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古村韻猶在,斑駁古道歲月影

(一篇遲發(fā)的游記)
今年的3月20日,與數(shù)位朋友、同事一道,走馮村、七勘嶺、金嶺洞、玉水源。這條路線,雖排不上皖南古道十甲之列,但其文化底蘊、自然風(fēng)景則算得上筆者所走古道之上乘:你想,1100余年古村落,雖經(jīng)歲月風(fēng)雨侵蝕,風(fēng)韻依然;千畝油花如海如洋;穿越1500余米大山的人工隧洞,深深烙印著一個時代的印記,如今縱深穿入,伸手不見五指,卻有驚無險;高聳云天的高山水庫大壩,緊鎖一方碧如翡翠般的瓊漿玉液……
這樣的線路,近在咫尺,對于我們這些好驢一族,怎能不往一游?!
馮村——一個具有渾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村落
早上8點乘績溪車到浩寨,徒步馮村,游覽古村落。
感悟馮村歷史人文的厚重美。馮村,績溪嶺北四大古村落之一,尤其對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慕名已久。資料顯示:馮村始建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150多年歷史。相傳公元865年,歙州刺史馮子華長子馮延普路過這里,愛其山明水秀,遂筑室定居,以姓冠村。建村后,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有馮硅、馮云龍登科及第。明代,馮村更是名人迭出。據(jù)清嘉慶《績溪縣志》載:“有明一代,馮村列入科第行列的有5人,而列入仕宦行列的有14人之多。”清代,又有馮端光、馮朝元、馮端本、馮汝騏、馮熔等人榮登進士……(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馮村不僅人才輩出,而且崇德尚禮。 如馮熔,考取明成化戊戌科(1478)進士后,被朝廷任命為神州府推官,在職期間為政有聲,又被朝廷提升為兵部車駕司主事。一次,他奉命前往陜西主持交換馬匹,由于精打細算,為朝廷節(jié)省了不少銀兩。馮熔奉公廉潔,將所剩的銀兩如數(shù)退還國庫,深得好評。后來,馮熔告老還鄉(xiāng),其子馮館為了孝敬父母,亦乞求朝廷準予回鄉(xiāng)盡孝。他在馮村居家30多年,期間官方多次舉薦,請他出山,他都婉言辭謝再也沒有走進官府一步。馮熔父子的一舉一動,為馮氏家族樹立了榜樣。此后的馮德望、馮尚志、馮科、馮哲等人身居官宦,都能克己奉公,政績名傳,為馮氏家族爭得了榮譽。馮氏族人為激勵后人效仿學(xué)習(xí),于是便將馮氏父子居住的租屋冠名為“臨清堂”,并規(guī)定以后重要宅第都應(yīng)臨溪而建,寓意為盼族中后人不論為民、為官,皆以溪流之清徹,清清白白行事,端端正正做人。兄弟應(yīng)友愛相尊,妯娌要和睦相處,鄰里要互敬互愛……
臨賞馮村水口文化之氣韻美。我們從浩寨逆槐溪水西上約1公里左右,到達馮村水口處。面東而立,左右兩峰對峙,左峰名曰獅子峰,右峰名日象麓山,自然形成一個袋狀環(huán)抱,稱為獅象把門。而轉(zhuǎn)過身來,目光跳過村莊亦有兩座山峰稱為龜蛇二將,南稱龜墩,北曰蛇形。整個村子?xùn)|南西北四隅鐘靈,如屏環(huán)抱,人住其中,定當(dāng)寧靜安詳,福壽雙全。
目光收回到村子水口,在臨近村口處有一方形如圓月的巨大人工池塘,塘邊是一座拱橋,其橋下單孔為全村之水的流出之處,寓兜水聚財之意。如今塘中魚翔淺底,白毛浮水,一派生機。池塘東向有如星般布局的七口人工小池塘,組成一幅“七星趕月”的吉祥畫面。在獅子峰麓,槐溪壩上,古木參天,郁郁蔥蔥。這便是氤氳葳蕤、聚風(fēng)藏氣的水口林了。
我們臨賞著馮村水口自然與人工組合成的這幅優(yōu)美畫卷,便可清晰的體味出古代徽州人在質(zhì)樸的自然觀念支配下,為了滿足某種心理上的需求與愿望所生發(fā)出的一種物化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人文美感……
覽觀馮村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境美。走進村中,槐溪水由西向東穿村而過,將整個村莊分割成南北相望的水街?;毕宄喝缬駧?,溪水之上十余座石橋,造型豐富,或直或拱,座座輕盈枕水。眾橋之中尤以龍門橋別具一格,它建于兩山夾峙一水中流之間,橋下溪床有一石砍,溪水下瀉至石砍便形成一處跌水,跌水下沖又遇一巨石橫亙,下沖之水遇此石的阻擋,銀浪翻卷,從石旁奪路而下,洶涌奔騰,氣勢可觀。
溪水兩邊的曲岸之上,是寬敞的石板村道,村街道旁便是清一色的高大徽派建筑,白墻、黛瓦、馬頭墻倒映水中,寫意出一幅優(yōu)美的水墨畫。
眾多人家千百年來就在溪邊枕水而居,于是家家門前都有石凳、石椅,有的還有精致的“美人靠”,更為別致的是溪岸上都插石為階直通水面,以便村民洗涮上下,這樣懸空插挑的石階,可謂別具一格。
品鑒馮村物態(tài)文化的莊重、氣派、雄渾美。古代文明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往往是以物化的形式再現(xiàn)出來的。馮村璀璨輝煌的歷史文化、人文功績,通過現(xiàn)存的府第與牌坊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徽州牌坊多,馮村也不例外。從浩寨入馮村,距古村一里多地,即見一座石牌坊孤伶伶地立在村口的一片新房當(dāng)中。這是一座四柱三門五樓的石牌坊,通體用花崗巖雕琢而成,故雖經(jīng)歷千百年的風(fēng)雨侵蝕,卻依然完好,坊上祥云走獸雕工精細,牌坊正面略顯模糊的“恩榮”二字以及背面“大夫弟”三字,彰顯著它當(dāng)年的榮耀身份。
村中除了村口的大夫坊外,還有石坊4座,其中位于水街中段,南北朝向,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進士弟坊,堪稱是古徽州牌坊建筑中的上乘之作。這座石坊四柱三門五樓,仿木結(jié)構(gòu),歇山式樓頂,通體為花崗巖石雕鑿而成。明間上部有豎式“恩榮”匾,花板中書有“進士第”三字。梁枋采用浮雕工藝,鐫刻雙龍戲珠、祥云織錦、鴻鵠騰飛、駿馬馳騁、麒麟降福、平安如意等精美圖案。
馮村古建筑保護完整,村落依然保持著滄桑古韻。歷史上有皇賜名門府第8幢,依然完好的依次排列在槐溪兩岸。它們是:大夫第、協(xié)政第、刺史第、大樹第、州牧第、五馬第、進士第、州司馬第等。這些府第的建筑規(guī)格都比較高,用材、做工都比較講究。如刺史第,坐北朝南,硬山屋頂,開間、進深各五間。大門兩旁有抱鼓石、荷花柱;垂帶板上鐫刻如意花卉;大門外框用水磨青磚砌筑成2柱單間3樓式門樓,匾額中書以“刺史第”三字,四邊盤以龍鳳紋;門樓的梁枋間有磚雕裝飾,極為精美。抬梁式的木構(gòu)架,豪華氣派,拱軒、人字軒相互增輝;撐拱、馱峰、雀替、平盤斗等構(gòu)件均有雕刻,內(nèi)容豐富,技藝精湛。顯現(xiàn)出徽派建筑的藝術(shù)魅力和文化底蘊。此外,府第前立有石質(zhì)華表、石馬槽以及供人歇息的石橋、石凳,讓人感悟出馮村昔有的繁華歲月和厚重歷史……
七勘嶺古道穿行于千畝油菜花海中
出馮村,繼續(xù)逆槐溪繞向西北,古道穿入龜蛇二峰夾持的窄形豁口。過一單孔石橋,地勢便如扇形般打開,一票平闊的農(nóng)田向北鋪展到山腳下,東西兩側(cè)與低矮的緩坡梯田連成一片。此時正值油菜花開之際,績溪人用他們的勤勞,為我們布局出一汪油花金燦如海般的世界。
古道穿行于金色的花海里,我們亦仿佛在齊腰深的金浪里游弋著。
停下腳步,細看這眼前大片大片的油花織就的海面,密匝匝的又好像是厚厚一層黃地毯。試著提起腳踩下去,踩進那金色的地毯里,卻沒了腰身,齊了肩膀,漸而圍了脖頸。摘一枝帶露的油菜花,捉住那一連串重疊的小圈圈,細細打量:花朵,滋滋潤潤的;花瓣,薄薄黃黃的;花枝,纖纖弱弱的。很是平常,有點招人垂憐。而一旦連成這成片成海一般,則不可小覷了。你若輕輕的,小心翼翼的抬腳潛行,仿佛頃刻就會淹沒在這金燦燦的海洋里;撥開叢叢油花繼續(xù)向前,越往里走,越是深邃?;ㄖΨ髅?,癢癢的,撩人心脾。清新的泥土氣息和著馥郁的油花香味直撲你的臉。停下腳,做個深呼吸,吸口油花的氣息,凝神靜氣的享受著那份芬芳……驀然回首,嗨,那黃黃的油花鋪天蓋地,像是金子一般,鋪滿你的面前,直逼你的眼簾!一株株,一排排,結(jié)成盟,聯(lián)了姻,在你面前無限伸展,蔓延……
“哎,走了!”正當(dāng)我們神凝心怡,靜賞花景之際,一聲吆喝,將我們隨花海放飛的情思拉了回來,我們依依不舍般退回到花海中的古道,沿著左側(cè)緩坡梯田、山地向七勘嶺爬坡而上。地勢漸高,我們到達一個背靠大山的山崗上的村落——七勘上。站立村前的平臺高地下瞰,頓感四野空闊,浩寨、馮村、梧川數(shù)村之梯田、山地連成一片,數(shù)千畝油菜花金燦燦的怒放著,就如同那無邊無涯的金色海浪流溢著,翻卷著,涌動著……其壯觀,其宏闊,其磅礴,其燦爛,真是叫人震撼,叫人感動,繼而叫人留連……
金嶺洞——“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文化的一筆驚嘆號
過七勘上,走一段山路到達大山腰上的一個人工隧道洞口——金嶺洞。該洞為浩寨到模范去的穿山隧道山洞。大山將浩寨東西分割開來。古往今來,人們只能通過爬山,翻越過去。山那邊住著模范村、百坑村等。從模范下去可以直接通往旌德縣。山那邊還有著常年奔流不息之玉水,如能引過山來灌溉浩寨這邊的農(nóng)田,那更是浩寨農(nóng)業(yè)水利建設(shè)史上的一大豐功偉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國大地上掀起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熱潮如火如荼之際,浩寨人便開始了開鑿金嶺洞(隧道)的偉大壯舉。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挖掘,隧道大約于1976年貫通,從此模范、百坑人免除了翻山之苦,浩寨人則得益于農(nóng)田灌溉之利??芍^一舉兩得。
隧洞長約有1.5公里,洞口高約2.5米,寬約3米,整個隧洞穿越的全是堅硬的花崗巖體山壁。試想,這樣一個巨型工程,恐石方就達數(shù)十萬方之多。當(dāng)時的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水平只能是鐵錘、鋼釬、手拉板車加炸藥。要將這么大的石方量開鑿出來,那是怎樣的一種艱辛,它磨損掉的幾乎是大半代人之青春歲月。
如今走進洞口,目視著黑黝黝洞孔,用手觸摸著犬牙突兀的洞壁,靜聽著腳底暗渠里汩汩的流水之聲,眼前仿佛浮現(xiàn)當(dāng)年那黯淡的燈光里,開鑿工手掄大錘上下起落的光影;粉塵彌漫中,運石工雙臂挽著堆滿塊石的平板車貓背昂首佝僂而行的圖騰般身影;耳邊似乎聽見大錘砸在鐵釬上鏗鏘之聲和著掄錘壯男調(diào)節(jié)步調(diào)的“嗨吆!”“嗨吆!”的號喊聲以及一陣哨音之后的地動山搖般的隆隆炮響聲……這一幕似乎已隨歷史漸行漸遠,漸趨模糊,但它卻永遠定格在悠悠歲月的塵埃里,烙印在一代人的記憶里……
洞內(nèi)未拉電線,沒有裝燈,從這頭僅可以看到另一頭的一個很小的亮點。進入洞深處,便顯得漆黑一團。由于洞內(nèi)開鑿的凸凹石面裸露于外,只是在部分部位進行了稀少的拱形加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撞著額頭。我們一行均未帶電筒,洞內(nèi)不時有洞頂?shù)臐B水滴到頭上、臉上,也有人走偏了不小心撞著洞沿的石壁上,還有后面的人踩著了前面人的腳后跟,或是撞著了前面的人,便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有些膽小的女人們就不免有些心悸。大約快到洞中間處,洞地面出現(xiàn)水宕,有人踩著了水宕,便驚叫起來,后面的人心更是拎到了嗓子眼處,大氣不敢出,一個勁提著腳往前蹦串,生怕也踩著了水宕。好不容易,前面的人走出了洞口,卻見又有人折了回來,據(jù)說是脫下的羊毛衫丟到了洞中了,于是不得不回頭找尋。找尋的人僅憑著兩部手機的微弱光亮向洞中尋覓。直至找到洞中水宕附近方才找著。原來正是在黑暗中盲目跨越水宕時,因震蕩抖落掉的。走出洞口,發(fā)現(xiàn)好幾位額上沁出了絲絲冷汗,對他們來說不啻是一次小小的深度探險。
玉水之源的魅力風(fēng)光
過金嶺洞,路面下的水渠現(xiàn)于明處。為探水渠之水源,我們選擇沿水渠上行。水渠環(huán)繞一山體蜿蜿蜒蜒曲曲折折,我們走在渠壩上,時而順巖礁攀登向上,時而橫穿茂密山林,時而側(cè)身擠過石林狹縫……走大約1.5公里,眼前豁然開朗起來,我們來到一條自南向北流淌的溪流上方,看那溪水清澈如鏡,潺潺而流,據(jù)說此溪為玉水源頭之一。順溪流逆向遠瞻,不遠處一高聳的大壩矗立于兩山嘴夾持的約45度的斜坡之上,仰觀那大壩,高不下60米(約數(shù)十層樓房那么高),加上斜坡地勢的襯托,真有一種壁立千仞,聳立云天之感。順水渠來到壩前,踏上大壩的水泥階梯,拾級而上,站上大壩的頂端下瞰,則有身臨峽谷巨豁,萬丈深淵之勢。轉(zhuǎn)身向壩內(nèi),大壩鎖住的一汪碧水,近處猶如大山姑娘的翡翠耳墜,晶瑩剔透,靜影沉璧,碧空倒映,云影悠然。稍遠,碧水環(huán)繞一山嘴,環(huán)形迂回,又猶如大山姑娘耳墜下鑲嵌的碧玉耳環(huán),而山嘴上青榮葳蕤的松石林木倒映成碧玉的靜影,則猶如絮云款款,淡淡生煙……
從大壩上下來,返回古道,順玉水下行,溪水淙淙流韻,林間眾鳥飛歌,田間油花流金,野曠云淡風(fēng)輕。西眺黃高峰巍峨高聳;西南而望,落入鏡頭的是形成三角高低相間的三座山峰,不妨就叫她姊妹峰吧。溪流近下方落入鏡端的是一參天古樹,目測高不下二十米,足有七八層樓那么高。沿小溪下行數(shù)百米,見峰回路轉(zhuǎn),溪水回環(huán)繞山嘴而下,不時見碧潭如翡翠,翠蔓相擁,綠茵繽紛籠絡(luò)潭上。玉水之源真乃如玉之水也。
記于2016.3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5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