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天險”-----馬當磯(散文隨筆)
長江“天險”-----馬當磯
文/阮海強
氣勢雄峻的馬當磯,素以長江天險著稱于世,是聞名中外的軍事要塞。它屹立于江西省彭澤縣東北約十五公里的長江南岸,上有“江天一柱”小孤山砥柱中流,下有牛磯、將軍廟作為屏障,過江便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沙洲與之對峙,航道至此十分狹窄,江流甚為湍急,確是江天巧成的門戶。
“險浪輕舟礙上游,水高三尺過磯頭。濤聲東下山遮斷,收盡江西萬頃流?!瘪R當磯的氣勢,的確壯觀。這里江風常年不斷,或一、二日一次,或五、七日不止,忽小忽大,忽東忽西,變幻莫測,古人迷信稱之為“神風”。由于多有船只在馬當磯下遭風浪吞沒,人們便在此建立山神廟,企圖祈求神明保佑來往舟客。相傳初唐時期,詩人王勃登山神廟祈禱山神,果然北風驟起,當即令舟人起錨楊帆,瞬息行程五百里至洪都。王勃感嘆不已,寫出了他的絕作《滕王閣序》。后來還流傳著“時來風送滕王閣”的佳話。
(圖為馬當要塞中的秘密坑道)(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圖為長江江南馬當磯“封鎖線”一角)
號稱“長江第二門戶”的馬當磯,歷代兵家都把它視為上游七省之要沖,下游諸省之咽喉。翻開馬當磯的歷史,一幅幅征戰(zhàn)圖躍然紙上。千百年來,馬當磯下不知犧牲了多少英雄兒女。就說近百年的兩次外寇入侵吧:一次是清咸豐年間,清政府為了維護其兒皇帝的“寶座”,竟勾結(jié)英帝國主義共同對付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他們在馬當磯上駐扎重兵,修筑炮臺,依仗洋槍洋炮,鎮(zhèn)壓農(nóng)民革命運動。據(jù)史料記載,僅馬當附近的香口一戰(zhàn),就屠殺了大批起義軍和老百姓,造成“沿江百里,道路相屬,饑民僵斃,地方殘破,人煙寥落,雞犬不聞”。另一次就是一九三七年開始的抗日戰(zhàn)爭,盡管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在這里成立了“馬當江防要塞司令部”,修筑了牢固的江防要塞,然而終因國民黨反動派中有人賣國投敵,密告軍機,致使日寇不到兩天時間就摧毀了所有江防工事,占領(lǐng)了馬當磯,進而進攻九江,漢口。在那國喪民辱的年代里,氣勢雄峻的馬當磯,留下的卻是一頁頁的屈辱史。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后,馬當磯才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里。從此,這個古老的軍事要塞又獲得了新生。今日的馬當磯不僅形勢險要,而且在經(jīng)濟建設(shè)上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放前,磯腳下的馬當鎮(zhèn)只有幾十戶房屋破舊、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人家;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有了嶄新的樓房,寬闊的街道,繁華的商店,鎮(zhèn)上還辦起了許多工廠。馬當磯對面的那個沙洲,過去蘆葦叢生,如今已是全國的棉花高產(chǎn)地區(qū)。棉船公社四萬畝棉花,畝產(chǎn)皮棉在一百四十斤以上,被評為全國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的先進單位。
放眼遼闊江天,風送飛舟,千帆競發(fā),一艘艘南來北往的客貨輪在馬當磯下鳴笛長空,破浪前進,正為實現(xiàn)我國農(nóng)業(yè)、工業(yè)、科學技術(shù)和國防現(xiàn)代化作出巨大的貢獻。
注:原文刊登湖北省公安廳、監(jiān)管總隊、長航蕪湖公安分局主頁
作者:交通運輸部公安局長航武漢分局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813081/
長江“天險”-----馬當磯(散文隨筆)的評論 (共 9 條)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放眼遼闊江天,風送飛舟,千帆競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