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與革命》譯者序(汪譯赫爾曼05)

《面紗與革命》譯者序
曾經(jīng)有個笑話,說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廣東接待某國外賓;外賓稱贊廚師的飯菜可口,廚師答道:
我為革命而做飯菜。
陪同翻譯便用英語給外賓翻譯道:
I cook for the revolution.
這句譯文倒是字字緊貼原文,不料外賓聽了,大吃一驚,臉色突變!(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原來,revolution一詞,本義為“以暴力手段推翻一個政權(quán)”,難怪這位外賓大驚,還以為自己誤入了反政府游擊隊控制的地區(qū)!
其實咱們古代便有“湯武革命”,即指成湯與周武用戰(zhàn)爭推翻夏朝與商朝之事,可見漢語中的“革命”含義原本就是“用暴力推翻一個政權(quán)”!
不過到了咱們這幾代人,“革命”這個詞兒常常是掛在嘴邊的,只要你有正常的職業(yè),每天上班就是在干“革命工作”,那個廚師當時那樣說,理所當然,完全正確;只是翻譯應該解釋一下,當時“革命”一詞已經(jīng)成為人們?nèi)粘?a target="_blank">生活中的口頭禪,一天到晚都離不開。
回到本書,“面紗”與“革命”有什么關(guān)系?八竿子也打不著吧?若是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面紗”,是伊斯蘭教婦女的服飾習俗,這里當然代表女性的命運,難道與革命無關(guān)嗎?
革命,尤其是一場文化方面的革命,不僅會影響大多數(shù)人的命運,而且往往要觸及人們靈魂,留下深入骨髓的記憶!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是一場宗教革命,宗教屬于文化范疇,所以說它本質(zhì)上屬于文化革命。
霍梅尼并沒有先創(chuàng)建一支軍隊,然后率軍打敗巴列維國王的軍隊,而是靠他個人的影響力,獲得民眾支持;民眾抗議示威巴列維王朝,軍警的鎮(zhèn)壓愈發(fā)引起更大規(guī)模的示威抗議,結(jié)果亂局無法收拾,巴列維只好逃亡國外,霍梅尼回到伊朗,伊斯蘭革命政府由此建立,盡管軍隊宣誓效忠新政權(quán),霍梅尼依然創(chuàng)建伊朗革命衛(wèi)隊以保衛(wèi)革命。
然而,革命畢竟是革命,革命的本質(zhì)就是暴力,即便沒有采用戰(zhàn)爭手段,也避免不了另一種形式的暴力——舊政權(quán)垮臺前夕,社會秩序失范,大規(guī)模騷亂與沖突到處發(fā)生,軍警血腥鎮(zhèn)壓,死傷無數(shù),騷亂升級,再鎮(zhèn)壓;新政權(quán)建立初期尚無健全的司法程序,抓捕判刑較為隨意……
我相信,咱們中國人讀了本書,會產(chǎn)生不少深深的共鳴,也會悟出很多從未想到的東西,也會受到啟發(fā)從而反思相關(guān)歷史。
補充幾點:
1、《作者序》中提到的“參考資料”列在書末,以供有興趣的讀者研究;
2、本故事純屬虛構(gòu),但是綜合了不少人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
3、書中人物口中的話,并不代表作者觀點,更不代表譯者的觀點;
4、譯者力求真實、客觀地傳達本書的環(huán)境與人物形象,書中的思想傾向并不代表譯者的觀點。
5、書中引文部分,無論是波斯詩人之詩句,還是《獨立宣言》中之句子,皆為本書譯者所譯。
感謝作者耐心細致地為譯者釋疑解惑;
感謝旅歐作家尹強儒先生對譯者的鼓勵與支持。
本書與《謀殺鑒賞》《謎案鑒賞》《加倍償還》一樣,依然是懸疑不斷,而愛情的描寫更加真切,包裹著波斯歷史與文化的氛圍,更加驚險曲折跌宕多姿;依然都是幾個譯者通力合作的結(jié)晶,其中既有國家級新聞單位的編輯、北外雙料學士、留英碩士,也有在國內(nèi)國外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有三人此前出版過翻譯小說;一樣地追求準確生動傳神,一樣地講究聲音節(jié)奏之美。若有讀者發(fā)現(xiàn)不妥之處,責任在我,因為初稿既是我開篇定下調(diào)子,最終也由我拉通修改潤色、統(tǒng)稿定稿;如果譯文能給讀者諸君帶來美感享受、功勞在于集體;不妥之處,責任在我個人,還望不吝賜教,以便我及時修正,不勝感激之至!
我深信,只要您開始讀第一章,就一定會迫不及待地讀下去:因為懸念重重,描寫生動,直擊心扉!
最后,恭請讀者、方家不吝賜教,以期不斷修改潤色,臻于至善。
寫到此,突然想起《紅樓夢》第一回中的一首小詩,改動一詞正好是本書故事的寫照: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安娜癡,誰解其中味?
【注:安娜為本書主人公】
旅歐作家尹強儒先生評論道:
《面紗與革命》故事曲折,懸念叢生,女主角的命運牽動閱讀興趣,不失為一部宏大敘事背景的好小說。詩譯得相當有意味。
您呢?
是為序。
汪德均
2016/6/16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5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