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問禪
劉獻忠
"一花開五葉,三宗出宜春"。
僅5百余萬人口、面積平方千米的宜春市,竟然成為中國禪宗之圣地。袁州仰山棲隱寺、宜豐洞山普利寺、黃檗寺、奉新百丈寺、靖安寶峰寺……諸多禪宗寺院集中于宜春,構(gòu)成了罕見的 “五百里禪宗長廊”讓人羨慕、令人向往。馬祖道一、洞山良價、黃檗希運、百丈懷海、仰山慧寂等高僧大德駐錫,使得宜春的禪宗文化底蘊厚實,紛彩異呈。
盛夏酷暑,選擇了周六的休息日,與相約許久的宜春市同道一行,先行拜謁了位于宜春袁州區(qū)洪江鄉(xiāng)的溈仰宗祖庭仰山棲隱禪寺。
2011年9月10日,由溈仰宗開山祖師慧寂禪師創(chuàng)建于唐朝會昌年間(公元842年) 溈仰宗祖庭,在仰山重建落成。
溈仰宗在中國禪宗“五家七宗”(溈仰、曹洞、云門、法眼、臨濟宗和臨濟宗派生出來的楊歧、黃龍宗)開宗最先,屬南宗南岳法系。唐憲宗元和年間,高僧靈祐(771~853)在湖南寧鄉(xiāng)的溈山弘法,開創(chuàng)宗風(fēng);此后,其法嗣慧寂(803~887)到宜春仰山集云峰下開道場,敕名“棲隱寺”,傳承和弘揚靈祐學(xué)說,從此,宗風(fēng)大盛,遂創(chuàng)立溈仰宗。此宗興盛于晚唐五代,前后傳承約一百五十年,進入宋代后逐漸衰微,終至與臨濟宗合并。本宗禪風(fēng)為方圓默契,體用雙彰,接機多用明似爭奪而實默契之交談,常用九十六種圓相接引后學(xué)。(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進入棲隱寺,在養(yǎng)航法師助理李總的引導(dǎo)下,直接來到寺院后院的會客廳,法師知道我們來,待送走一批香客,便熱情接待我們。
不大的法師茶室顯得簡單清靜,法師盤腿曲膝端坐在紫檀椅上,背后墻壁上掛著仰山禪茶詩意內(nèi)容橫幅,用高檔鏡框裝裱,精致的書法與禪意內(nèi)容相襯,凸顯幾分雅致。
我們坐下來,與養(yǎng)航法師喝茶交談。他自言道:我這里講究一切簡單清淡,莫要見怪。他簡要介紹了這些年來此地弘法的情況,言語中,沒有自豪和張揚,顯得平淡,表達的卻是對弘揚祖禪之壯心。2005年4月,時年34歲溈仰宗第十一世傳人養(yǎng)航法師受一誠長老指派,從五臺山移錫仰山,承接起傳承溈仰法脈,重振宗脈之重任。8年來,他率眾弟子蓽路藍縷、四方化緣,在仰山原址一片荒蕪之地,重新建起了氣勢恢宏的祖庭棲隱禪寺。溈仰祖庭在養(yǎng)航法師主持下重見天日,再現(xiàn)輝煌。為道如此,功垂千古,在禪宗史上當(dāng)大書其功。
中午,助理李總安排我們在齋堂體驗寺里的齋飯。齋堂里安靜整潔,一排排簡易的長條型餐桌,擺放上了大碗和筷子,每人兩個碗,一個裝菜,一個裝飯,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不得浪費。吃飯時,要求坐姿端正,不能俯伏桌上,用左手端碗,右手持筷,還不能嚼吃出聲。雖然有十多位僧眾和游客在此用膳,但顯得靜穆安恬,大家只是端起飯碗,慢慢地吃著。菜有三樣:烤土豆、木耳炒瓢瓜、炒南瓜,素油清炒,清淡。為調(diào)口味,旁邊還放了些乳豆腐、辣椒醬等,讓游客自用。我謹(jǐn)慎地取了幾樣菜,盛了不到一碗飯,品嘗著,生怕菜不習(xí)慣或是吃不完剩下,破壞了齋堂的規(guī)矩。實在話,飯是沒吃全飽,七分吧,這也是體驗一種境界。依照佛教的戒律,寺里每天只有早晨、中午兩餐飯,終生食素,且過午不食。少數(shù)擔(dān)任勞動的苦役僧,為了體力的支撐,晚上才能吃上一餐,還只是作醫(yī)冶餓病之想??磥磉@是有科學(xué)道理的。我們現(xiàn)在一日三餐,往往在晚餐則是饕餮海吃,吃得腦滿腸肥,大腹便便,最后百病叢生。侈奢生活不是好事,粗茶淡飯未必不是福氣。
齋飯過后,助理李總安排了一間三人的簡易宿舍,讓我們?nèi)齻€人休息,其余人在書房寫字休息。寺里宿舍稱寮房,寮房同樣是簡易的。三張木板床,一席一枕一薄被,衛(wèi)生間還有熱水器,簡單生活之需還是具備了。依照叢林規(guī)矩,除早晚上殿念經(jīng)、聽法外,無事就在寮房靜坐,不得隨意走動,或是在房里閑談喧嘩。我們還好,能自由地在房中暢快地睡午覺。
寺里行走也是頗講規(guī)矩的。各人行走,兩手當(dāng)胸平放,安詳徐步,垂臉緘默,不能左顧右盼,高視闊步。叢林修行生活處處平等,事事規(guī)矩,由管理自己的身心開始,幫助我們?nèi)绾问招?,如何修定,循?guī)蹈矩,專志修行,從生活的點滴陶冶個人的性情,達到禪修之目的。所以有祖師把戒律濃縮編輯成書為《毗尼日用》,對日常生活起居都有威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xì)行”,就可想像出修行的戒律精神。諸如《禪門日誦》、《百丈清規(guī)》、《禪苑清規(guī)》等皆為禪宗生活規(guī)范。
下午三點,是晚殿時間。計劃了一天時間體驗的我,也興致很高地參加了整個晚課過程。據(jù)介紹,晚殿共有三堂功課:第一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禮佛、念《阿彌陀經(jīng)》、繞佛、歸位,這是為了表達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愿望。第二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禮拜八十八佛、念《禮佛大懺悔文》。人們可以申述自己改悔過惡的愿望。第三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念《蒙山施食文儀》,要占整個晚殿的一半時間,故稱為“半堂食”。
我加入其中,隨僧師念經(jīng)拜佛。因為是第一次,且不說經(jīng)文聽不出也唱不來,一些動作也生疏別扭,監(jiān)香還幾次為我糾正動作,確實是一種陌生的體驗。整個時間為45分鐘,結(jié)束時,我已經(jīng)是腿腳酸痛,心的安靜似乎有些。主持法儀的僧師下得殿來,全身則是被汗水濕透。他應(yīng)該是整個活動中最辛苦的人,全程都在口中念佛不停。
禪定的作用是使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tài)到集中狀態(tài),再到統(tǒng)一狀態(tài),是為“定”。統(tǒng)一狀態(tài)也有幾個層次,身心的統(tǒng)一、內(nèi)心與外境的統(tǒng)一、前念與后念的統(tǒng)一,即為“慧”。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如何能修定,那確實要費心盡力去修持的,非一日之功。所以,各界人士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功名、利祿、欲望,內(nèi)心躁動難平,常去禪宗圣地走走、看看,也許會有收獲和感悟。禪寺一日,早殿、晚殿各近兩小時,晚上還要坐禪一小時,其余時間則是自修、勞動等雜務(wù)。這就是寺院的基本修行生活。簡單而又乏味,艱辛而又清苦,非常人所能堅持,但禪僧們卻樂在其中。百年修得真禪,造就一代代高僧大德,這也是千百年來佛教圣地的造化。
稍事休息后,我們驅(qū)車十多分鐘,去看唐代古橋。
洪江鄉(xiāng)古廟村委南惹村邊,在一片竹林里,唐橋古道隱約其間,橋兩米寬五米長,橋下小溪流淌著清泉,歲月的侵蝕,橋面已被青苔包裹著,只隱約看見石條的痕跡。同行人在橋面走過,仿佛跨越著時光隧道,回想起唐朝的歷史,感悟歲月滄桑路漫漫。有幾人都不約而同地念起了元代詞人馬致遠的《秋思》:“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此地自古稱五百里仰山山脈,與湘之酃縣相鄰。古道穿越村莊,拾級而上行,來到村口,兩棵千五百年銀杏,郁郁蔥蔥,綠蔭如蓋,似兩位唐時美女,迎接著四方來客。古杏樹下,村民隨地坐在石板地上,在此納涼小憩。青石古道蜿蜒通往村后的大山,山巒疊嶂,夕陽西下,有一種沉靜的美感。
在一家農(nóng)家樂小店晚餐,上了清飩土雞、臘肉和幾樣蔬菜,新鮮無污染,原味原汁,難得的佳肴,與同道相聚于此,令人樂不思蜀。
酒也誤事。喝了美酒,是不能再進寺院尤其是坐禪的。這樣就錯過了我們計劃在棲隱寺過夜的機會。只得抱憾,打道回家。心想,這仰山溈仰祖庭是要常來的,留點遺憾,更有幾分神秘。
是夜,我試著給養(yǎng)航法師發(fā)了條短信,解釋說:“今日匆匆拜訪,不及詳談,為您弘法大志所感,發(fā)了幾條微信,請指正。擇機定當(dāng)再次登寺拜訪。”
以為法師不會回信,那知道早晨一開機,一條來自法師的回信赫然躍入眼簾:“謝謝贊譽,四大皆空,終歸塵土,何來功德。若人們來仰山能陶冶心情,心中忽然,大開智慧,能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人和事,則不枉天下為仰山恢復(fù)重建的所有出資出力的人們一翻辛苦。 ”
我深受感動,回復(fù)說:“此言極是。人生在世追求過程之精彩。寧靜淡泊,放下即自在,多與佛與您結(jié)緣。 ”
人生在世,有苦有樂??鄻忿q證,樂是苦的代價,苦的開始,苦盡亦甘來。離苦應(yīng)修正道,努力持戒、修定、求智慧,方能達般若涅槃的境界。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563845/