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逢集

父親說帶我去趕集,高興的一宿未眠。
那是在上個世紀(jì)后期,我們所處的鄉(xiāng)村沒有集市,看到從山外趕集歸來的鄉(xiāng)親,手里提著大包小包,有講不完的新鮮事,買回來好多好多,我們從來沒見的好吃東西,并且都給自己的孩子買回了新衣服,我們覺得外面的世界是那樣大,是那樣的神奇呀!什么都有,很有誘惑力,于此,在心里盤算著,但愿有一天,我也去山外趕一回集,在小伙伴們身邊至少有炫耀的資本,有說不完的話題。這樣,心里想啊想,盼啊盼!
總算有一天,父親帶我去山外趕集,我早就打點好自己的行李,跟著父親,沿我們村的河流逆向行走了十公里路,走進山溝,爬上山頂,翻過山,順著山路慢慢走了四十公里路,天色已晚,暮投村民家。記得那時沒有招待所和飯館之類的供客人歇息的場所,只有好言說著住在村民家。吃飯還是自己帶的米面,用村民的鍋碗瓢盆操作,自己動手做飯,吃完飯后給村民兩角人民幣的糟鍋錢(暫且算是對使用了他們廚具的補償。)住宿一晚收兩元住所費,這還算好一點,能夠收留我們。有的還不收留,很難為情的。后來,趕集的人多了,就漸漸總結(jié)出了一個好一點的方法,就在逢集的地方結(jié)拜一些兄弟,由陌生人變成熟人,再變成感情深厚的結(jié)拜兄弟。山后的人每年到蔬菜瓜果成熟的季節(jié),常常給結(jié)拜的兄弟們送一些去,一來二去,情感交流,禮尚往來,感情越交越深厚。結(jié)拜的兄弟們也常常在農(nóng)閑季節(jié)來山后,山后的弟兄們更是殺雞備酒,擺一桌宴席,邀村莊中頭面人物來陪陪遠道而來的客人,熱情款待,這樣久而久之,不是兄弟甚是親兄弟。
有一點必須的把握準(zhǔn),趕集時一定要在逢集的頭一天晚住在有集市的村子,否則第二天去,時間不夠,到達時就會散市。印象中最深的是我隨父親趕集的那一次,集市所在的村莊是由一條河流把村莊分成兩半,集市就在河流的兩岸向里延伸。各類商品都是自然分類劃區(qū),想吃飯可以去小吃專賣區(qū),衣服鞋襪都有專賣區(qū),各類農(nóng)家需用的物品基本上應(yīng)有盡有?,F(xiàn)在還記得,吃的最香的一頓飯是酸菜掛面,在那個年代,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送掛面,是最體面的人情,是最上等的禮物。平時想吃上掛面,那就更奢侈了。這一次在集市上吃了一頓掛面,雖然只有兩毛錢,但是很可口,以后好像再沒有吃到過那樣香的掛面了,的確沒有。
后來,我到農(nóng)村的一個鎮(zhèn)子上工作。當(dāng)年從縣城到那兒沒有客運車,全鄉(xiāng)只有一輛雙排座農(nóng)用車,進城也好,回鄉(xiāng)也好,要提前訂車,否則要翻越高高的大山,步行一天才能到單位。坐車要在坑坑洼洼的泥濘路上艱難的爬行九個小時,遇到晴天還好一點,如遇到下雨天,基本上要坐一整天的車,到單位就精疲力盡,還要自己做飯,要么就餓一宿。在當(dāng)時,那兒沒有飯館,只有鄉(xiāng)政府有一個大灶,僅供政府人員享用??墒俏覀冊谀莾汗ぷ鲿r間長了,也偶爾可以去蹭一頓,一般情況下不對外開放。所以到達那兒也就天黑了,政府大灶哪有飯可吃,這樣我們要么自己做,要么餓一宿,集市也沒有,更別說到集市去買飯吃。
這兒的村民們似乎沒有商品經(jīng)濟意識,自己種的菜自己食用,沒有賣的觀念,認(rèn)為賣錢,感覺很不好意思,是很小氣的表現(xiàn)。我們在那兒工作多年,人都慢慢混熟了,吃的蔬菜村民們就可以無償提供。隔山岔五還可以走關(guān)系好的村民家去吃洋芋攪團、燉一只雞,打打牙機也是常有的事。這兒的人們對山外的集市上賣菜的人瞧不起,認(rèn)為菜不就是自己在地里背幾背簍農(nóng)家肥,把土挖松,撒一些菜籽,一場雨后就長出來了,想吃多少有多少,還賣錢,太小氣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在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這兒說要逢集市,政府在張羅,村民在湊熱鬧,學(xué)校等機關(guān)單位準(zhǔn)備文藝演出,開集儀式在濃重的歡悅聲中開始了,從此在這個鄉(xiāng)村小鎮(zhèn)演繹著由計劃經(jīng)濟走向市場經(jīng)濟的模式。
過兩天逢一集,空閑的兩天,村民們在地里忙碌,逢集時去集市,就是沒事也去“圓場”(方言:去集市上轉(zhuǎn)轉(zhuǎn),看看的意思)。有事的人自然都忙的不可開交,農(nóng)家的蔬菜開始走向集市,農(nóng)家的自制農(nóng)具也走向集市,賣雞販膽,收頭發(fā)換花線,等等開始走向集市。最富有特色的是那些少男少女,逢集必趕,他們不是在購物,而是在集市上眉目傳情,暗送秋波,私定盟約,一來二去,給意中人送繡花鞋墊之類的情物,或者繡花枕之類的定情物,焦急等待媒人的到來。這樣,逢集時間一到,那些女孩子們精心打扮,那些男孩子們用心塑造,去到集市上相約,很羞澀,見證著那個時代的青年男女的一段情感姻緣。
久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到那個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了,想來還真令人流連,心中很想再去那個地方看看,可惜那兒的人漸漸也失去了聯(lián)系。聽朋友說,那兒的集市沒有了,只是存在人們的觀念中,每天都是逢集,和當(dāng)年一樣,逢集才有的東西,店鋪里隨時就有,好像每天都在逢集,每天都在趕集。但是那些年在趕集相約的青年男女們故事,已經(jīng)消失了,隨著在大城市打工外出,青年男女們都涌向大城市。就像一個朋友給我說:“他們村子的女孩子出嫁的喜酒,他們好像十多年沒喝過了。只是他們過一段時間就發(fā)現(xiàn)不是村子里的男孩子帶回來一個外地女孩子,就是村子里的女孩子帶回來一個外地男朋友(姑且算準(zhǔn)丈夫吧)?!狈昙墓适孪Я?,趕集的故事也消失了,他們在大城市里上演著另一種版本,村子里開始恢復(fù)著往日的平靜,一段逢集趕集的戲劇就此拉下了帷幕。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63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