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轱轆·汨水江邊祭圣賢和炎涼居小轱轆體四首絕句
序
序
今天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叫端五、重午、重五、端陽、午節(jié)、夏節(jié)、蒲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五月節(jié)、詩人節(jié)、解粽節(jié)、浴蘭令節(jié)等;道教還有“地臘節(jié)”一說。
據(jù)考,“端午節(jié)”淶源也是眾說紛紜。影響較大者有四種說法:“紀(jì)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說”、“惡月惡日辟邪說”、“三代夏至說”。以“屈原說”“惡月惡日說”較為流行。
一件事情演變?yōu)轱L(fēng)俗,有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內(nèi)容揚(yáng)棄取舍,演變沉淀。打開歷史,走進(jìn)古人詩篇,在端午這天,大概有這些活動見諸古人詩文筆記:紀(jì)念屈原,惡日辟邪,獻(xiàn)“江心鏡”,民間娛樂。
首先是紀(jì)念屈原?!安幌蔡镂纳?,但惜屈原死!原生楚有國,原死楚滅祀。秦王方按劍,楚子疏國士。楚人壞方城,秦人渡漢水”——清,李柏《甲子端陽哭屈子》。(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續(xù)齊諧記》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dāng)見祭甚善,但常說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敷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匾榔溲裕廊俗黥?,并帶五色絲及楝樹葉,皆汨羅之遺風(fēng)也””。紀(jì)念屈原,除吃粽子外,最大的活動是龍舟賽?!肚G楚歲時記》云:“按五月五日競渡,俗傳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唐劉禹錫《競渡曲》題記云:“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義。事見圖經(jīng)。”駱賓王《揚(yáng)州看競渡序》云:“夏日江干,駕言臨眺。于時桂舟始泛,蘭棹初游。便娟舞袖向淥水以全低,飄揚(yáng)歌聲聽清風(fēng)而更遠(yuǎn)。是以臨波笑臉艷出浦之清蓮,映渚娥眉麗穿波之半月。靚妝舊飾此日爭奇。管弦相催,茲辰特妙?!?/p>
最有代表性的還是唐張建封之《競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君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世皆有備,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biāo)將近,兩龍望標(biāo)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須臾戲罷各東西,竟脫父身請書上。吾今細(xì)觀競渡兒,何殊當(dāng)路權(quán)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薄獙堉鄹偠蓨Z標(biāo)的場景刻畫的活龍活現(xiàn)。
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黏黍”、“裹蒸”。
粽子投江,以祭屈原。這是流傳較為廣泛的說法。據(jù)《中國風(fēng)俗之謎》一書考,粽子最初與屈原無關(guān)。據(jù)《荊楚歲時記》云,粽子最初的形狀為“筒粽”——竹筒放米制作而成。用于“投水辟厄”:“民斬新竹筍為筒粽。楝葉插頭,五彩縷之。投江,以為辟水厄”。這和《續(xù)齊諧記》中“屈原說的”“楝樹葉、五彩絲,“此二物蛟龍所憚也””類似。也是一種古代驅(qū)邪求安的巫術(shù)。
粽子為何“有角”,稱為“角黍”?據(jù)《中國年節(jié)食俗》一書考,和古代祭祀所用牛角有關(guān)?!对娊?jīng)。周頌。良耒》云:“殺時run牡,有求其角。以似以續(xù),續(xù)古之人”(run,牛七尺為run,牛之大者)。殺牛取角,以為酒器,祭祀之用。另《詩經(jīng)?!贰胺Q彼犀觥,萬壽無疆”。犀觥,乃是犀牛角做的酒器。
古代以牛角作酒器祭祀,牛角也就成了祭祀的代表性物件。做粽子為“角黍”,概來源于此。
清人董元愷詩云:《清平樂。綾包角黍》“縈絲楚粽,巧借針神縫。雜俎輕鏤花影動,卻比孤蒲鄭重。陋他九子殊名,隨他百索殊形,好是餐他秀色,鬢邊裊裊婷婷”。
其次是“惡日驅(qū)邪”。
五月五日古人視為“惡月惡日”。五月天熱,蚊蟲肆虐,五毒活躍,百病流行。古人在這個月想方設(shè)法除瘟避毒。一是“木蘭湯洗浴”?!冻o》有“浴蘭湯兮沐芳華”;《歲華紀(jì)麗》云:“端午,角黍之秋,浴蘭之月”。古人認(rèn)為,蘭湯沐浴,可除百病。
二是“懸蒲戴艾”。端午這日,古人采集菖蒲葉“懸于門首”以避瘟毒;或以菖蒲葉泡酒解毒。李時珍在《本才綱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風(fēng),一十二痹,通血脈”。
艾草,也是古人驅(qū)毒辟邪之物。屈原《離騷》云:“戶服艾以盈腰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艾,草之可以乂病者也”(《埤雅》)?!肚G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形,懸于門戶上,以禳毒氣”。
戴艾虎?!稓q時廣記》云:“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黏艾葉以戴之”。宋人王沂公詩云:“釵頭艾虎避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綠窗纖手,朱奩輕縷,爭斗彩絲艾虎”(晁補(bǔ)之《消息。端午》)。戴艾虎在宋代大為流行。
三是“端午索”?!兜劬┚拔锫浴吩疲骸拔迦罩缜啊椄鞑氏担菇疱a,若錢者,若鎖者,曰“端午索””以彩絲做成各種形狀,佩戴前胸或右臂,驅(qū)病避兵。曰“避兵繒”或“長命縷”。
四是“畫額”。以雄黃浸泡于水,蘸水書寫“王”字,貼于兒童額頭。象形“虎頭”,以避邪惡。謂之“畫額”。
端午獻(xiàn)鏡。
蘇軾詩云:“講余交翟轉(zhuǎn)回廊,始覺深宮夏日長。揚(yáng)子江心空百煉,只將無逸鑒興亡”。
“揚(yáng)子江心空百煉”。森林鹿在《唐朝穿越指南》一書中,記載這樣一件事:唐“天寶年間”,揚(yáng)州“鑄鏡能手呂輝”在制造鏡子子時,突然來一白胡子老人,自稱“龍護(hù)”者。說會鑄造“真龍鏡”。呂輝將其請入密室,其“閉門三天”。待呂輝打開房門,老人不翼而飛。留下一副“素絹”,上寫“盤龍盤龍,隱于鏡中。分野有像,變化無窮。興云吐霧,行雨生風(fēng)”。呂輝講鑄爐搬運(yùn)于揚(yáng)子江心的船上,于五月初五鑄成一面寶鏡,寶鏡直徑九寸,青瑩耀目,背后有盤龍紋飾。寶鏡奉獻(xiàn)宮中。某年大旱,道士持此鏡作法,鏡子背后青龍忽然口吐白霧,頃刻霧滿寶殿,甘霖如注!自此,揚(yáng)州每年要向?qū)m中進(jìn)貢“江心鏡”。
《容齋隨筆》亦記載此事:“唐世五月五日揚(yáng)州以江心鑄鏡以進(jìn)”。
端午娛樂。全國人民同悼屈原,有感和炎涼居小轱轆體文友四首絕句。
一
汨水江邊祭圣賢,萬人矚目對蒼天。
龍舟聲里波濤涌,蹤影皆無淚潸然。
二
冤臣千載輝青史,汨水江邊祭圣賢。
滾滾波濤流不盡,九歌吟詠總相沿。
三
騷人萬里傾情注,端午來臨寶馬驅(qū)。
汨水江邊祭圣賢,焚香拋粽無聲訴。
四
黃酒三杯墨客憐,龍舟競渡習(xí)相傳。
千年悲悼風(fēng)和淚,汨水江邊祭圣賢。
附炎涼居作品:《七絕~轱轆體 》悼屈原:
文/炎涼居
汨水江邊祭圣賢,龍舟破浪鼓聲喧。
祠留壁畫書題韻,后世欣得洗雪冤。
關(guān)山蒼莽昭青史,汨水江邊祭圣賢。
浩氣長存輝日月,離騷一曲夢魂牽。
清詞一闋悲思顧,濁筆難描天問賦。
汨水江邊祭圣賢,燭臺淚灑三更渡。
又到端陽五月天,千家艾草掛門前。
雄黃酒后多悲慨,汨水江邊祭圣賢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76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