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的深處沉淀并逐漸明了
常常在想,如果不去用語言表達,而是讓心靈在更深一層的內里去體會,感受,那么,事物是不是會來得更加客觀與雋永。我常常會在話語發(fā)出去的瞬間懊悔,懊悔沒能有更通透,更超遠的視角去看待事物。當然的,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地去預知未來,更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恰如其分的把握事情的分寸。而我,在許多時候寧愿是沉默并不動聲色的前進。
只是在許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去表達,表達對事物的認知,甚至是對人對物的判斷。可是總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誰又能是真正的標準與權威,我們對大多數(shù)事物的判斷都是來源于我們的認知與經(jīng)歷,于大千世界而言,我們所能真正感知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那么,我們憑何去指點與定論?
于是我情愿我能是沉默著并用更深更遠的眼光去看待,而不輕言。我甚至在想,當倉促地去判斷事物在某些時候是一種愚昧,當然的,對任何事物任何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可是那僅僅只是個人的看法,而我們真正了解知道的又有多少,于是我愿意用更平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發(fā)生,經(jīng)過與結果,然后在時光的深處沉淀并逐漸明了。
在時光當中,在歲月的長河里,都是由無數(shù)的瞬間構成,我們所要面對的某一個瞬間都是短暫的,相對于每一個得到與失去也只是時點上的一個結果,然后下一個秒鐘又將開始一段延續(xù)性地演繹,這樣的流動會流向何方,是喜是憂常常是不定數(shù)的。就像好的開始有壞的結局,也會有不好的開局而有好的結果般,事情的發(fā)生總是因各種各樣的因素而有著千千萬萬的可能。于是,某一個瞬間的狀態(tài),或者是結果,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就并不重要了,它往往會隨著未來的發(fā)展而有著無數(shù)種可能,那么,我們又何必為瞬間的結果憂喜,或輕言。
于是我開始變得沉默,沉默著去體會生活的滋味,體會每一個瞬間的喜怒哀樂,我變得不輕言,甚至試著去包容所接觸的一切,好的、不好的、達觀的、偏頗的。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與立足點都會有各自的感觀與認知,也會因各自的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有著千千萬萬的差別,我們不能輕易地去抹殺,甚至否決。
我盡量讓自己看起來豁達、妥貼甚至包容,盡管許多時候,明知很多不妥貼的事物會忍不住去表達甚至提醒,只是往更深一層的想,也許自己認為的與別人認為的其實也沒有什么區(qū)別,都只是代表著一方的感知,那么,又何須去定斷誰才是真理,誰是權威。誰又必須去強迫誰按誰的理論行事。世界萬物的存在,各種觀念的存在都因其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有著不同層次的必然,那么我們又怎么可能要求世界只有一個狀態(tài)與顏色。不同對立面的觀點亦有其可取的一面,那么我們又怎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立足點而輕視其它?(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當我們鉆入對與錯,誰是誰非的局中時,很容易就走向死角,并看不清彼此,一味的穿鑿只會讓事物變得尖刻并進入不可收拾的局面。而退一步,退一步再來分析時,往往卻發(fā)現(xiàn),其實事物并不像我們認識的那樣局限與混亂,它其實是簡單而純粹。從容的接受世界萬物,然后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那時,也許會看到許多被我們忽視的一面,甚至會慢慢發(fā)覺,原來,對立的存在亦不是因為矛盾,而是因為并存。
于是,我開始不再輕易地去判斷,不再輕易地否決,不再墨守成規(guī),而只是默默地感知,接納來自四面八方資訊,然后用辯證的眼光與哲理的思考來面對所有的人與事。即便在有些時候不被認可,甚至被誤解,我亦應該微笑著不動聲色的前行,并堅守信念與步伐。
在時光的深處,我寧愿我能用更持續(x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發(fā)生,經(jīng)過與結果。隨著時光的變遷,隨著歲月的河流走向更遠,更深的內里。在那里,我與無數(shù)顆心相遇,用眼神交替彼此的秘密,然后彼此微笑,彼此淡然。像季風與落葉、像溪流與水草、像陽光與雨露、像白天與黑夜,我們在那里交匯,然后與有的人告別,與有的人同路,彼此在這個世界行走著,向著不同的方向,沿著不同的河流,迎向旭日,走向無數(shù)個明天。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