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吉談教育08:學生的“眼力”與“手力”
能力的問題是教學過程中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許多人都覺得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不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什么是能力?對于教育教學來說,我們提出許多能力的目的與要求,比如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應用能力等等。筆者以為,教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感知力,即輸入的能力;二是表現(xiàn)力,即輸出的能力。感知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文本、圖標、演示及教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的能力,它側重于力的“輸入”。有時候我們常常感嘆為什么同樣在一個班、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師,學習的結果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呢?筆者以為一個重要的差別就是感知力的差異。同樣是“水”,大禹悟出了“疏導”的道理,孔子悟出了“逝者如斯夫”的哲學道理,老子悟出了“上善若水”的人生哲理,荀子悟出了“載舟覆舟”為政之道等等。
不是有個“紀昌學箭”的故事嗎,講的就是紀昌拜師學射箭。
甘蠅是我國古代一位擅長射箭的人。他射箭的技術非常的高超,據(jù)說拉開弓就能讓千步射獸,百步射鳥。后來喜歡射箭的飛衛(wèi),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藝又超過了師傅。又有一位善射者紀昌,又一直要向飛衛(wèi)學習射箭。飛衛(wèi)說:“要學射箭先練眼力,什么時候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談及射箭?!奔o昌回到家里,每天仰臥在妻子的織布機下,眼睛注視著梭子,練習不眨眼睛。三年后,即使用錐尖刺眼皮,他也不會眨眼。他把這件事告訴飛衛(wèi),飛衛(wèi)說:“功夫還是不行,還要學會看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得清楚,再來告訴我?!奔o昌用牦牛毛系著虱子懸掛在窗戶上,從南面來練習看。十天過后,漸漸變大;三年之后,感覺像車輪般大了??粗車溆鄸|西,都像山丘般大。紀昌于是就用燕國陰木裝飾的弓,北方樹桿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卻沒斷。他把這件事告訴飛衛(wèi)。飛衛(wèi)高興地跳了起來,拍著胸脯說:“你掌握射箭的技術了?!?/p>
這個故事就是講培養(yǎng)他的感知力,或者說“眼力”。
表現(xiàn)力就是指學生能夠用語言的方式、書面的方式以及通過做事的方式等,來表現(xiàn)出所學知識的能力。其實,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高分低能”,主要就是指的學生的表現(xiàn)力,也有人說是動手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靠“做”,感知的知識再多,如果不做或者做得少,表現(xiàn)力就不強或者沒有。就如我們學游泳,感知的觀察的再多,感受的再深刻如果不深入水中去練習,永遠不會游泳或者說不會是一個很好的游泳運動員。再如,我們學扎針,如果不多次地練習,記住或者觀察別人扎針的次數(shù)再多,也難以如愿地扎到穴位上。當然感知力與表現(xiàn)力是相輔相成的,有的人練習很刻苦,由于感知力不行進步不大,有的人感知力很強,但不認真練習“手力”,永遠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特別是在書法繪畫方面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
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91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