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的泥土上散步
作者:寧超文
人生匆匆,在這個高樓林立腳步如風的時代,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鍛煉自己,但有一個簡單的,每天都可以做的,幫助我們燃燒卡路里,保持心臟健康,保持年輕的運動,這就是散步。
散步為自己勞頓的身心放了一次小假,使疲勞得到緩解,頭腦得到清醒,心率得到校正,散步時驀然回首自己走過的路,無論是一馬平川還是荊棘叢生,都會生出些許的感嘆與回味。
我是個喜歡懷舊的人,對過去的人和事總有些念念不忘,甚至周而復始地回憶,就象葉子在大風中此起彼伏,樂此不疲,而這樣的懷舊,大都發(fā)生在我散步的時候。
在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鄉(xiāng)村小路上散步,腳步會踩出清脆的韻律,思想會長出詩歌的淺草,走出來的是一種散淡的人生態(tài)度和積極的人生觀念。
靠在路旁大樹的綠蔭下,滿眼是鄉(xiāng)村的風景,然后,不由自主地會想起自己走過的日子和陪伴自己走過的人,那些歡愉與痛楚,得意與失落,迷惘與清醒,會漸漸地清晰起來。(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當夏天的那份燥熱隨著秋雨綿綿遠走時,突然有一種感動涌上心頭,就像時間靜止,空間留滯,定格在自己那份悠閑與恬淡中,出去散散步,就會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那么忙。
散步時雙腿邁動,舒展形體,就象出籠的鳥兒無牽無掛,那是我的渴望,也是難得的灑脫,更是生命的鐘擺和迸發(fā),此時我會想到,歲月憔悴了我的容顏,卻不能蒼老我的心。
如同自斟自飲一壺上等的清茶,在煩悶時能安撫心情,在輕狂時能安定靈魂,散步是對時間和空間的渴望,是“健康就在腳下”,“走出健康”理念的踐行。
亦如欣賞一幅山水畫作或者傾聽一首悠緩樂曲,散步是行走在人生風景線上的自我陶醉,春天的鄉(xiāng)村,天空有鳥兒飛掠,山上有花團錦簇,路旁有蜂蝶翩躚,在路上走著,擊打生活節(jié)拍,奏響生命旋律,如同一場交響樂,一行行腳印就是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或奔放或舒緩,或雄渾或委婉,或激昂或纏綿。
因此我得給自己留點時間,讓自己的心靈去散步,努力使自己擁有詩歌的靈性與律動,就好象河畔的柳枝輕輕被風撩起一般,劃過自己的指尖,激起心中的微微的漣漪。
有兩位名人,常常的令我在散步的時候想起。
康德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后一位主要哲學家,據說他生前生活很有規(guī)律,每天都要在他家鄉(xiāng)科尼斯堡的一條道路上散步,后來那條道路被當地市政府命名為“哲學家之路”。
專家學者給我們勾勒出的形象是,他的一生就象一個規(guī)則的動詞,這個規(guī)則動詞首先規(guī)則在他的起居時間表,他每天守時散步,守時得像個鐘擺,甚至鄰居們可以根據他散步的情況對表,
似乎他一輩子除了哲學之外,便只有風雨不誤的散步了,然而他完成了諸多偉大的著作,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推測,他的散步是著作的另一種形式,即他散步時仍在思考,思想在散步。
晚年的盧梭,在經歷了漫長坎坷的動蕩歲月后,于1770年重返巴黎,住在普拉蒂也街一所簡陋的房子里,以抄寫樂譜為生,深居簡出,過著清貧淡泊的生活。
那時,巴黎的郊外尚有“一片招人喜愛的風景區(qū)”和一些“穿過葡萄園和草地的小徑”,年老而又孤獨的他每日流連于郊外的自然景色中,在那兒散步,在那兒沉思,“時而有動人的遐想涌上心頭”,直到1778年7月2日溘然長逝。
這位一生熱愛自然、追求真理的漂泊者,靠著個人奮斗成為一代思想巨子的傳奇式人物,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找到了靈魂的安寧,留下了“充滿于每日孤獨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的一本集子——《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這部著作和他的《懺悔錄》、《新愛洛綺絲》一道構成“盧梭風格”:崇尚自我,熱愛自然,抒發(fā)感情,表現幻想、冥思、感傷等情感,他在思想的泥土上散步。
每每地,我會用心靈的腳步,跟隨著和自己不在一個時空的智者先賢一起散步,借他們的眼睛來觀察大自然的一花一草,愉快地體驗著生命的存在。
散步歸來,幻想著與他們一同坐在沙灘上,聽濤聲陣陣,整顆心靈都會沉浸在柔美的遐想之中,其時,我會滿心歡喜地聆聽他們充滿人生智慧和富有哲理性的絮語,感受他們智慧的心態(tài),和他們一同感悟生命的真諦,在恬靜和沉思中度過一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