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點邏輯思辨,打造咱的人脈

懂點邏輯思辨,打造咱的人脈 □ 牧群
“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我們都不愿和思維混亂的人打交道,同他們交談難以“曉之以理”,他們就動不動拿著不是當理說,輕者無理攪三分、重者強詞奪理、胡攪蠻纏,讓人啼笑皆非,但是他們并意識不到自己在詭辯。沒人愿加入這些人的行列,因為他們指定缺乏人脈。懂點邏輯遇到有人詭辯,蠻不講理,會付之一笑,展示寬宏大度,不妄喜怒的大家風范,提升咱的人脈。讀點小幽默,能長大智慧。本文會讓讀者繞開邏輯學的乏味,在辨析幽默謬誤的笑聲中,悉知邏輯學常識,學會識別和糾正謬誤,提升邏輯思辨水平,學做“通情達理” 的人,打造咱的人脈。
著名經(jīng)濟學家陳志武先生認為,“中國經(jīng)濟轉型需要教育的轉型,需要培養(yǎng)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公民、思辨型公民?!?/p>
—— 題記
人脈的定義五花八門,不易統(tǒng)一,然而,什么人擁有人脈容易達成共識。有人脈的人即是大家都想結識的人、是大家都想與其交往的人、是樂于助人的人、是口碑不錯的人,是落難時都會有人幫的人。他們善于換位思維、適應環(huán)境、寬厚待人、嚴于律己、彬彬有禮。他們信守諾言、富有同情心、感恩戴德、持之以恒。毫無疑問,有人脈者須善解人意,有人脈者須通情達理,有人脈者語言交際能力不能差,語言交際與踢球一樣,要遵守規(guī)則,包括語言規(guī)則和邏輯規(guī)則。一個人可能巧舌如簧,但如果他講話時頻頻出現(xiàn)邏輯錯誤,張口閉口皆是謬誤、詭辯,他指定被看成胡攪蠻纏、蠻不講理之輩,他如何能擁有人脈呢?所以人脈達人多多少少要懂點邏輯思辯。
不能表達一定思想的符號稱不上語言,魚兒離不開水,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需要與時俱進,于是誕生了探究思維規(guī)律的邏輯學。愛因斯坦斷言,西方科學的基礎源于兩個偉大的成就,那就是,希臘哲學創(chuàng)造的形式邏輯體系,及通過實驗研究尋找因果關系的方法。1974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七大基礎學科: 1. 數(shù)學, 2. 邏輯學, 3.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 4. 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 5. 物理學, 6. 化學, 7. 生命科學。邏輯學排行老二,先于物理、化學,駕馭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就不必贅述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教育家、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先生的肺腑之言依然不絕于耳:“西方文明、民主、富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邏輯的發(fā)達,中國人要學習西方文明,首先就要從邏輯開始。” 此話的言外義明顯,國人的邏輯思維不如人,振興中華,思維能力要迎頭趕上。 一百多年之后,雖然,邏輯學仍未進入我們中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大學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邏輯學專業(yè)課程已經(jīng)按部就班。邏輯學也早已納入MBA研究生入學考試內容。
做了30余年的教育工作,筆者目睹諸多本科生、研究生在畢業(yè)論文寫作、論文答辯,平時的作文、會話、翻譯練習中違反邏輯規(guī)則的錯誤層出不窮,如語篇中存在大量的銜接和連貫問題,其根源并不是語言表達手段欠缺,而是邏輯思維不嚴密造成。許多人不熟悉基本的邏輯規(guī)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不了解正確的劃分、定義、限制、概括、判斷的方法,不了解歸納、演繹推理的基本規(guī)則,不能識別簡單的邏輯錯誤。這不能怨學生,國內語言學家零星的邏輯學知識都是自學而來,國外的語言學家,如奧斯丁、舍爾等等是或堪稱邏輯學家。
邏輯思維和語言交際是同一過程,思維不嚴密、違背邏輯規(guī)律必然導致語言表達混亂。日常語言交際中,偷換概念、轉移論題、偷換語境、定義不當、因果倒置、以偏概全、論據(jù)不相干、以訛為據(jù)、三人成虎、斷章取義……等等錯誤屢見不鮮。不是危言聳聽,某(211)重點大學的校長,博士學歷,博士生導師,資深教授,他的一篇6000多字年終工作報告,請邏輯學家給看一下,結果發(fā)現(xiàn)明顯的邏輯錯誤27處。任何修邏輯學的師生都不會對此感到驚訝,因為類似的情況普遍存在。
無論理工科還是文科,無論是探索理論還是日常交際,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當代的藝術家要悉知哲學、文論、美學,需要思辨一定的理論問題,單憑藝術思維(形象思維)不妥,自然科學家需要創(chuàng)造力、其思考需要哲學的深度,需要意象思維,也離不了形象思維。所以對此而言,雙方都無須厚此薄彼。我贊成楊振寧先生提出的“靈頓思維”,恰到好處地將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為一體。
筆者發(fā)現(xiàn)人們在說笑話的時候,經(jīng)常利用語言交際中的謬誤和詭辯制造“笑果”,幽默創(chuàng)意人先預設聽眾已掌握了某一邏輯規(guī)律,然后刻意讓幽默里的某人違反這一邏輯規(guī)律,在明顯的邏輯錯誤被識破之時,幽默人巧妙地運用語言機智讓錯誤變得“自圓其說”,讓矛盾之中蘊含著協(xié)調,于是爆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笑話里的邏輯錯誤來提高邏輯思辨能力,進而提升我們的人脈。
先看下例,美學教授的孫子問爺爺:“爺爺,您為什么說一切假的都是丑的?” “那當然了!你能舉出相反的例子嗎?” “能!”孫子爬上爺爺?shù)南ヮ^,得意地說:“瞧您自己,戴上假牙后顯得又精神又年輕,摘下假牙,嘴巴又空又癟,那才難看呢! 這不是反例嗎?” 教授無言以對。
孩子表面上理直氣壯,其實他無意中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就是偷換概念。美學教授所言之義是:一切虛假的東西都是丑惡的。這句話中, “假” 指的是“虛偽的”、“冒充的”、“虛假的” “矯揉做作”的意思,是個貶義的抽象概念?!俺蟆币彩莻€美學的抽象概念,指“丑惡的”、“惡劣的”、“敗壞的”、“令人厭惡的”、“不美好的”等等意思。然而,孩子的舉例中,“假牙”是“人工制造的義齒”,是個中性名詞,“假”是“人工制造的”意思。而孫子所言的“丑”也不表達抽象概念,只是指“字面上丑陋”而已。其實“假牙是假的卻有美容效果” ,不是個恰當?shù)姆疵胬C。孩子在論證時,沒有與爺爺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沒有和爺爺保持思想的一致性,他違反了同一律,我們識破他的邏輯錯誤,又感覺到矛盾與和諧的微妙并存,就會感到滑稽。
人們平時講的“概念”是思維的抽象?!案拍睢笔且环N思維形式,反映思考對象的本質特征。所謂“同一律” 即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至始至終地同一,以便維持思維的確定性和邏輯性。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用同一詞先后表達不同的概念。原來用某一詞表達某一意義,在思維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本詞原有的意義,故意違反這個規(guī)定是偷換概念,無意識地違反這一規(guī)定是混淆概念。經(jīng)過這一番議論,我們再遇到別人或自己“混淆或偷換概念”,可以應對自如,不會張口結舌,也可以鞭策自己不犯類似的錯誤,還可以利用這一邏輯錯誤搞笑。
牙刷廣告:“一毛不拔”渲染刷毛耐用的程度至極。成語,“一毛不拔”原意指特別吝嗇,其中“毛” 指極少的花費。在牙刷廣告里,“毛”指牙刷的毛,是物質形態(tài)。 偷換概念用作修辭手段,提升了語言的魅力、詼諧性。讓直白的字面意義“相形見絀”,讓平鋪直敘的說教“望塵莫及”。
再看下例, 一位老師問學生,“音樂家最重要的生理素質是什么?” 學生答:“耳聾?!?老師說,“你瞎說?!?學生貌似有理地強辯,“你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是聾子嗎?” 眾所周知,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偉大音樂家,但是耳聾的大音樂家鳳毛麟角。學生用極特殊的例子,以偏概全,倉促、輕率地概括引出錯誤論證。用“特例”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實屬誤用歸納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以偏賅全又稱非典型論證、倉促概括、特例概括、視相對為絕對謬誤,比如,在“守株待兔”的故事里,農(nóng)夫偶然遇到兔子撞到樹上死去,于是丟下農(nóng)活,專門守在樹旁,希望再揀到撞死的兔子。視局部為整體之謬誤還有,盲人摸象;一葉知秋,是從表面到本質。又如交通安全廣告:“你打算怎樣?每小時車速40公里,活到80歲,還是相反?” 相反就是每小時車速80公里,活到40歲;“開慢點吧,我們已經(jīng)忙不過來了!——殯儀館” 開快車=直奔火葬場。這都是是用“以偏概全”來幽默、來夸張。其修辭效果,詼諧可人,其文字魅力,令人拍案叫絕。與以偏概全相對應的謬誤是以全概偏。
請看下例,迪克的媽媽定了一條規(guī)矩,如果迪克在吃晚飯時回來晚了,他在吃飯時就一句話也不能說。昨天像往常一樣迪克又回來晚了,一進屋他就嚷:“媽媽,我跟你說!” 媽媽立馬制止了他。“但是,媽媽……”迪克想爭辯幾句。媽媽厲聲呵斥:“一句話也不能說!” 晚飯后媽媽問他想說什么。他說,“媽,我想告訴你,妹妹掉河里了?!?/p>
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嚴格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但是如果出現(xiàn)緊急情況,仍然堅持“規(guī)章制度”的一般原則, 就犯了特例的謬誤。上例中迪克由于媽媽的嚴厲制止而沒有報告實情,迪克該破例的時候,沒有破例,等到飯后才告訴媽媽小妹妹溺水了,這時已經(jīng)錯過了搶救的機會,其后果的嚴重性可想而知了。
以全概偏的特例錯誤是把一般原則用于特殊的場合。它又稱為偶然的謬誤。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如果一個朋友在精神正常的時候,把槍交給你保管,而在精神不正常的時候,來向你索要, 你該不該還給他?沒有人會贊成把槍還給他。” 如果朋友患精神病時,仍然堅持“借東西要還”的一般原則, 就犯了特例的謬誤。精神病患者掌握了槍,后果不堪設想。同樣一個人得了癌癥,為了不影響患者情緒,可以隱瞞病情,這時不必堅持“人不能撒謊”的原則。
違反邏輯規(guī)律就出現(xiàn)謬誤,謬誤在人的思維過程中普遍存在,主要在言語的交際過程中暴露出來。在具體的語用中,謬誤的表現(xiàn)形式不勝枚舉,難以窮盡,如“要長壽吃驢肉,要健康喝驢湯”(論據(jù)不足),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利不起早(以偏概全),狗不嫌家貧,孩不嫌母丑,馬善任人騎、人善任人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當類比)……這些俗語大都是用隱喻思維的方法揭示問題之實質,其思維是模糊性的,其結論是或然的。平時閑談、聊天,或者寫點雜文還可以用用,但不亦用于自然科學研究,用作理論求證的論據(jù)不妥。
俗話說,“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我們都不愿和思維混亂的人打交道,同他們交談難以“曉之以理”,動不動,他們就拿著不是當理說,輕者無理攪三分、重者強詞奪理、蠻不講理,讓人啼笑皆非,但是他們自己并意識不到自己在詭辯、在胡攪蠻纏。誰都不愿意做這種糊涂人,因為他們指定缺乏人脈,也不會有什么氣場。讀點小幽默,能長大智慧。通過辨析笑話里的謬誤可以識別和糾正謬誤,提高思辯水平,最重要的是,辨析謬誤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的起點,這是我想進一步討論的下一個話題。(本文屬于原創(chuàng)。用于分析的英文笑話由筆者翻譯,選自拙作《英語幽默的奧妙》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10)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74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