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長沙的臭豆腐
有感于長沙的臭豆腐
幾次來湖南雖不是來去匆匆,但多是去張家界或鳳凰古城,對(duì)于長沙這座舌尖上的名城卻沒有給予過多的關(guān)注和考究。前不久,我與妻子從桂林游玩歸來,途徑長沙,并得朋友熱情的接待。春雨中曾漫步在南岳衡山的綠樹叢中,感受著人們那種虔誠和執(zhí)著;晨霧中曾徜徉在橘子洲頭那飄香的鮮花間,感受著人們那種悠閑和快慰;烈日下曾瞻仰了靜謐中的岳麓書院,領(lǐng)略了文化的魅力和園林式建筑的幽美;斜陽里曾親昵了幽雅的愛晚亭,目睹了人們對(duì)偉人那種由衷的情懷與眷戀……幾天的吃、住、游,使得我對(duì)長沙有了進(jìn)一步的感觸和認(rèn)識(shí),在諸多的感觸中,尤其是對(duì)小吃中的臭豆腐更是印象深刻,不能忘懷……
一直以來,我對(duì)臭豆腐飄散出來的味道比較敏感,并嗤之以鼻,多年不曾親口嘗試,包括西餐中的“起司”(cheese),好像是飲食中的禁區(qū),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次停留長沙的幾天中,讓我大開了眼界,也跨越了飲食“禁區(qū)”之界。
剛到長沙,行走在大街小巷,隨時(shí)都可以聞到飄散在空氣中那種油炸臭豆腐的味道,無論你愿意與否,也得非聞不可,揮之不去,讓人無法逃避。你不需要刻意,隨時(shí)可以看到那種推著小車,在路旁擺攤的賣或煎或炸的臭豆腐;還隨時(shí)可以看到一些年輕人邊走邊吃那種或用塑料袋包著的或用竹簽串著的油炸臭豆腐。食品店、飯店的櫥柜中擺放著各種做法的臭豆腐;土特產(chǎn)品店、便利店出售并代郵寄的真空包裝的臭豆腐,隨處可見,伸手可得……街巷中店鋪的牌匾更是“黑得”出奇、“臭得”顯眼,什么“羅記臭豆腐”、“黑色經(jīng)典”、“黑白配臭豆腐”“武爹臭豆腐”、“金鼎臭豆腐”、“西施臭豆腐”等等,五花八門,而且有些品牌早已經(jīng)是“臭”名遠(yuǎn)揚(yáng)了。
那天傍晚,華燈初上,我們在“臭”味彌漫的坡子街漫步,看到有的店鋪門前排著長長的隊(duì)伍,深為好奇,仔細(xì)觀看那明晃晃的牌匾,卻是“羅氏臭豆腐”和“黑色經(jīng)典”,原來這些人都是不厭其煩的等待著買臭豆腐。在長沙,臭豆腐為什么會(huì)有這樣大的魅力?長沙人為什么這么喜歡吃臭豆腐?是什么基因遺傳?是什么品味追求?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即將離開長沙時(shí),朋友專門在坡子街的“火宮殿”請我們吃了一次長沙的小吃,這朋友之情、長沙小吃之味,都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記憶中。長沙是湘菜的主要發(fā)源地,而長沙那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小吃更是名聲遠(yuǎn)播,正日益被南北食客所喜愛?!盎饘m殿”餐廳的食客絡(luò)繹不絕,生意十分紅火。櫥窗中那些琳瑯滿目的馳名小吃,讓我眼花繚亂,無可適從,正如俗話所說,“不知吃哪一口上膘”?不知吃什么好。最后,吃得“酒足飯飽”也只是吃了幾個(gè)品種,更多樣的小吃也只能是“眼饞肚子飽”、無法一一品嘗了。期間,在朋友再三相勸下,終于跨越了“禁區(qū)”,冒著“危險(xiǎn)”,品嘗了長沙的知名的正宗的小吃——油炸臭豆腐。青褐色的外表雖然方方正正,也著實(shí)不討人喜歡,油炸的外皮比較酥脆,咬開外皮,內(nèi)里汁水還很充溢,雖說味道沒有那樣夸張,但也沒有聞起來那樣的臭味了。對(duì)我來說,雖算不上什么佳品,但也沒有以前那樣望而卻步了,終于走出了“吃螃蟹”的第一步。(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飯后,我們在門前告別。一眼看到這里還矗立著一尊金色高大的毛澤東主席塑像,在塑像基座上清晰的鐫刻著毛澤東主席的手跡:“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毛澤東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二日”。這是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二日,為紀(jì)念“毛主席視察火宮殿五十周年”而立的。雖說他老人家這樣的語錄算不得“最高指示”,但不難看出,長沙的臭豆腐的“臭”也好、“香”也好,這是由來已久了,真是“名副其實(shí)”的“老臭”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3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