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我的,我們的
春晚:我的、我們的-----
今年,春晚,是馮導編導的。
情形來看,比較簡單、通俗,很容易叫人歡喜,這大概是與前春晚有過比較的創(chuàng)新,也與春晚前進行過調查有關。
有教育的、有祝愿的、有喜慶的、也有傳統(tǒng)的------
總之,春晚的歷歷在目,比如民間的習俗、傳統(tǒng)與經典下來傳承的,都在涵蓋其中了,卻又站在全國大局,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講述中國夢的魅力,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入贅了春晚。
春晚似乎就成了大籠爐,全都照顧了,而且節(jié)目既自成體色,又似一個劇本的章節(jié),看來,是誰也少不了誰了。(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今年出去拜年,有話題談論,看了今年的春晚,聊到多的,說今年的春晚沒有太明星化,也沒有太城市化,因為城市人的修養(yǎng)品高,讓鄉(xiāng)村的一些閑適輪不到修養(yǎng)的大成問題,倒是一些節(jié)目,只當是看了花色,當國粹------應接不暇,實則是看不懂,離我們太遠了。
而今年不是,今年讓老年人有些樂天,讓年輕人看了樂彩,當然,上班族,工薪族,更寬泛一點,中青年人,也有了自己的潮向,讓潮流人追了時尚,也讓知識分子、文化人,還有學著論者、研究者,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更有甚者,今年的版本更新,讓新面孔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幾乎老面孔不占主角,有些老藝術家讓位了,有的只是在發(fā)揮以老帶新的作用,讓經典的環(huán)節(jié),以自己的暖暖風格,傳藝術,傳風格,而不含糊鋪墊,比如唱人性的真善美,比如講老阿姨------我們的老模范、道德楷模,比如我們的中國夢,以游子的心,以普通市民的心,還有百姓的,年輕的、年老的,還有充滿希望的下一代。
語言小品類節(jié)目,有人抱怨,少了許多,似乎整晚戲就看相聲小品了,其實不然,相聲小品雖是以嬉笑怒罵或者俏皮出幽默占據(jù)春晚上風,好像那笑里說的、罵的都是自己心里話,似乎貼近了自己,貼近了生活,可那畢竟春晚是全國人們的,有一些反映,是不能自成一流,至多只是在提醒,有了一些勸誡,但春晚最終是要讓給喜慶、讓給傳統(tǒng)、讓給厚重、讓給吉祥的,也得讓給春晚,特別是全國人民一起守歲與寄新年夢的,這才是主流,這畢竟是繼往開來,這畢竟是推陳出新,有此風格,既讓人守了傳統(tǒng),又擁有新的-----美好的祝愿與春天的祝福,更有甚者,是讓春晚的含義賦予了新內容,讓諸多人見識了,什么是春晚?這個大問題,也是作為一臺春晚所應發(fā)揮的主流媒體的導向作用,這是應該的,也是馮導最讓人賞識的地方。他先把“概念涵義”搬出來,再來談春晚,就不致于成為某些人說的偏頗微詞了,這是難得的,以至于導出地方春晚,也得遵循的風格與傳統(tǒng)涵義,既要結合自身,又不得脫離大框框,娛樂也得講規(guī)則、講風格,且莫失五千年文明接續(xù)下來的文明傳統(tǒng),如果一臺春晚能“傳統(tǒng)”都不守,這就不是春晚了,因為“春晚”本身,就是“接續(xù)傳統(tǒng)”,所以央視今年的春晚,歷史有淵源,翻看有傳統(tǒng),讓人在淵源與耳熟能詳?shù)膫鹘y(tǒng)中,找準自己的定位,而不會除了娛樂,就丟失那本不該丟失的----守歲、喜慶、團聚,還有貼春聯(lián)、掛紅燈籠。
相聲小品說、學、逗、唱,而只重在“逗”了,大概是因為有其藝術吧,沒有人追究過多,對于這門“嘴巴上”的藝術,讓人笑,讓人哭,也讓人痛罵,讓人多講真仁義,多學真善美,其實這本身也是守傳統(tǒng)的,只不過,不能像某些人講的太多,只能是繁星一點綴,因為這樣以來,讓少許的成為經典,告知人們如何去做人做事,這個大修養(yǎng)問題便有了念想,但畢竟是在大中國,東西南北中,各方有特色,各地有人情,各族有習俗,你又豈能全攬,所以也只能擇取其中。
人們生活的通常,比藝雜技,這是講究實力的,但不能缺少藝術,缺少品味。今年的“蝶夢”很好,大有天地從容間,我們尋求到了“愛”的風格與“情”的新義,是有一定的流向的,將人間的真情與善美,以精彩絕倫展現(xiàn),在那幽靜的平臺中,兩只蝴蝶廝守相愛,那種戀情與嬉戲,靜默的仙臺,更有后面的大背景,加上舞臺燈光藝術,將人性物美完美化,放大效果。為了愛,甚至可以合二為一,讓夢想去飛翔,這是多難得的。
自古以來,人們傳唱《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后有情人化蝶,其情堪可憐,其形枝堪可摘,與這蝴蝶上相思樹,那是空谷出幽情,其情深深,雨濛濛,人們怎能不喜愛這蝴蝶,喜愛這難得的愛之夢與擁有這遐想空間的春晚呢!
這大概就是我的,我們的------
一直所追尋的春晚吧,但愿這只是剛開了頭。
心雨供稿
2014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