一餐。吃過午飯,又聊了一會,我們就告別大姨回家了。回到家里,我們把整個路程算起來,覺得走小路是要近一點。
這回去大舅家,來回繞了一圈。有了半年到縣城讀書的經(jīng)歷和鍛煉,我也能輕松地走完一段長路了。
第一次到大舅家,我經(jīng)過了很多地方,認識了很多人,還了解到媽媽的一些身世,的確長了不少見識。
2010-11-4
【注】①磜:客家話讀zài,山澗的小瀑布。②屻:客家話讀yǐn,山岡。③細:客家話讀sèi,客家話對排行第二的稱呼,如二伯稱“細伯”。④婢婆嫂:婢,客家話讀pī。婢婆,因舊時的養(yǎng)女常被當作婢女使喚,稱作“婢婆妹”、“婢婆嫲”。如果當作童養(yǎng)媳,婚配之后就被改稱“婢婆嫂”。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8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