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和“吃”文化

徐 軍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不說與世界各民族共通的各類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單中華民族獨立創(chuàng)造的文化,就有易經、中醫(yī),有道家、儒家、法家、中華佛家等諸子百家,還有酒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飲食文化等等,歷經數千年,相互映襯,栩栩生輝。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里,民間的美食早已定位有八大菜系,分別是:粵菜、川菜、湘菜、蘇菜、閩菜、魯菜、浙菜、徽菜,除此之外還有東北菜、湖北菜、新疆菜、貴州菜、京菜、唐菜、贛菜、豫菜、滇菜等各類菜系,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著它傳奇美妙的故事。
清朝末年紫禁城皇宮里就研究聚集了滿漢全席共108道菜,分別是54道北方菜和54道南方菜。如今的滿漢全席,經過民間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壯大,已經定位有500道菜,其中辣菜250道菜,不辣的菜有250道菜。如果你不學會吃辣,那將少了一半的口福,實乃憾事。
遍布全國各地的各類小吃名點更是數不勝數,北京炸醬面、岐山臊子面、比昂比昂面、廣東云吞面、陜西油潑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擔擔面、蘭州拉面、河南燴面、北方手搟面、東北冷面、潮州撈面以及各類拌餡的混沌云吞等面食就有幾百種。
云南的過橋米線,傳頌著優(yōu)美感人的愛情故事,福建沙縣小吃成為覆蓋全國的夫妻模范小吃店。四川酸辣粉、廣東河粉、常德米粉、桂林米粉、江西米粉、陳村米粉、陜西涼皮等,則作為米粉美味小吃的代表性美食。(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上百種葷素拌餡的餃子,更是我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美食。單單說三大直轄市,就有傳統(tǒng)的三大包子品牌:北京的慶豐包子、上海的南翔包子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還有河北灌腸包子、湖南紅糖包子、杭州的小籠包,各有其美味。
在酒店飯館里,廚師們能炒得一手好菜,會大大增加顧客的回頭率。年輕人追求對象,若是自己能炒得一手好菜,能大幅度提高戀愛成功率。在家庭,女主人若是能炒得一手好菜,就能促進家庭的安定團結,極大地降低夫君出軌的概率,不是社會上流行有這么一段話嗎?“要想家庭幸福,練好你的廚藝,拴住夫君的胃。”
舌尖上的中國,吃在中國,吃在廣州,成了世界各民族夸獎中國美食的口頭禪。
再說說中華文化里不同于飲食文化的“吃”文化。所謂“吃”文化,就是以“吃”字為代表組成的詞組,跟飲食沒有多大關系,并且這種“吃”文化語言也只有咱中國人能聽懂,老外聽了完全是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常常把“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話掛在嘴上,準確表達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吃”文化是何等的重視。
在中國的民間話語里,“吃”文化完全不等同于飲食文化,而是以“吃”字組成的詞組來形容各式各樣的事物和現象。比如在工作單位“吃”的詞組里,說這個人混得好叫“吃香”,多管閑事叫“吃飽了撐的”,被告上法院叫“吃官司”,出乎意外或者被嚇一跳叫“吃驚”,威脅人叫“吃不了兜著走”,記住過去的教訓叫“吃一塹、長一智”,斗不過別人叫“吃虧”,在單位混日子叫“吃大鍋飯”,幫了別人卻沒得到認可叫“吃力不討好”,不怕硬就怕軟的叫“吃軟不吃硬”,拜訪別人遭到拒絕叫“吃閉門羹”,拿了交易后的好處費叫“吃回扣”,被人欺負不能維權叫“吃啞巴虧”,做事主動卻被誤解叫“自討苦吃”,形容一個人心狠手辣叫“吃人不吐骨頭”,遇上厲害的對手時躲避叫“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
社會生活“吃”的詞組里,偷腥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男女之間嫉妒猜疑叫“吃醋”,請美女陪飯局叫“吃花酒”,胳膊肘往外拐不顧家叫“吃里扒外”,靠女人養(yǎng)活叫“吃軟飯”,不務正業(yè)游蕩為生叫“吃白相飯”,飯量大不能干的人叫“吃貨”,勤勞能干叫“吃苦耐勞”,給臉不要臉叫“敬酒不吃吃罰酒”,說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改不掉壞毛病叫“狗改不了吃屎”,看上了條件優(yōu)越的女孩叫“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利用便利條件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干活吃庫存叫“坐吃山空”,不滿足現狀期望值更高更好叫“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走一步再看一步叫“看菜吃飯”,欲望控制得好叫“不吃人間煙火”,敲詐勒索叫“吃水”,付出小代價而獲利大叫“吃小虧占大便宜”等等。
社會始終在發(fā)展,文化永遠在進步,中華民族勤勞而又極富有智慧,健康、環(huán)保、營養(yǎng)是當今飲食文化的主流,而“吃”文化詞組也會繼續(xù)在百姓民間里不斷地發(fā)展、充實和完善。
作者簡介:徐軍,大學教師,中國鐵道出版社《現代推銷實務》主編,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鮮早世界欄目首屆最受聽眾和讀者歡迎的十五位作家之一,在全國數十家報刊雜志和國家級網站上發(fā)表了數百篇作品,其中數十篇作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等各項征文大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