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規(guī)串起的歷史
有網(wǎng)友說,高中,尤其是高考的時候,是這輩子智商和記憶力的巔峰時刻。我覺得這句話,真的沒毛病。
上班時間其實很短,離開學(xué)校也還沒幾年,但是在這日復(fù)一日的所謂忙碌中,知識和常識的遺忘速度,簡直是超乎想象。中學(xué)時期那些耳熟能詳?shù)臍v史名人,那些滾瓜爛熟的朝代年代,有時候真的是想破腦袋也說不上來了。
最近在讀《中國家規(guī)》,以每周一個小故事的速度來慢吞吞的閱讀。這書其實不厚,且多圖片注釋,若依我尋???a target="_blank">小說的速度,最多兩天便能囫圇吞棗的看完??墒欠旁谶@本書上,這種慣常的速度卻施展不開了。一是因為書中生僻字頗多,陌生的歷史人物則更多,免不了翻著字典搜著百度一個個的去了解。二是因為這精選出的五十個家規(guī),以孔老夫子為起點,用梁啟超先生做結(jié)尾,這中間串起的,是春秋到民國,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涵蓋了幾乎各個朝代的優(yōu)秀人物,堪稱是璀璨的人物星圖。單是這一份歷史的厚重,就容不得我輕慢。
春秋時的一抹陽光透過檜柏灑向曲阜闕里的庭院,孔夫子立于院中,緩緩對兒子孔鯉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
這是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小段話,張口讀來時腦中便真的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那一抹金燦燦的陽光,貼著屋檐,透過樹木,照射在院子里的青磚上,樹下是背手而立的孔老夫子和專心聆聽教誨的孔鯉……只是這樣讀著想著,也能嗅得半分古樸意境。
“儒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贝笠饩褪?,有個叫儒悲的人想見孔子,可是孔子不愿見他,就說自己生病了,不見。傳話的人告訴儒悲,儒悲剛出門,孔子就拿起瑟邊談邊唱,故意讓儒悲聽見--你看,我沒生病,我騙你呢,我就是不想見你。這是出自《論語?陽貨篇》的一個小故事,我是在朋友的文章中讀到這一段的,當(dāng)時便笑出了聲,除開是個圣人外,孔老夫子也真的是幽默可愛。(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讀到楊震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時,恰逢吳秀波主演的《軍師聯(lián)盟》開播,看到楊彪出場時,想起書中寫到的楊震家族“四世三公”,再往下看,看到楊彪之子楊修時,終于與自己的知識儲備連接了起來,“改建園門”事件和“雞肋”事件真的是讓我印象深刻。楊震、楊秉、楊賜、楊彪、楊修,借著這一時興起,便一個個去搜索來了解。
我們國家源遠(yuǎn)流長的璀璨歷史文化,從課本上能學(xué)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剩下的還需用盡一生來慢慢學(xué)習(xí)了解。我雖好讀書且閱讀口味也頗為雜亂,但古文類的歷史書籍典籍卻不大看得進去,還是覺得有些枯燥無味。我喜歡從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里了解歷史,這方法雖有些投機取巧,在我看來卻還挺有用的。
五十條家規(guī)家訓(xùn)、五十個人物故事、五十個家族經(jīng)歷,串聯(lián)起來組成的是一幅熠熠閃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脈絡(luò)圖。每一條脈絡(luò)再延伸出去,都能演變成粗壯的根莖,源源不斷的為我們提 供養(yǎng)分。
愿這每一條家規(guī)家訓(xùn)都能被好好的傳承下去,營造一個沒有“熊孩子”的美好社會。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93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