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片”與“一片片”說開去

前天聽課,教材是蘇教版一年級(上)語文《秋天》,課中老師采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區(qū)別“一片”與“一片片”。聽后頗有感觸。
教學程序大抵是這樣的;先是呈現(xiàn)“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讓學生辨別與書上的語句異同,學生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片”字,于是呈現(xiàn)第二句“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這兩句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說第一句少了一個字,那么“一片”與“一片片”有什么不一樣呢?師解說“一片表示只有一片,而一片片表示很多片”,同時舉例“一條”與“一條條”、“一座”與“一座座”等,講解之后,師生合作,師說“一條小河”,要求學生說出很多小河,學生說“兩條小河”等,于是師再次講解,并且又舉例,費了好大勁,終于合作初步成功。
由此,筆者生發(fā)幾點想法:
1、語文大部分是讀懂的,并非是講懂的。
如果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是否更為有效呢?比如可以這樣教:首先請學生讀“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這句話描寫了什么情景?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落了多少?從哪兒發(fā)現(xiàn)很多葉子落下來了?那么應該怎么讀“一片片”呢?可以讓學生試讀,可以師范讀,可以邊讀邊做動作,還可以問聽讀者感受到多少葉子,誰能把落葉讀得更多?讀“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時眼前什么情景等。萬不得已,再用課件輔助,引導讀好這個詞,讀好這句話。不言而喻,這樣給學生建立的是語感,是呼之欲出的具象,而不是機械的訓練或孤立的詞句。
2、要遵循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如果采用講解的方法,小學生會覺得無味無趣,難以接受,即使懂了,也是一知半解,且容易遺忘。倘若讓他們讀,引導其想象,細讀細品,則會親近語言,一番咀嚼之后,才能味久生根。
3、內(nèi)化語言必須借助誦讀。
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潛入語言文字,尤其低年級更要注重引導背誦,讓語言符號走進心里,再從自己的口里吐出來,在眼前出現(xiàn)多維形象,然后自心底浮出來,這樣的文字就不再是書本上的鉛字,而是烙在記憶深處的的文字,從而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94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