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豎子稱雄
很難將陶淵明與豎子稱雄聯(lián)系到一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及“《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這大家不會陌生,而“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出自阮籍,這個自然也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阮籍魏朝,陶淵明東晉。
一首《桃花源記》描述的可以說是絕對的理想國,至少今天讀起來,也讓人覺得向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這樣的地方為什么再也尋覓不到了呢?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理想國,作者的假想而已,但為什么呢?這得從“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說起!
近日,閑翻史書,自東漢至魏晉,說實話,除了對三國有點了解外,對東漢以及魏晉了解的太少太少,看過之后,對阮籍所說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略懂!略懂!也稍許懂點陶淵明。(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東漢中晚期開始,宦官與外戚以及仕人,這“三角恨”可以說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大眾民不聊生,本來吧光武帝借鑒了前朝末年王莽外戚亂政的弊端,在朝廷中培養(yǎng)仕人氣節(jié),就是那種有骨氣、有企氣節(jié)的政治理念,以避免重蹈西漢滅亡軌跡,但不知道為什么,東漢中期以后,還是如此,“三角恨”愈演愈烈,朝廷了幾乎沒有骨氣、氣節(jié),取而代之的是絕對的拜金主義,即為了錢可以不顧一切,這一點以朝廷為最,更不用說民間了,可以說整個社會彌漫銅臭味。
朝廷公開賣官,根據(jù)官職大小不同,肥缺與否,賣不同的價格,并且還可以“分期付款”,為了賣更多的錢,還縮短官期,總之朝廷為了錢,無所不用其極。那么買官的人,當(dāng)然不想賠錢,于是乎變本加厲的魚肉百姓,可憐的老百姓能有什么辦法,逃亡吧!為了防止百姓逃亡,東漢政府出臺“逃亡視為叛國論處”......正所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于是乎“黃巾大起義”應(yīng)運而生,作為百姓一員,及時今天來看黃巾大起義,依然覺得百姓實在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場為自己生計奮斗的起義,但凡有點憐憫之心,也會可憐一下那些百姓!
但這時,我們所謂的“英雄”登場了!劉備、曹操、袁紹、袁術(shù)、孫堅........一大群“英雄”站在了朝廷一邊,對“黃巾大起義”進(jìn)行了殘酷的鎮(zhèn)壓,并由此獲得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難關(guān)幾個世紀(jì)后,連馬克思都說"原始的資本積累都是血粼粼的"。在這個積累過程中,這些所謂的英雄沾滿了多少了可憐百姓的鮮血.......多年以后,阮籍“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不知道其所指,或許對于我們津津樂道的“英雄”一種嘆息吧。
自東漢末年以來,至陶淵明時代,魏晉雖是主旋律,但實在無什么“英雄”氣概,無法駕馭國家,大大小小的政權(quán)或軍閥更替斷,外戚、宦官、軍閥.....輪流登場,幾十個“國家形態(tài)”同時或輪流坐莊,真可謂“有槍便是草頭王”“城頭變幻大王旗”,打打殺殺成了這個時期的主旋律。百姓?百姓?百姓?英雄?英雄?英雄?這些幾乎全然不顧百姓,只為自己一人之權(quán)欲的你爭我搶,終于讓陶淵明看透了仕途,看透了英雄。我想陶老先生一定不止一次的念叨過“時無英雄”啊,歸隱變成了最好的選擇。
無力改變現(xiàn)狀,理想的國度也不能實現(xiàn),但不能說沒有理想,這樣的桃花源也許就是作者的期待,但就連作者也知道這是理想國。用一句“后遂無問津者?!?,表達(dá)了對政局對英雄的失望!
有時候,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英雄觀”,權(quán)力、金錢.....就是英雄?有多少“英雄”是站在人民的一邊?很多不過借人民謀自己之私利也,英雄?
2014-1-6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6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