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明朝末年——看李潔非《崇禎的局面》
說不完的明朝末年
——看李潔非《崇禎的局面》
1944年是甲申年,明朝滅亡300年。這年的3月19日,郭沫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fā)表《甲申三百年祭》。
這篇文章指出,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災荒嚴重,崇禎昏聵,結(jié)果引起民變,弄出亡國之禍;李自成起義隊伍由小到大,終至推翻明朝統(tǒng)治,占領北京;李自成占領北京之后,忽略敵人,不講政策,有些首領生活腐化,發(fā)生宗派斗爭,最后終于失敗。
文章發(fā)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澤東的重視,并指出要從李自成起義的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將《甲申三百年祭》作為當時中共整風的文件之一。
1945年7月,將近古稀之年的黃炎培以國民參政員的身份訪問延安,頭一次親眼目睹了共產(chǎn)黨的施政政策和解放區(qū)的成就,大為感慨。后來他又與毛澤東促膝長談。黃炎培在肯定了邊區(qū)的成就之后說:“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都沒有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說:我們已找到了新路,這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中國史、世界史都是一面鏡子。
郭沫若的文章已發(fā)表77年,黃炎培與毛澤東的對話過去了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就要一個甲子又7年了。
2016年6月24日《中國青年報》用整整一個版面發(fā)表李潔非的《崇禎的局面》。應該說這又是一篇《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的文章有1萬6千多字,《崇禎的局面》約9千余字。9千余字,還是有些長了,不見得有太多的人能夠看到;當今社會,更不見的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耐心能夠讀完。故此,我摘錄如下,以饗讀者;若有興趣的,可找來原文閱讀。
《崇禎的局面》摘錄:
整個崇禎時期,銳意進取之君與病入膏肓、難挽頹勢的現(xiàn)實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是一對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它們彼此牽制、互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死結(jié)的方式糾纏起來,一道把明王朝絞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
歷來都把崇禎皇帝朱由檢視為悲情人物。許多人替他抱有不平,嗟嘆此人勤勤懇懇,一生操勞,卻不得好報。
如果崇禎早生幾十年,在那種時候做皇帝,也搞這么幾下子,絕對是鶴立雞群,絕對可以作為一個有作為、不平凡的皇帝留諸史冊。可惜,明朝到了1627年的時候,這一切不頂用了,歷史對于朱由檢提出的要求,遠多于此,也遠苛于此。擱在往常,這么勇于破除陋政,已屬難得;但現(xiàn)在,他不單要能破,更要能立,國家千瘡百孔,危在旦夕,必須拿出辦法來。在“破”的方面,崇禎做得不錯,然而對于“立”,他卻拿不出什么辦法。
簡單講,此時明朝就像一間即將倒閉的公司:朝廷與官員之間,好比雇主和雇員之間失去了信任,原來雙方訂立并且要彼此信守的契約被破壞了,循規(guī)蹈矩、認真負責、勤懇工作的雇員,一個接一個倒楣,而耍刁使滑、胡作非為、中飽私囊的雇員,反而被欣賞和提拔,給予各種實際好處甚至榮譽。所以,每一個雇員如今都明白過來應該怎么辦,不再遵守契約,也不再相信他們的雇主。
崇禎的做法,無非是重申朝廷與官員之間的契約,并要后者相信他這個主子跟前面幾位是完全不同的。而對官吏們來說,他們根本不可能再相信朱家,除非徹底換一個新的雇主。
以前士大夫?qū)τ谥旒?,心中存著“效忠”二字;而今他們腦子里只有“博弈”意識,即大家都在玩一場游戲,你玩我,我也玩你,互相玩,就看誰玩得過誰。
一個比較理想主義、比較有激情的皇帝,趕上了一群不再相信理想主義、不再有激情的士大夫,事情就比較搞笑。
政風劣壞,人們往往以“腐敗”二字言之。但細察其情,腐敗也是有分別的,不能一概而論。
有一種腐敗,鉆制度與法律的空子,以權(quán)謀私。這類現(xiàn)象,何朝何代都有,無法根除,或者索性可以認為——權(quán)力必然伴生腐敗,惟程度不同而已。制度比較嚴密、監(jiān)管比較有效,就輕一些,反之就重一些??傊?,這種腐敗雖同屬可恨,但我們無奈卻只能以“正?!崩斫庵菣?quán)力本身這東西,人類可以消滅之。
還有一種腐敗,已不僅是鉆空子,偷摸為之而已,簡直成了與制度和法律分庭抗禮的另一套規(guī)則、尺度。制度、法律,名義上雖在,卻已形同虛設,社會的真正運行不能按照公開的合法的準則,而非得按照腐敗的準則,不然就不能運轉(zhuǎn),就簡直無法辦任何事。這種腐敗一旦發(fā)生,社會必已到崩潰邊緣,因為在它背后,是人心的徹底渙散,社會沒有任何公信,完全返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動物狀態(tài),顯示了“好一似食盡飛鳥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普遍而強烈的預感。
不是什么人都能讓當權(quán)者接受你的賄賂,這錢送得出、送不出,還得有門路。當時有個叫吳昌時的禮部郎官,專門充當行受賄賂者的中間人,出了名,所有被查出問題的官員,都走他的門路。而姓吳的,自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權(quán)錢交易,滲透到官場的每個細胞。每年政績考核之時,便是權(quán)錢交易旺季,因為考核的結(jié)果與晉職或改遷直接相關,想高升的,或想換個肥差的,此時就全靠金錢開路。誰說金錢萬能是資本主義特產(chǎn)?極權(quán)帝制,金錢也萬能嘛。
工作中的棘手問題,同樣靠錢擺平。崇禎即位以后,對賦稅抓得很緊,給各地方定下額度,但這額度又很有些想當然,不容易完成。不完成,休說升官不可能,還得停發(fā)工資和降級。如此,計將安出?還得靠孔方兄出面。書手,也即文書,負責編抄的刀筆小吏。地位雖卑微,但在這件事上意外地握著生殺予奪大權(quán)。他們所為,說白了就是做假賬,現(xiàn)代社會的腐敗分子也很用得著這種人。
崇禎皇帝朱由檢展示出來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形象。思維清晰,注意力集中,總是能夠抓住要害;性格激直,談吐犀利,注重效率,直截了當,不留情面。就明快干練論,太祖、成祖以后諸帝,只此一人。
就這樣,崇禎一步一步走向那個著名的結(jié)論: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李自成攻入北京前一天,情甚危,崇禎緊急召見百官,彼此相視無語,束手無策。
關于明朝亡國的認識,必須還以歷史的公道。我們看得很清楚,百余年來,甚至更早,朱明王朝坐在龍床上的每個人,都在自掘墳墓、驅(qū)離人心?,F(xiàn)在,不過是到了它應當領受這種合理結(jié)局的時候。崇禎只說他不是亡國之君,單單不提前頭理該亡國之君恰有多少!據(jù)此,說他對朱明統(tǒng)治的罪孽既無認識,更無任何誠懇的醒悟與懺悔,恐怕毫不為過。一旦挖出這個思想根源,雖然他自評并非亡國之君,而國仍在自己手里亡了,看來也并不冤枉。
暫將崇禎皇帝明瞀與否撇開不論,或姑且假設他是一個好皇帝,明朝晚近以來難得一見的有道明君,也一樣無補于事。大明王朝到了崇禎時代,處境確非山窮水盡、四面楚歌不足以形容。國祚已竭之象,彰顯無遺。
以大要論,必敗之征計有四者:一曰外有強敵,二曰內(nèi)有大亂,三曰天災流行,四曰國無棟梁。
自縊而亡的崇禎皇帝,尸體被發(fā)現(xiàn)時呈下狀:頭發(fā)披散著并且遮住面孔,普通的藍袍,白綢褲,一只腳穿靴,另一只脫落。經(jīng)檢查,在朱由檢身上找到了以血寫就的遺書,略云:諸臣誤朕,無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以發(fā)覆面,勿傷我百姓一人。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5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